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自然幸福能量渦的人際網絡

我們即將深入關係這個主題,所採取的角度或許跟你之前想過的完全不一樣。「渴望安全感的女孩遇上熱愛自由的男孩,他們陷入愛河,他們住在一起,他們工作賺錢討生活,他們生了小孩(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繼續『整天』工作、『找時間』休閒,他們通常會想辦法訓練孩子符合主流的社會文化,言行信念都要『政治正確』……假如他們活得夠久,從職場退休下來,順利的話可以終日享樂,然後呢?」當然,本書所包含的各種關係遠不只如此,我們要告訴你的訊息更廣泛也更深刻。
儘管書中提及的問題和解答一定能夠引領你從更實用的觀點了解上述這種典型的家庭關係,但我們的目標是要讓你更清楚察覺到廣大的人際網絡有多麼深、多麼寬闊,時時影響著你自然的幸福的能量渦。

這些訊息來自亞伯拉罕,我們的亞伯拉罕不是聖經人物,也不是美國總統,其中心思想是個非常深遠的概念:生命的基礎是自由,生命的結果是擴展,生命的目的是喜悅。

累積種種生活經驗的你,在玩味書中的文字時,會覺得這些訊息的意義無比清晰,於探索書中概念的同時,你可以更自在地創造出美好的關係。簡單地說:不論是你目前的關係,或者是你想要的關係,亞伯拉罕的訊息都能為你帶來指引,增汝所欲,去汝所憎。

我們預計推出四本吸引力法則的系列書籍,這是第三本。第一本書《這才是吸引力法則》(The Law of Attraction: The Basics of the Teachings of Abraham®)於二○○六年首次發行,很快就成為我們再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作品。註¹ 二○○八年出版的《財富的吸引力法則》(Money, and the Law of Attraction)是這個系列的第二本書;將於二○一一年出版的《靈性與吸引力法則》(Spirituality, and the Law of Attraction,編按:未出版)則是此系列的完結篇。

吸引力法則第一本書的素材,原本收錄於一九八八年推出的兩套專題錄音帶裡,距今已有二十多年。最初的二十捲錄音帶從實際的角度出發,概述宇宙吸引力法則與聽眾的財務、事業、身體狀況、人際關係等二十個實用主題之間的關連,數以百計的問題和亞伯拉罕的解答,教導人們學會更進一步增進自然的幸福狀態。這些最早的錄音內容詳細介紹了亞伯拉罕的訊息,而且是免費的,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到我們的網站 www.abraham-hicks.com 下載七十分鐘的免費錄音檔,或者向我們位於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奧的商務中心索取光碟。

二○○五年,在一場吸引力法則講座中,我們碰到來自澳洲的電視台製作人朗達(Rhonda Byrne)。她希望我們能夠同意讓她根據亞伯拉罕的訊息製作一系列節目,於澳洲各地播放。後來我們簽了合約,朗達帶著她的工作人員登上二○○五年的阿拉斯加吸引力法則郵輪,錄製了約十四個小時的講座內容。因此,一九八八年吸引力法則專輯中的基本宗旨,於二○○六年被製作成光碟影片,這個影片喧騰一時,後來朗達據此內容寫成《祕密》(The Secret)一書也大為暢銷。

伊絲特跟我只出現在《祕密》的第一版裡,改版後就看不到我們了,而隨著初版的風行,加上「擴充」後的版本反應也不錯,產生了一股強大的推動力量,將亞伯拉罕訊息中的吸引力法則散播至全世界。我們很感激朗達實現了她的夢想,讓全世界的人都能認識到亞伯拉罕的吸引力法則──她把信念灌輸到數百萬讀者的心中,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獲得更好的生活,同時她也喚起了百萬讀者心中的要求(ask)……所以,他們正在提出要求。(亞伯拉罕教導我們,「要求」是創造過程的第一步。)每個要求都會得到回應(give)……接下來他們要學習的,則是隨順(allow)自己去接受所得到的回應。

如果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你覺得自己的生活已經算不錯了,那麼善用書中的資料,憑藉專注的意念,你的生活就能夠繼續提升,讓你感覺更加美好。然而,如果現在你覺得不怎麼好過,甚至跌到了谷底,你在這裡學到的觀點將有助於你的生活逐漸獲得改善……或者,你也許可以像少數人一樣,透過書中的觀點轉換思維,脫離長久以來的無力感,享受全新的喜悅感受,回復自然的幸福狀態。一旦到達那種狀態,你會覺得自己宛若磁鐵,把和自己振動相符的所有事物和所有關係都吸向自己。

我說過,如果我可以從書裡、演說中或某個人身上,得到能夠付諸實踐的實用想法,那麼我所付出的時間和金錢就值得了,因為一個新的想法可以重新引領我的思緒,改變我的生活方向。舉個例子說,時光回到一九七○年,我有一位從事神職的朋友名叫凱斯特洛,他跟我說:「傑瑞,你絕對無法達到你想要追求的那種成功。」

我問他:「為什麼?」

凱斯特洛回答說:「因為你批評成功的人。」

我說:「嗯,那是因為他們說謊,騙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凱斯特洛對我說:「你可以批評他們說謊、詐騙、竊取的行為,而不是指責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說謊、詐騙、竊取。看不起成功,你就無法成功!

一語中的!這只是一個想法,一個不一樣的觀點,但從那時起,我就身體力行,接下來一波又一波大多數人會稱之為「巧合」的事件不斷出現在我身邊,我想要的、想做的或想擁有的,所有一切都在喜悅中達成了……我們希望藉由這本書,你也能夠得到新的想法,啟發新的思維,把你想要的、想做的或想擁有的,全部吸引過來。
本書的主題是人際關係,亞伯拉罕註² 從更廣闊的角度觀察,揭露各種關係中形形色色的錯誤前提,而這些前提正是大多數人生活的準則。當你面對這些錯誤的前提時(錯誤是相對於自然的宇宙法則),如果你將亞伯拉罕的看法置於你個人的生活體驗之上,如果你明白生活仍有更好的可能,你就有機會改變生活──從此刻的安好,提升到一個更美好的境界。

這裡有幾個錯誤前提的例子,這些錯誤前提伴我多年。你會看見這些錯誤的信念讓我多麼不快樂,更重要的是,你也會發現,單單只是改變想法,我的生活就立刻產生極大的轉變:

我母親天生反骨。我也好不到哪裡去,從小就是牛脾氣,不愛守規矩。三十多年來,我媽一直想把我這個兒子變成她心目中的模樣,甚至採用十分暴力的方式。我們母子倆每次見面就吵架,我會把話說得又衝又硬,希望她按照我想要的方式來對待我。每每在公開場合,我媽的特立獨行總是讓我覺得有點丟臉,但不知為何也有點驕傲。

有三十多年的時間,我們每次見面都搞得不歡而散!但自從我父親去世以後,我採取了一個新的前提,那只是一個出現在我腦海中的想法。我們兩個人吵了這麼多年,是因為我們都以為:「只要我夠努力,就可以讓一個『天生反骨的人』聽話。」結果有用嗎?所以我採納了新的前提:「既然我控制不了媽媽,而她也控制不了我,何不我就開心地做自己,繼續當個無法控制的兒子,也讓我媽做她自己……還有,既然別人覺得我媽很有趣(而不是反感),不如我就從她的與眾不同中去發掘更多趣事……」從此以後,我們過著愉快的生活!

經歷了三十多年的責罵、處罰、爭吵……我決定轉向新的前提(我並未要求我媽也做改變),而接下來的四十年裡,我們再也沒對彼此說過一句氣話!如果不是親身經歷過,我大概不會相信這種事有可能發生,但它真的發生了。

我要用另一個親身經驗,結束這篇前言。年輕的時候,我聽到關於「富有」的說法是:安於貧苦的人才能穿過針眼,如果我們往上爬,脫離貧窮,就會開始發胖,結果就沒有辦法穿越針眼。大概就是這類的話,就是那些我們在教堂裡聽到的故事。另一個很多人相信的說法是:「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是因為他們從窮人身上把錢拿走(或不讓窮人拿到錢)。」按照這個說法,假如一個有錢人買了一輛豪華轎車,開二手破車的窮人所擁有的金錢或享受就變少了。根據這個錯誤的前提,我買部好車犒賞自己會害別人變窮,這麼做怎麼能心安呢?

然後不知怎的,我腦海中出現了永不枯竭的宇宙這個想法,一個很簡單的念頭,一經採用和適應後,大大改變了我的一生,以及那些受我的例子所影響的人們。我重新採取的看法是:「如果我買了豪華轎車,我就創造了很多工作機會,用奢華的方式重新分配財富。換句話說,當我買了一輛很貴的車子,負責製造車子的許多人會因而得到工作,也能賺到錢。他們之中有些人很有錢,有些人正在努力變有錢,有些人不想變成有錢人,還有一些人相信擁有財富會阻礙他們穿過針眼。但他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用某種方式讓自己更快樂。不論如何,因為我買了那輛車,他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益,比方說:賣車的業務員、經銷商、汽車裝修商、配貨商、批發商、製造商、股東、(或許也包括)組裝工人、數千個零件的發明家、設計方向盤和輪圈蓋及音響系統的人……鐵礦工、玻璃和塑膠製造商……烤漆和輪胎的製造商、送貨卡車的駕駛、送貨卡車的製造商。」(哎呀!再數下去就數不完了。)

我相信你懂我要說的是什麼。一旦接受了「萬物皆為人效力」的前提,我就打開了財務健康之門。自從採用這個想法之後,我買了好幾輛豪華轎車,確定我把幸福送給願意張開雙臂迎接的人。

撰寫這篇前言的時候,我跟伊絲特兩個人正在我們造價兩百萬美金的巡迴巴士上,我坐在前面的接待處,她坐在後面的辦公桌。我常提醒自己,這輛巴士除了帶給我們某種程度的愉悅感受,數千名曾參與製造車子過程的人也從中得到快樂並賺得金錢。

不論如何,我想用這些個人經驗讓你知道,只要採取一個好的想法,就能得到深遠的力量;只要認清一個錯誤的前提,改變它,就能產生無比的價值。

這本書裡頭有很多不錯的想法可以移植到你的生活經驗裡。書中也指出很多錯誤的前提,如果其中任何一個前提長久以來一直左右你的生活,現在你可以放開它,用對你更有益處的想法來取代它。

能與讀者和亞伯拉罕攜手踏上這趟共同創造的冒險之旅,伊絲特與我深感歡欣,我們也期待這些訊息帶來的進展和觀點能讓你享受喜悅。

我愛大家,傑瑞

註¹:二○○四年出版的《有求必應:22個吸引力法則》(Ask and It Is Given)是我們在 Amazon 網路書店上的第一本暢銷書,接下來我們陸續出版了四本亞伯拉罕的書籍(皆由 Hay House 出版社出版),很快就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排行:二○○五年的《專注意念的神奇力量》(The Amazing Power of Deliberate Intent);二○○六年的《這才是吸引力法則》;二○○七年《情緒的驚人力量》(The Astonishing Power of Emotions);二○○八年八月,《財富的吸引力法則》成為第一本奪下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的亞伯拉罕書籍。

註²:亞伯拉罕是一組意識的集合。

閱讀完整內容
吸引力漩渦:人際關係的吸引力法則

本文摘錄自‎

吸引力漩渦:人際關係的吸引力法則

伊絲特‧希克斯、傑瑞‧希克斯

由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