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自律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系統不僅是成對的對立系統,更是由三個次系統構成的層級系統,這個層級構成一種演化功能,較新的回路會抑制較古老的回路。自律神經系統的神經調節出現狀態變化時,通常不是自主產生的─雖然它們會深刻影響行為。

有創傷時,內在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 創傷與神經系統

布辛斯基博士(以下簡稱布):

我是露絲.布辛斯基博士,康州當局認證的心理學家與國立行為醫學臨床運用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ehavioral Medicine, NICABM)主席。

今天的來賓是史蒂芬.W.波吉斯博士。波吉斯的著作會改變我們對創傷和其他障礙的理解。請問,一個人有創傷時,內在究竟會發生什麼事?

波吉斯博士:

要了解創傷的神經生理反應時,有一個重大問題是,人們往往會將創傷當成一種壓力障礙相關的概念,然而,一旦將創傷歸類成與壓力相關,創傷的某些重要特徵就會在討論肇因、機制、治療時遺失了。

追根究柢,在這個問題底下有一個誤解,即認為人類神經系統是以一般的壓力反應來面對危險與生命威脅,而這一般的壓力反應是與交感神經系統及HPA軸(下視丘 —— 腦垂體 —— 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有關。

治療專家與科學家都認為人類神經系統的防禦或壓力系統是單一的,與處理「戰鬥╱逃跑」行為有關,多重迷走神經論則強調,危險與生命威脅會引發不同的防禦反應輪廓,依據這個理論,一般認為的危險反應與此觀念有關:壓力反應表現為透過交感神經系統與腎上腺而增加的交感神經活性。然而,多重迷走神經論也辨認出了第二種與生命威脅有關的防禦系統,其特性是會以古老的副交感神經系統路徑來大幅調降自律神經功能。

我們都很熟悉「經典」壓力反應的負面效應,那會干擾神經系統用以支持健康的功能。藉由破壞自律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壓力會製造出脆弱狀態,使人容易產生身心疾病,每一本學術心理學著作都描述過這種防禦系統,也是健康與心理經驗關聯的討論核心;這個模型也在次學科中受到討論,例如神經內分泌學、神經免疫學、心理生理學、身心醫學等。

然而,這類討論缺少了對第二種防禦系統的描述,這種防禦系統的特性不是顯現為戰鬥╱逃跑的主動反應,而是非主動反應、關閉行為、解離。雖然戰鬥╱逃跑行為是面對危險信號的適應性功能,但在無法逃走或做出防禦時,戰鬥╱逃跑行為就展現不出任何適應力了。

相對於戰鬥╱逃跑反應,面對生命威脅的反應會引發第二種防禦系統,表現為非主動行為與解離。當身體為防禦而做出非主動姿態,它便進入了一種可能致命的獨特生理狀態,這種反應在如落入貓爪的野生家鼠等小型哺乳類身上很常見。

老鼠被貓咬住時,牠看似死了,但其實沒有,我們將老鼠的這種適應反應稱為「裝死」,然而,這不是有意識或自主的反應,而是一種因為無法運用戰鬥╱逃跑機制來防禦或逃走,而出現的適應性生物反應,這種反射性反應類似於人類因為恐懼而昏厥。

治療創傷的難題在於,我們對威脅引發的適應性生物反應缺乏全盤認識,許多治療創傷病患的臨床醫師很盡責,不幸的是,他們並不熟悉非主動的防禦系統。追蹤科學文獻告訴我們,之所以會出現這個盲點,是因為非主動防禦系統與主流的壓力理論格格不入,主流壓力理論聚焦於支持主動性防禦策略的腎上腺與交感神經系統。

多重迷走神經論強調,我們的神經系統所擁有的防禦策略不只一種,我們會採用主動的戰鬥╱逃跑策略亦或是非主動的關閉防禦策略,並非自主的決定;我們的神經系統在意識覺知範圍之外持續評估著環境中的風險,進行判斷,並設下適應行為的先後順序。我們對這類過程的發生渾然不覺,它並非一種有意識的、在執行決策時會涉及的心智過程。

在有些人身上,某個環境挑戰的特定物理特性會觸發戰鬥╱逃跑行為,但其他人面對同樣的物理特性,卻可能做出完全關閉的反應。我想強調的是,理解反應而非創傷事件,對能否成功治療創傷而言更為關鍵。對某些人來說,創傷事件不過是普通事件,但對其他人來說,同樣的事件卻會觸發威脅生命的反應,他們的身體做出彷彿面臨生死關頭的反應 —— 類似落入貓爪的老鼠。

神經系統擁有不只一種防禦策略,我們會採用主動或非主動策略,並非自主的決定。

布:

這能解釋為何有些軍人能前仆後繼地上戰場,承受恐怖的經歷,或是有些人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有些人卻不會嗎?

波吉斯博士:

可以的。但再次重申,問題是討論特定的精神障礙時,描述的是林林總總的症狀,而這些症狀未必總是一起出現,那就像一間餐廳的午餐或晚餐菜單只有特定的幾道菜,有些人或許喜歡,其他人卻覺得難吃。一個臨床醫師根據某些特性下診斷時,並不意味著相同診斷結果的病患都經歷過同樣的神經生理反應,或顯現出同樣的臨床症狀。臨床醫師大多深知這點,他們知道某個病患有某種診斷結果時,並不意味著他和其他的病患相同,或對某個病患有效的療法對另一位病患也有效。

是保護生命還是威脅生命? —— 迷走矛盾的啟發

布:

我們來談談多重迷走神經論,請說明它如何啟發我們對創傷的理解。

波吉斯博士:

在我討論多重迷走神經論之前,我想先介紹一點背景,說明為何要提出這套理論。

我時常說,並不是我主動尋求多重迷走神經論的。在建構這個理論前,我的學術生涯還輕鬆得多,我的研究很順利,獲得的資金很充裕,也發表過論文,當時我正在發展一套自以為是測量迷走神經活動的較佳方法,我認為那能夠為神經系統的某個保護特性,提出更容易監測的入口。

我先交代一下背景:迷走神經是存在於腦幹、通往體內器官的腦神經,為腦幹與內臟器官提供雙向渠道。雖然我們常聚焦於迷走神經的運動功能,以及此運動路徑如何調節心臟與腸道,但迷走神經主要是一種感覺神經,其中八成左右的纖維將內臟的資訊傳送給腦部,剩下的兩成纖維則形成運動路徑,使腦部回路能動態地(有時戲劇性地)改變我們的生理,其中有些變化會在幾秒之內發生,舉例來說,迷走神經運動路徑能造成心跳變慢,也能刺激腸道。

迷走神經在張力飽滿狀態下的功能,類似心率調節器的煞車,煞車移開後,張力變鬆弛的迷走神經會使心跳變快。就功能而言,通往心臟的迷走神經路徑是抑制性、減緩心率的─也就是人們感受到的平靜狀態,因此,迷走神經功能往往被認為是一種「反壓力」機制。

但也有其他文獻不贊同迷走神經的正面特質,反而將迷走神經機制連上威脅生命的心跳過緩,功能上會導致猝死。因此,同樣是迷走神經,有人認為它是反壓力系統,但其實它也有能力終止心跳,或是在面臨威脅生命的體驗時做出排糞反應。

迷走神經會殺人?

我在研究所鑽研自律神經系統時,學校教我們將迷走神經看成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而副交感神經系統對立於交感神經系統。就功能來看,自律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部分會驅動身體,使我們活動,迷走神經則與平靜、成長、復原有關。

幾乎每一篇談論解剖或生理的文本,都將自律神經系統描述為一組成對的對立系統,包含兩個水火不容的部分。比方說,學校教導我們,交感神經系統支持著「壓力」,是我們的「大敵」,而副交感神經系統則有能力抑制這個大敵帶來的衰弱性影響,淨結果則是兩個對立系統的平衡狀態。

在臨床界,使用「自律神經平衡」這類詞彙時是帶有預期的,即我們應多著重副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才能使人平靜;如果我們撤回迷走神經活動,減少迷走神經張力,人就會變得緊張、敏感,體驗到「壓力」。這種對自律神經系統的簡明解釋只有一部分成立,沒錯,我們的內臟器官確實大多既有副交感神經系統的神經連結,也有交感神經系統的神經連結,副交感神經的神經纖維也多半經由迷走神經傳遞。

但對我而言,這種盛行模型的功效,在我研究人類新生兒時瓦解了。當時我正在開發新方法,從每拍心率模式來測量迷走神經活動,我認為那能指出某個保護特性,帶來更正面的臨床軌道。我的研究顯示,如果新生兒的迷走神經活動較多(即迷走神經張力),他們就會有良好的臨床結果。

我測量迷走神經活動的方式,是將節奏的心率模式(又稱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量化。根據觀察,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是心律的節奏性有所增減,與自發性呼吸有關,然而,有些新生兒有相對穩定的每拍心率模式,卻沒有呼吸模式(即沒有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而這些嬰兒有出現重大併發症的風險。

根據上述發現,我寫了一篇論文,發表在名為《小兒科學》(Pediatrics)的期刊上。這篇論文的目的是啟發新生兒科專家與兒科醫師,關於測量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在新生兒照護中的效用─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是心率變異的一個部分。

那篇論文發表後,我收到一位新生兒科專家的來信,他寫道,迷走神經活動具保護性的觀念與他所接受的訓練並不一致,他指出,他念醫學院時學到的是,迷走神經會殺人。我立刻意會到那位新生兒科專家所指為何,從他的觀點來看,迷走神經有可能促進威脅生命的心跳過緩及呼吸中止等問題,其特色是大幅減緩心率並中止呼吸,對許多早產兒來說,心跳過緩與呼吸中止是會危及生命的;接著他指出,也許好東西太多反而會帶來壞處。他的評論促使我去思考,我們對自律神經系統的理解落差。

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是心律的節奏性增減,與自發性呼吸有關。

迷走神經的兩種潛力

我非常看重他的評論,於是開始思索自己在研究中的觀察結果。我意會到,在我的研究中,我從未觀察到出現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時,也會同時出現心跳過緩或呼吸中止的狀況。意會到這點後,我提出迷走矛盾的框架:迷走神經是如何以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的表現來展現保護力,同時又以心跳過緩或呼吸中止的表現威脅著生命?

那幾個月,我一直將那位新生兒科專家的信放在公事包裡,我試圖解釋這種矛盾,但我的知識太有限,所以提不出任何解釋。為了解開這個矛盾,我研究了迷走神經的神經解剖學,尋找是否有不同的迷走神經回路在調節著這兩相衝突的反應模式。

辨識迷走矛盾底下的迷走神經機制,使我逐漸發展出了多重迷走神經論。在發展此理論時,我辨認出兩種迷走神經系統的解剖學、演化史與功能:其中一個迷走神經系統調節著心跳過緩與呼吸中止,另一個迷走神經系統調節著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其中一個有致命的潛力,另一個則有保護的潛力,兩種迷走神經路徑起自不同的腦幹區。

透過比較解剖的研究,我得知這兩種回路是循序演化來的。基本上,我們的自律神經反應有根據系統發展史演化來的內建層級,這些事實成為多重迷走神經論的核心。

非主動、心跳過緩、呼吸中止,都是來自較哺乳動物久遠得多的古代脊椎動物演化來的防禦系統。觀察寵物店的爬蟲類就可看出這種防禦系統,你觀察爬蟲時,看不出多少行為,因為非主動行為是幾種爬蟲類的主要防禦系統,然而,我們觀察小型哺乳動物的行為時(如倉鼠和老鼠),卻是另一回事。小型哺乳動物總是在動,牠們是主動的,愛社交,愛和彼此玩耍,牠們靜止不動時,大多是與手足進行肢體接觸。

以演化為多重迷走神經論的組織原則後,我開始理解到,在不同的系統發展階段,不同的神經回路會採用不同的適應行為。我持續研究,找出了與演化上較早期的脊椎動物有關的古老防禦系統,它仍嵌在我們的神經系統裡,這個古老防禦系統的特色是非主動性─這是相對於戰鬥/逃跑防禦行為所需的主動性。

雖然非主動反應、裝死、做氣絕狀,對爬蟲類與其他脊椎動物而言,在許多情況下也是適應性行為,但因為哺乳類需要大量氧氣,這種策略有致命的可能性。如果威脅生命的事件觸發了使人進入非主動狀態的生物行為反應,那要讓他重組為「正常」狀態可能很難,許多創傷倖存者便是如此… 閱讀完整內容
多重迷走神經.找回安全感與身心治癒的全新途徑

本文摘錄自‎

多重迷走神經.找回安全感與身心治癒的全新途徑

史蒂芬.W.波吉斯(Stephen W. Porges)

由 柿子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