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衛生紙的世界裡的蹲坑必備良品


文/一握灰

從古至今,吃喝拉撒都是人生的頭等大事,俗話說:「人有三急,如廁第一」,餓了渴了還能忍上半天,可要是內急了,不管你是銜金含玉的天潢貴胄,還是清靜無為的得道聖人,都要屈服於排泄的本能──上廁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樁有傷風雅卻無從回避之事。

要上廁所分幾步?找廁所,蹲坑,擦屁屁。看似簡單的三步,卻在歷史長河中歷經了數千年的演變,才發展成為今時今日的便捷樣子。

我們不妨來玩一場模擬經營遊戲。

系統嗶嗶一響:玩家需要建造一間廁所。

雖然這個新手任務有些怪怪的,但是入鄉隨俗嘛,還得照辦。打開裝備包一看,嗯……只有一把鐵鍬。

那咱只能吭哧吭哧埋頭挖個坑了。

哎,成了,這個坑就是我們先人關於廁所的最初構想。

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公用廁所,叫做官廁,因為建在路邊,又名「路廁」。最早的廁所出現在五千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個位於房舍外面的土坑,雖然極其簡陋,但足以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已開始重視如廁問題了。

不過要在人來人往的路邊噓噓嗯嗯,周圍也沒個遮擋,想想就渾身彆扭啊……拒絕,實力拒絕!

系統嫌棄地嗶了一聲:看在任務完成得不錯的份上,給你點磚石當獎勵啦。

很好,我們現在有建材了,可以蓋個屏障把坑圍起來,不僅可以挽救屁屁於風吹日曬之中,還能避免慘遭路人側目。

至於廁所圍牆怎麼蓋,蓋多高,古人也有規制要求。

《墨子.旗幟》記載:「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圂就是廁所,垣即指圍牆,也就是說建造民用廁所,牆壁應在二點七米左右(現代住宅樓房的室內淨高大約也在二點七至二點八米之間)。蹲在坑上瞅瞅四面高聳的牆壁,頓時感覺踏實、輕暢、舒坦!連嗯嗯都變得享受起來了呢。

才不是勒!

在古代上廁所,簡直就是用生命在噓噓嗯嗯。

我們都看過類似的新聞報導:有人在衛生間不小心滑了一跤,把腳卡在了便池坑口裡,拔不出來只好求助於消防官兵,在腰斧、撬棍、潤滑油齊上陣忙活了大半天后終於得救,廁所也被拆得七零八落。慶幸身處現代吧,如果在古代如廁時失足摔倒,整個人跌進廁坑裡溺斃的慘劇都時有發生。

其中最著名的案列就是晉景公姬獳,據《左傳》記載:西元前五八一年六月六日中午,姬獳正準備品嚐新麥,突然覺得肚子發脹,便去廁所方便,結果不慎跌進糞坑而死。身為君王都能死於廁所裡,可見先秦時宮廁的寒酸──很可能就是深坑上擱兩塊踏腳板,而便坑之大足以淹死一位成年人。

上個廁所還有人身危險,太不划算了,就不能別挖那麼深的坑嗎,要不咱乾脆別蹲著了?噯,又讓您說著了,古人也是這麼想的:到秦漢時,權貴階層已經開始坐著嗯嗯了。

在河南商丘芒碭山梁孝王劉武墓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石質座便冥器,這個建造於二千多年前的坐便器不僅有靠背和石質扶手,在其正後方的牆上,還鑿出了一條沖廁的水管,被認為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水沖式廁所。

小命是保住了,可問題又來了,這固定坐便器沒法移動,要是皇親國戚上朝辦公或聊天磕牙時忽然內急,豈不是要抱著肚子狂奔八百里找廁所?

一生狂放不羈的漢高祖劉邦表示:寡人說噓噓就要噓噓,那誰,你的帽子不錯,取下來讓我當尿盆。在劉邦當眾往儒帽裡小解之後,後世的皇帝們許是受此啟發,紛紛開始使用便壺、便器隨時隨地解決問題。

這就是馬桶的初級形態,不過那時它有另外一個酷炫霸氣的名字──虎子。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射殺猛虎後覺得百獸之王也不過如此,為了表示輕蔑,就讓人鑄造了虎形的銅質溺具,供皇帝小便時使用。於是尿壺便被稱為「虎子」。後來,唐朝皇帝因其先人有個叫「李虎」的,便改叫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後就俗稱為「馬桶」或「尿盆」了。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宮廷還有用美玉製成的虎子,覺得有點奢侈?相信我,在魏晉權貴面前這點小排場都不夠看。

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大將軍王敦第一次上妻子武陽公主家的豪華廁所,由於不懂皇室做派鬧了大笑話:廁所內放著用來塞鼻子的乾棗,王敦以為是供如廁時食用的,全吃了;出廁所時婢女端來洗手的澡豆水,他當茶水一飲而盡。

而西晉首富石崇家的廁所更是極盡炫富之能事。據《世說新語》等書載,石崇命人將廁所建成雕梁畫棟的高樓美廈,廁所下面是填滿鵝毛的木格柵,髒物一落下,鵝毛就覆蓋上去,既不會汙人眼睛也不會熏人鼻子。完事後,一旁侍立的童子立刻更換新的木格柵。

不光如此,石崇家的廁所內還懸掛著絳色幔帳和名家書畫,更有十多個身著錦繡的美豔婢女恭立侍候。她們手捧甲煎粉、沉香汁等名貴香料供如廁之人洗手潔面,在客人方便完後還會服侍對方換上嶄新衣衫,在石崇看來,在廁所轉了一圈的衣服就不能穿了。

也不能怪石崇太講究,畢竟在古代,就算廁所的除臭工作做得再到位,還是有終極一關等著你:擦──屁──屁。倘若沒有清潔乾淨,便便黏到衣服上也是常有之事……

儘管早在東漢蔡倫就改進了造紙術,可直到明清時期人們才開始普遍用紙來擦屁屁。在這之前,被用來清潔五穀輪回出口的東西可謂五花八門。

最廣為人知的是廁籌,又名廁簡、廁篦。從名字是就能猜出它的模樣來:一塊竹片或者木頭片,長大約在十釐米到二十釐米之間,寬約一到二指。每次嗯嗯完後,拿著一端,自己揣摩個姿勢,用另一端刮一刮,完事再洗一洗……綠色無污染,循環再利用,廁籌恒久遠,一片永流傳。

可不是瞎說,只要保存的好,廁籌的使用壽命完全超乎想像。在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中發現的西漢簡牘,就夾雜了不少後世的人類便便……完全不敢想像這些國寶文物到底遭遇過什麼呢。

廁籌這東西,上到天子下到黎民,人人都用。根據唐朝釋道世的《法苑珠林》記載,三國時吳國皇帝孫浩在翻修府邸時發現一座金像,據說是周初育王鎮宅用的,孫浩不信,隨手扔到廁所裡,用於看管廁籌。

魏晉時期的特權階層雖然把廁所建造得富麗堂皇,但是擦屁屁的工具依舊是硬邦邦的廁籌。北齊皇帝高洋每次如廁,都要讓宰相楊愔捧著廁籌侍候,「雖以為宰相,使進廁籌」,宰相做到這個份兒上,也是憋屈。

天天用竹片刮屁屁,難道古人就不覺得紮嗎?他們當然嫌棄,但是軟硬不能強求,沒被毛刺劃傷就是大幸。《南唐書.浮屠傳》記載,南唐後主李煜親自動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廁時使用,並用面頰檢驗品質,看看是否光潔滑爽……也是很拚了!

當然也有那麼一些細皮嫩肉的權貴格外追求生活品質,會用絹、絲、麻、錦等織物代替廁籌,不過能這麼禍禍錢的到底只是少數。

達官貴人們追求的是陽春白雪,擦屁屁都要說成拭穢,平常百姓可管不了那麼多,廁籌在民間另有一個名字:乾屎橛。甭覺得俗,這名字背後還有一段佛家故事。

《五元燈會》記載:五代時期的高僧雲門,曾被僧人問起「如何是佛」這一終極問題,他回答說,佛就是「乾屎橛」。大師的禪意眾人各有領會,或許他是想告訴世人佛在一飲一啄之中,亦在一屎一尿之中,並非高不可攀。

民間不光有乾屎橛,在擦屁屁這個深奧問題上,廣大勞動群眾充分發揮了因地制宜敢想敢幹的精神,就地取材,不斷創新……除了竹片,據記載用於擦屁屁的還有:樹葉、土塊、鵝卵石、貝殼(???)……愈看愈覺得疼啊!

等到歷史的車輪行進到元朝,皇家終於開始推崇用紙擦屁屁了。據《元史》記載,忽必烈的兒媳闊闊真對婆婆非常孝順,她會在婆婆上廁所時用自己的臉將手紙蹭軟了才給對方使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至此之後,直到明清,紙張逐漸在廁所裡取得了一席之地(並沒有什麼可驕傲的好嗎)。

那就有個問題了:中國早就發明了紙,為什麼直到明清才被廣泛用於擦屁屁?

其實中國最早的提到用紙擦屁屁的記載見於南北朝,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有云:「吾每讀聖人之書,未嘗不肅敬對之;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即是說,紙上寫有五經詞義和先賢姓名,他不敢用這樣的紙去擦屁屁。

在中國古代士大夫眼中,用來傳經明義的紙張承載了先賢的教誨,是不容玷污的。唐朝時就有規定,不得拿寫過字的紙上廁所,計算在明清之際,用紙擦屁股已經流傳開來,官方仍明文禁止用寫字的紙張擦屁股,頒布了《惜字律》、《惜字新編》、《惜字徵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等一系列法律。違反者不但會被官府懲罰,甚至會遭「天譴」。

這一觀念根深柢固,直到上個世紀還有少數老人堅持遵循。

當然,明清時期用來擦屁屁的紙可沒法和現在的柔軟紙巾相提並論,其粗糙程度和報紙差不多,這樣一想,又覺得屁屁一緊。

於是皇帝坐不住了,好不容易脫離了木片,不能還讓自個兒受罪啊,嗯……給我搞點柔軟的皇家特供廁紙。明後期皇帝的手紙由內官監紙房專門負責,所造之紙呈淡黃色,三寸見方,柔軟非常。

到了晚清,就更講究了。《宮女談往錄》一書記載:慈禧太后用的手紙是宮女們加工好的細軟白棉紙,「先把一大張分開裁好,再輕輕地噴上一點水,噴得比霧還細……把紙噴得發潮、發蔫以後,用銅熨斗輕輕地走兩遍,隨後再裁成長條,墊上濕布,用熱熨斗在紙上只要一來一往就成了……這樣把又柔軟、又乾淨、又有棱角的便紙,折疊好備用」。

所以如果要穿越,加把勁穿到非富即貴之家,上廁所指不定還有人搧扇子講笑話解悶呢! 閱讀完整內容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2:腦洞超開的40則中國歷史冷知識

本文摘錄自‎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2:腦洞超開的40則中國歷史冷知識

古人很潮

由 麥田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