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不喜歡自己,別人憑什麼喜歡你?
不信自己,再多「才能」也徒勞;相信自己,才知如何嶄露鋒芒。
害怕獨處的人很難深入了解自己。因為他們總是與人保持緊密聯繫,沒有時間反躬自省。
舉例來說,在找工作時不清楚眼前職位是否合適,茫然若迷、不知想要做什麼,其實就是「看不清真實自我」所造成的。這樣的人由於不習慣與自身對話,若突然要進行「自我分析」、面對內心,他們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措。
那些對將來不抱持希望的人也一樣,是因為尚未認同自己的才能與不善長之處,因而在面對諸多選項時,只能左顧右盼、踟躕不前,被心中的焦慮、不安和絕望感給擊潰。
然而,只要懂得反思內省,便能夠從自身優、缺點中,拼湊自己的真實樣貌。當你對自己了解的越多,就越能看清楚「可以嶄露頭角」的道路。如此一來,不論職業選擇、人際關係、金錢的使用方式……,在生活的各個面向都能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這是個讓人邁向幸福的訣竅。
如果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你便能逐漸嶄露鋒芒,並且擁有自信;除此之外,也會越來越確信 只要做自己,就能卓爾獨行。
「所謂才能,就是你相——信自己,也相信自身的力量。」說出這句話的俄羅斯作家馬克西·高爾基(Maxim Gorky)認為,相信自身能力的人,會因為珍惜那份能力,而使其有所成長。當你日復一日磨練自身個性與才能,使之成為生存意義,自然而然就會與「孤獨感」無緣。
若你足夠相信自己,就算得到他人的負面評價,也能夠依照自我意志,理性地選擇要從善如流,或是將之當成馬耳東風。
不管別人的評價是否「值得參考」,只要能夠坦然面對自己,你就擁有選擇「維持現況」或「改換方式」的自由權力,這將有助於你做出對自己最有助益、不會後悔的判斷。
千萬不要急於否定或自我厭惡,你應該要敞開心胸接受自己的真實心意,並且予以肯定。
◆不喜歡自己,是因為你妄自菲薄
即使自認為是軟弱的人也沒關係,維持軟弱的姿態往前邁進也很好。畢竟就算你再怎麼自認軟弱,也已經做到現在這個程度了;沒有輝煌成就,至少還在這個艱難的世界裡努力生存。
事實上,你應展現軟弱的自己,而不是粉飾太平或勉強地打腫臉充胖子。請在內心裡對自己承認:「即使很軟弱,但這就是我。」然後毫不掩飾地表現原本的模樣吧!只要「肯定自我」並且持續開誠布公地展現自己,你便能夠慢慢接受那些軟弱的「特質」了。
越是毫不掩飾地露己揚才,你就越能逐漸習慣自己真實的樣貌,漸漸地,也就不必因在意他人目光而虛飾外表、故作姿態了。換句話說,你將從「必須做好人」、「要壓抑自己,以配合周遭」這種枷鎖之中被解放出來。
如果你不這麼做,可能導致自己對於缺點緊咬不放,並且不斷為過去之事懊悔不已。
比起木已成舟的過去,更重要的應該是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你應該認真地思——自己從現在起該做什麼事?要做哪些改變?如果不從眼前「現實」踏出步伐,只忙著懊悔與否定自己,你將永遠無法向前邁進。
然而,這並不是要你任憑自己停滯、不再成長;或安於眼前所有不滿的現狀;更也不是要你固執己見地一意孤行。
接受並肯定原本自我的意思是,希望你能先告訴自己:「現在的我也有可取之處,我不否定這樣自己。」
◆壓抑自我,得到的「好感」難真心
本來就沒有任何人能取代誰,你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然而,無法享受獨處、害怕落單的人,為了不遭他人討厭、不被同伴排擠,常常會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圓滑地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方式來試圖迎合周遭。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如此,不但無法養成思考的自主性,也難以磨練自我個性。之所以費盡心思地避免獨處,其實也是試圖在隱蔽真實的自己,這種人會在潛移默化下相信被他人影響的自己,認為:「我個性便是如此,我是那樣的人。」並因此難以確立真正的自我意識。
在孤獨時會感到寂寞的人,往往容易忐忑不安、心浮氣躁——這些感覺都是來自於「自我貧乏」,是一個人精神尚未成熟時會產生的現象。反之,若你能夠好好確立自我意識,不僅生活得心平靜氣,獨處時也不會感覺寂寞,反而會認為自己度過了一段豐富充實的時光。
有許多人會因為沒人理解真正的自己,而覺得孤獨;甚至當自己的想法不為人所接受時,也會有彷彿「邊緣人」、受到忽略的感覺。
倘若你是以「與人相處融洽」為優先考量、事事配合周遭、不會貫徹自己主張的人,我想你應該很少與他人起衝突,或者出現人際問題吧。
然而,由於你的一切行動選擇都並非出自於真心本意,所以也很難實際感受到「被人接納」。
像這樣為了避免寂寞,壓抑真實想法配合周遭的人,即便與他人在一起,還是容易被「孤獨感」所侵襲。
另一方面,那些獨出己見、自成一格,隨心所欲地發揮著自身能力的人,大概免不了偶爾會與他人發生摩擦和爭執,甚至也有朋友因而離開身邊。然而,即使知道有些人不喜歡自己,仍舊堅持貫徹自我想法,這才正是珍惜自己人生的表現。壓抑自我的人,只會喪失個性;唯有展露自我性格,你才能展現魅力,讓受你吸引的人越來越多。
好人委屈求全:處處配合他人,無法展現自我。
劃出善良底線:相信自身力量,成就自己的才能。
2 情緒非壞事,但「情緒化」就會壞事
為了在面對事物時擁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能耐,你必須時時回顧自身經驗,檢視其中原因與結果。
我們都需要與自己對話的「內省」時間——然而所謂的內省,究竟是什麼呢?
即使在同一間公司裡工作,也會有人「如魚得水」;有人覺得「百無聊賴」;有人不合而求去。就像同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些人覺得「幸福」;也有些人覺得「不幸」。
雖然這樣的道理一體適用,但人們在同樣狀態下所感覺到的那些情緒,並非客觀的「愉快」、「無聊」、「幸福」與「不幸」。事實上,那些感受的產生都是取決於「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
若想要積極正面、海納百川那般地接受身邊事物,就要試著跳脫自己原有的觀看視野,並嘗試培養足以察覺自我內心變化的能力。
能夠讓你做到這一點的便是「內省」,當你反覆鍛鍊內省力,便可加快自己聽到內心聲響的速度。如此一來,即使遇到難解之事,你也能根據自己的想法,靠直覺做出正確判斷。
除此之外,回顧、觀察過去曾發生之事或經歷,整理成過往經驗,也能讓你在某種程度上預測到即將可能會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換句話說,你便能讓這些未來事情落在所謂的「假設範圍」之內。
只要你懂得累積過往經驗,在面對自己內心渴求或未來目標時,就能事先想像可能將會發生的情況、並模擬好應對方法。如此一來,你的內心也會變得更加安定、從容。
若能做到如此,即使要面對的忙碌生活再如何刺激、變化,你也依舊能掌握自身立場並且清楚知道應該採取什麼行動;然後,你就能真實地感受、體會到自己的人生軌道,去品嘗真正的幸福。
這樣的你將能更進一步地看清自身使命、應完成的任務、該貫徹的工作以及未來方向,並由此獲得人生主導權、自由掌握一切事物,這也可說是一種「自我創造」。
◆被「情緒」牽著走,最易壞事
想要執行內省作業,首先就是要先意識到果」這個循環。「事件→情緒→思考→行動→結果」這個循環。
若你今天因某個「事件」出現了不愉快的「情緒」,請先別急著馬上就要進入「行動」階段;你應該暫時先接受「情緒」,並在情緒與行動之間加入「思考」作為緩衝。
你要想像每個「行動選項」所會帶來的「結果」,並且進一步去思量如何應對,最後再真正地採取行動——簡單來說,就是務必要讓腦袋裡的「理性」發揮作用。
若你能使上述「內省作業」成為習慣,將來就算面對憤怒、不安等負面情緒,也不會輕易出現自我毀滅的行為。你不但不會被情緒支配、失去理智,還能瞬間啟動另一個自己,選擇不會造成後悔、更加合理的行動,而這樣的心態,將有助於你擁有「高滿意度」的生活。
◆有自信,就不怕難事
若老是將時間用來與他人相處,面對自己的機會就會相對削減——因此,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夠面對自己。
耐得住孤單的人之所以能夠冷靜行事,正是因為他總在重複那些不為外人所知的內在作業。因此,保留「獨自內省時間」是很重要的。
唯有實際感受過能以自己的力量適應環境、征服挑戰,才有辦法控制情緒以及後續所有行為;若你缺乏這種自信,就會老是感覺不安。
害怕孤獨的人、疲於人際關係的人、覺得生活苦悶的人……在面對一般人覺得無所謂的事情時,也總會將之放大成問題。一般人認為辛苦程度是「一」的事件,到了他們眼中,辛苦程度很可能就變成「一 ○」。
這些人每每遇到小麻煩總會反應過度,然後大驚小怪地覺得:「太傷腦筋了!」、「真的好辛苦啊!」、「該怎麼辦!」然而他們不知道,那些被自己視為「難如登天」的事情,在許多人眼裡根本易如反掌;而有很多被形容為「苦不堪言」的事件,絕大部分都微不足道。
有些人總給自己設下太多規矩,每當「應該如此」、「不該那樣」諸如此類的想法強烈地干擾著他時,所表現出的言行舉止就容易對自己產生拘束感、讓人覺得動彈不得。這類型的人通常自我肯定感偏低,但同時又自尊心強,因此容易為許多事情感到辛苦。
想要跳脫這種狀態,就要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堅持,逐項確認、剖析它們是否真的重要到會對自身的幸福有所影響。
因此,為了在面對事物時擁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能耐,你必須時時回顧自身經驗,檢視其中原因與結果。
唯有面對那些自己擔憂不安或堅信不移的事情,了解其中是否有合理根據,才能夠進而跳脫、接受或真心認同。
好人委屈求全:遇小事就失控,無法解決問題。
劃出善良底線:堅持真正重要的事,掌握人生主導權。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