就是把同樣公平的機會,放在很多人面前,不同的人生算法,會導致全然不同的選擇。
比如現在有兩個按鈕,按下紅色按鈕,你可以直接拿走100萬美元;按下藍色按鈕,有一半機會,你可以拿到1億美元,但還有一半機會,你什麼都拿不到。
你會選哪一個?
是按紅色按鈕,直接拿走100萬美元,落袋為安呢,還是賭一下,按藍色按鈕,萬一拿到1億美元,人生的小目標不就實現了嗎?
可是,萬一什麼都沒拿到怎麼辦?還不如按紅色按鈕,雖然比1億美元少很多,但最差也有100萬美元吧。
這就是我們在《5分鐘商學院》第2季第6課講過的「確定效應」。
「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大部分人不願為了看似更大的收益冒風險,他更喜歡雖然小一點兒但是確定的收益。
「確定效應」就是他們的「人生算法」。
但是,其實這道選擇題,是有唯一正確答案的。
如果你學過《5分鐘商學院》第1季的「決策樹」,你就會知道,藍色按鈕的「期望值」更大(期望值為5000萬美元),是最理性的選擇。
「決策樹」,就是你的「人生算法」。
可是,即便藍色按鈕是最正確、最理性的選擇,我還是有一半可能什麼都拿不到啊,怎麼辦?
有沒有一種辦法,讓我能確定地獲得比100萬美元更大的收益,增加我「贏」的機率呢?
當然有。
我們在「確定效應」那課中講過,你可以去找一個投資人,把這個專案以低於「期望值」50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他。
比如2000萬美元,你落袋為安,獲得了確定的2000萬美元,而他,獲得了「5000萬美元期望收益 – 2000萬美元成本 = 3000萬美元」的期望利潤。
這就是基於「機率思維」的另一種「人生算法」。
不同的「人生算法」,帶來不同的選擇,從而獲得完全不同的人生。
而「機率思維」就是很多成功人士最基礎的「人生算法」,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到底什麼是「機率思維」。
曾經,我在微軟GTEC 20周年的聚會上,訪談了原子創投的創始人馮一名,他成功投資了途虎養車網等眾多獨角獸巨頭。訪談中,他提出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觀點,「大家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創業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運氣」。
這聽起來非常不正確,因為大多數人更願意聽到,創業是要靠努力、靠勤奮。
什麼是運氣?
運氣就是機率,只不過加了一點感情色彩。
對我們有利的機率,稱為運氣;對我們不利的機率,稱為倒霉。
所謂創業靠運氣,去掉感情色彩,就是:創業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機率。
我過去也分享過這個觀點:就算你在創業路上,盡了一切努力,做對了所有事情,依然有95%是要靠運氣,也就是機率的。
這句話聽上去很令人洩氣,但這可能就是一個自然規律。
只有理解這個規律,你才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形成機率思維。在今天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機率思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思維模式。
從創業的第一天開始,你每天甚至每小時都面臨大大小小無數的決策,有些決策你覺得很重大,有些你覺得微不足道。
但是你覺得重大的決策,未必真的重大,可能只是讓你覺得很痛而已。
就像我們在《5分鐘商學院》第1季裡講過的「倖存者偏見」,機翼上的彈孔讓你很疼,但是你飛回來了,於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而輕輕蹭過座艙和尾部的子彈,一旦擊中就機毀人亡的部分,卻沒能引起你的關注。
你認為你成功,是因為努力扛住了機翼上的彈孔,但可能真正的原因,只是子彈「碰巧」沒打中飛行員,或者油箱。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們大多數的決策,都是「不完全資訊決策」。
如果確定選A就能賺五塊錢,選B就賺不到錢,我們肯定會選A。
這種掌握了全部資訊的決策,是完全資訊決策。
而現實是選A選B具體賺多少錢,並沒有準確的數據,A和B之外有沒有別的選項也不清楚。
在不完全資訊決策的情況下,不是靠你的聰明才智或者努力,就一定能有正確決策的。
你再聰明再努力,都有可能是錯的。這個「可能性」,這個失敗的「機率」,來自資訊的不完全。
如果選A選B都有50%的機率會賭錯,就相當於你拋了一枚硬幣,你猜中是正面,就繼續往下走一步,若是反面,就結束了。
這不是聰明才智的問題,這是資訊不完全帶來的「機率問題」。假如你能走到下一步,又面臨新的決策,決策資訊永遠是不完整的,選A有50%的可能性賺100塊錢,選B有30%的可能性賺50塊錢。
選A還是選B呢?
學過《5分鐘商學院》中「機率樹」一課的同學都知道,選A,你的期望收益是50%×100=50塊錢;選B,你的期望收益是30%×50=15塊錢。
選A是正確的決策。但是即使是正確的決策,選A依然有50%的可能性是賺不到錢的。
也就是說,選A是一個相對正確的決策,但它依然有可能是錯的。
如果這次你猜對了,你又可以往前走一步,當然也可能猜錯就走不了。
只是走兩步,你能再往下走的機率只有50%×50%,也就是25%了。
這樣一路決策下來,你每天有多大機率是走不下去的?
可見,最後你能走向成功,95%要靠機率,這個說法並不誇張。所以我們既要相信努力的必要性,也要明白,完全不受我們控制的機率,對創業的重要性有多大。
「機率思維」是你要心平氣和地承認,就算做對了所有事情,你成功的機率也不高,可能在今天的網際網路行業只有不超過5%的機率。
然後再思考應該用什麼方式提高機率。
千分位上,透過踏上時代的脈搏提高12%;百分位上,透過選對戰略,再提高 5%;十分位上,透過設計好組織結構又提高2%;最後在個位上做好管理,提高1%。綜合計算一共提高了20%,加上原來的5%,你的成功機率就變成了25%。
有25%的機率獲得成功,已經是很大的希望了,但是依然有75%的機率會失敗,怎麼辦?
那就不接受失敗再來一次,再來一次,再來一次。
如果你曾連續創業四次,每次成功機率是25%的話,四次裡面有一次成功就是機率比較大的事件了。
這就是。
只有理解和運用機率思維,去增加好運氣,避開大坑和陷阱,創業者才可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遠。
成為高手的三個階段
優秀是一種成功標準。優秀,永遠是人類社會中人們成長、成功的高目標與高標準。既然優秀是一種標準,那麼,有沒有一套方法可以用來判定一個人是否優秀呢?有。一個人是否優秀可以透過三個層次進行判斷。
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別在哪裡?
不在0 ~60%這一段。這一段的關鍵詞是「我會了」。
也不在60%~90%這一段。這一段的關鍵詞是「還不錯」。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別,在90%~99%這一段。這一段的關鍵詞是「極致」。而頂尖高手和高手的差別,在於99%~99.9999%。這一段的關鍵詞是判斷力、分寸感和顆粒度。
判斷力
一件事情,在資訊量有100%的情況下,你能做出的判斷,一個擁有決策模型的機器人都能做出。而當資訊量只有90%時,很多人就會開始犯錯。錯誤率,甚至可以高達50%。當資訊量只有60%時,大部分人的決策,基本靠猜。
判斷力,不是指你有沒有優秀的「決策模型」,而是在你只有20%~30%資訊量的時候,如何做出正確機率很大的決定。
判斷力,是對資訊量的對沖 。
分寸感
往前一步,萬丈深淵。往後一步,還是萬丈深淵。你是否能在鋼絲上,從懸崖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這句話,該不該說?那件事,會影響到誰的利益?價格定在多少合適?分多少利益給合作夥伴?
甚至,一個微笑,一個鞠躬,一個用詞,一個握手的力度,一個段子的尺度,一句話的力度,都是分寸感的展現。當複雜因素共同作用於一件事的時候,成熟的人和孩子的巨大差別之一,就是分寸感。
分寸感,是對複雜性的對沖。
顆粒度
你看時間,是以年為單位,還是以天為單位,還是以分鐘為單位?你說用別人3分鐘時,是否真的用了3分鐘?還是安慰自己,我的事很重要,5分鐘也值得?你把一顆桃核放大,上面是不是雕刻著一艘船?你把一粒米放大,上面是不是刻著一部《紅樓夢》?你對產品的設計,精細到每個按鈕的位置、顔色、陰影、在不同光照下的反射了嗎?這些都是顆粒度。
顆粒度,是對分辨率的對沖。
孩子,總覺得自己充滿激情,無所畏懼。他們有時也會做出一些令人驚艶的東西。大人們很讚許。但是,孩子成長為大人,就會發現,對判斷力、分寸感、顆粒度的修煉,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但這個前提是,你已經開始走了。如果走都不走,你就不會「仍是少年」,而是一個長不大的「巨嬰」。
結語
一個網上流傳的故事:
一場戰爭中,美國空軍降落傘的合格率為99.9%,這就意味著從機率上來說,每一千個跳傘的士兵中可能會有一個因為降落傘不合格而喪命。軍方要求廠家必須讓合格率達到100%才行。廠家負責人說他們竭盡全力了,99.9%已是極限,除非出現奇蹟。軍方就改變了檢查制度,每次交貨前從降落傘中隨機挑出幾個,讓廠家負責人親自跳傘檢測。從此,奇蹟出現了,降落傘的合格率達到了100%。
故事的真假我們不必計較,因為其背後隱約透露出一個十分關鍵的資訊:
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別,在於90%~ 99%。這一段的關鍵詞是極致。
頂尖高手和高手的差別,在於99%~ 99.9999%。這一段的關鍵詞是判斷力、分寸感和顆粒度。
但前提是,你對「極致」這個詞,不要有誤解。極致是99分,頂尖高手是100分,優秀大概80分。但是大部分人,誤以為10分就是滿分。99%~99.9999%,那剩下的 0.000001,就是庸人和優秀者的區別。
差距看似很小,觸手可及,卻是一道難以跨越的天塹。
所以,請嘗試把「我不行,我學不會,我做不到」,改成「我行,我願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去嘗試」;把「我做到了,我已經做得足够好了,我盡力了」,改成「還能更好,還能够優化,還能更努力」。
美團創始人王興說過這麼一句話:真正極度渴望成功的人其實並不多,符合後半句「願付出非凡代價」的就更少了。
願你敢於離開舒適生活,敢於不惜代價去奮力爭取。
願你在這次「特殊時期」過後,成為「九死一生」中的「一生」…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