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瘦不下來?

「醫生,我為什麼瘦不下來?」

如果他們能讓你提出錯誤的問題,他們就不必擔心答案了。
──托馬斯.品欽《萬有引力之虹》
在開始之前,我想先處理這個最有趣的問題,許多人來到我的門診,劈頭就問這句大哉問。

等一下,你問錯問題囉!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沒發現,這根本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真正應該問的其實是──你為什麼會變胖?

我曾經做過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了很有趣的事情,覺得自己吃很多的人通常都不會變胖;覺得自己吃很少的人往往會變胖,更有趣的是,人們在變胖的時候都不大量體重;在變瘦的時候都會常量體重,這不是因為量體重而變瘦,而是因為心裡知道自己正在變胖,所以才不量體重。

而長期因為肥胖所苦的人,如果身邊有家人朋友不斷提醒他該減肥,往往會基於某種自尊心,想證明自己明明沒吃東西,會變胖根本不是自己的錯,尤其是當享受食物成為罪惡,便會下意識地排除飽餐的記憶,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印象,最後導出唯一的結論:

「我根本沒吃什麼還一直變胖,我會不會是生病了。」

對,你是生病了,只不過不是身體生病,而是想法生了病,讓我們從頭著手治療起吧!

以邏輯來說,體重增加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吃得比身體需要的多。可是,明明感覺吃得不多呀?

是的,問題就出在感覺。

人是一種有感覺的動物,對於草原上的斑馬來說,只需要吃夠身體所需就好,即使是河馬也是如此;所以,斑馬就是斑馬,河馬就是河馬,斑馬不會變成河馬,河馬也不會想要變成斑馬。但人就不同了,人不光是為了身體的需要而吃,更多時候,是為了心理的需要而吃。簡言之,體重之所以增加,是吃得比身體需要的多;之所以吃得比身體需要的多,是因為那是心理的需要

<心理的需要哪來的?讓我們來做個小測驗
上述測驗中,如果1~10題答「是」的較多,表示心理的需求跟別人比較有關。 如果11~20題答「是」的較多,表示心理的需求跟自己比較有關。 如果都很多,表示是混和型的。

先了解冰山底下的心理需求
我們的心理需求,就像一座冰山,表面上都是在吃,也許是一個人吃,也許是一群人吃。但人類跟動物不一樣,動物通常為生存而吃,但人類會因為心情而吃。

為了進一步分析,我把心理的需求簡單區分為下列四大類:

安全感
飽,是一種滿足感。在食物來源匱乏的年代,吃飽是最基本的需求。擔心吃不飽,我們會傾向囤積多餘的食物,所謂年年有餘,米缸上貼著一張滿字,代表著安全無虞。有些人相對獨善其身,所以只要自己確定不餓就可以,隨手抓零食來吃也可能,未必會意識到這種預防性的吃;有些人的性格兼善天下,甚至會替身邊的人準備更多,寧可多了也好過需要時不夠。

這種安全感的需求,多半跟自身的不安有關。很多時候,害怕做出改變,寧可屈服在習慣之中,也是因為安全感不夠,當感覺安全的時候,自然不需要多吃額外的食物來造成身體負擔。

認同感
對多數人來說,東西好吃是一種認同,如果大家都說好吃,肯定要去嘗嘗排隊美食,不容錯過,這就是一種認同感的展現。相對地,拒絕往往暗示著否定,因此拒絕食物,隱含著許多潛台詞。大家常說的幸福肥,指伴侶交往過程,常一起吃美食而發福,其實就是一種認同感的需求,不管是把對方準備的食物吃光,還是陪對方去吃愛吃的東西,都是一種認同,畢竟,喜歡往往會認同,喜歡某些特定食物並不是什麼錯,在過度強調健康飲食的文化中,食物會被貼上好或不好的標籤,而不被認同,這會產生一些飲食選擇上的兩難。
責任感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吃東西跟責任感有什麼關係,不管有沒有意識到,其實我們從小不知不覺把吃東西當做一種責任,而責任感所衍生的就是罪惡感,不管是因為浪費食物或是拒絕食物產生的罪惡感,尤其小時候被告誡把東西吃完才乖的胖孩子,很容易受到罪惡感所苦。

在社交場合中,準備美食是主人的責任,享受美食是客人的責任,為了體重而拒絕食物不免令人覺得掃興。

家人之間也常發生這類問題,乖孩子不敢拒絕來自大人的餵食,明明不想吃還是勉強自己,反過來說,用心準備食物的人也害怕自己沒有盡到責任,看見盤中的食物掃個精光,被視為對廚藝的肯定,在這種吃完才代表好吃的文化,克制飲食便產生一種矛盾的情緒。

減重的過程中,想吃又不敢多吃或是大吃一頓後感覺懊悔,都是熟悉的場景,為了降低罪惡感而索性不要嘗試減肥的人大有人在,持續在美食和罪惡感間搏鬥的人更是不在少數,說穿了都是因為我們需要感覺自己是一個負責任的人。

自主感
吃東西是一種自主性的展現,所以從古到今都有絕食抗議的行為,畢竟嘴巴是自己管的,能隨著慾望自由支配自己想吃的食物,會帶來莫大的滿足,當因為某些原因需要被限制的時候,不免會感覺自主權被剝奪,有些人會為了維持自主感,傾向吃下更多的食物,或者在不吃和大吃之間來回擺盪。很常見的情況是在辛苦一天之後,到晚上大啖美食來紓解工作壓力,透過食物來產生一種獲得權力的錯覺。自主感需求比較高的人,往往很難被別人限制或約束,也很容易出現一旦被嫌棄身材過胖,反而故意吃更多來表示不在乎別人眼光的行為,這都跟心中的自主感需求有關。

幸福不必肥
很多時候,這些心理需求是同時存在的,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我們會落入這些慣性的思維而不自知,即使想要減重,嘗試了許多方法,就算產生了效果,也可能在減重達到些許成效之後,又再度故態復萌,然後在減重與復胖的循環裡輪迴,白白耗損了健康。其實,真正需要的,是重新建立與食物的關係,換句話說,就是要重新在餐桌上找到幸福。當我們能夠重新檢視安全感、認同感、責任感和自主感四大需求並獲得滿足時,自然就會踏踏實實地湧現幸福感。

很多人都會說自己幸福肥,或是心寬體胖,確實當人們豐衣足食,幸福感會隨之而來,畢竟幸福就是一種滿足。

可是我們常常觀察到肥胖未必伴隨著幸福,甚至往往是相反的,尤其是病態型肥胖,恐怕正因為缺乏幸福感,生活中的不滿足容易衍生為過度飲食,當壓力大的時候,無法節制的用吃來補償,而體重直線上升的時候,絕大多數,特別是女性朋友,會開始厭惡鏡子裡面臃腫的身軀,更別說這個社會文化對肥胖的不友善,即使沒有外貌焦慮的問題,健康也會亮起紅燈,種種因素下,真的很難把過度肥胖與幸福畫上等號。

真正的幸福不會讓你肥,真正的幸福肥會肥得剛剛好!多一分則太多,少一分則太少,不是嗎?
閱讀完整內容
幸福瘦

本文摘錄自‎

幸福瘦

馬文雅

由 天下生活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