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看不見,卻是最昂貴的一種隱藏成本【限時下載】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我的工作經常得與商業的財務報表為伍,而最常用到的兩張財報為「損益表」及「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可呈現商業的收入、成本、損益等資訊,資產負債表則可呈現資產及負債的組成結構,一個企業的現有價值及未來展望,往往就是由這些財務報表資料所決定。
然而卻有一種隱藏的成本,是財務報表不會告訴我們,卻對每一個人具有重大影響性的,這個隱藏的成本就是「情緒」。

一樣是作一筆生意,如果來的是個讓人心曠神怡的好客人,那麼這筆生意不但賺到了錢,可能還賺到了好情緒,反之,如果來的是個讓人傷心傷神的爛客人,那麼這筆生意就算賺的到錢,卻可能犧牲掉了好情緒,最後得不償失。

情緒會傳染及蔓延,與正面的情緒為伍,就容易形成正向的競爭力,與負面情緒為伍,就容易形成負向的壓力。

在傳統的經濟學觀念中,是以客觀的物質條件,來衡量一個人所擁有的是否富足,然而在快樂經濟學的思維中,一個人的心理及情緒狀況,往往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富足最重要的要件。

情緒是一種成本,因此所有傑出的成功者,無不對於情緒成本斤斤計較,而情緒資產的積累,不但可以帶給一個人幸福感,還可能增進一個人的創造力、吸引力。換言之,情緒成本的掌握,其實就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競爭力。

我們如何去評估這個無形的資產呢?請試著找出屬於自己的「情緒報表」,並編製好自己的「情緒損益表」及「情緒資產負債表」,讓自己成為情緒的主人,而非情緒的僕人。

情緒損益表

傳統的「損益表」,是用來看在某一段期間,公司的損益狀況,一個最基本的公式概念,就是「收入」-「成本」=「毛利」。

算出了毛利後,再將相關的營業費用、非營業收入及損失等項目計入,算出最後的淨利。然而事實上財務報表的這個「成本」,通常只能反應有形成本,像人事成本、水電、租金等。

因此我們就要學會在心裡編製一套屬於自己的「情緒損益表」。所謂的「情緒損益表」,是用來看某一期間或某一事件,我們的情緒損益為何?即「情緒收入」-「情緒成本」=「情緒損益」。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服務談得來的客人,培養自己的興趣,找到快樂驅動力,這些都是一種「情緒收入」。反之,工作的辛勞,面對討厭的慣老闆及豬隊友,或是親人的情緒勒索,就是一種「情緒成本」的付出。心累有時候比身體累更累,能更快剝奪一個人的意志力及競爭力。.
好好的精算自己的情緒收益,才能逐漸累積成一個人長期的競爭力,成為一種「情緒資產」。

情緒資產負債表

傳統的「資產負債表」有一個最基本的公式概念,即「資產」= 「負債」+「業主權益」。

「資產」是指有助於創造未來價值的經濟資產,諸如現金、存款、存貨、設備、專利等,「負債」是指因為某些原因使得未來可能必須犧牲的經濟利益。如借款、欠款、應付款項等。而兩者之間的差額,就是「業主權益」,因此只要能創造愈多的資產,減少愈多的負債,就能創造更大價值的「資本」。

同時,我們也應該去打造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情緒資產負債表」。

「情緒資產」最基本應包含「有形資產」、「人際資產」、「成就資產」等,當擁有良好的情緒資產,將有助於形塑一個人長期的正面情緒循環,成為情緒的富翁。

「情緒負債」可能包含了自大、自私、自戀、易怒等較負面的情緒,當長期陷入這樣的情緒中,就會形成負面的情緒螺旋,付出高昂的循環利息,最終成為情緒的乞丐。

增加自己的「情緒資產」,降低「情緒負債」,就有助於創造更大的「情緒資本」。

情緒策略

為了有效的降低並控制「情緒成本」,增加「情緒資產」及降低「情緒負債」,就得學會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情緒策略。」

情緒策略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別當一個只有一種策略的人,有些人像刺蝟,只要遇到問題,總是針鋒相對與人衝突;有些人像海棉,總是在討好他人,承受他人的感受,有些人像含羞草,遇到問題總是先縮起來。

事實上,這都不是健康的情緒策略,因為良好的情緒策略應該要能夠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依照不同的情境,擬定不同的策略,別當一個總是只有一種策略的人,成為情緒的被動方,而要成為情緒策略的制定者。

這本書,希望獻給每一位,願意正視自己的情緒,並將情緒視為重要資產的聰明人,因為,莽者總是被情緒所控制,智者會去控制情緒。

真話與鬼話--鬼話中聽反而能圍事

過去,人們總喜歡推崇能夠講「真話」的人,認為這樣的人正直又有擔當,是值得結交的人,能為我們帶來較正面的情緒收益。反之,人們總會去貶低那些「鬼話」連篇的人,認為他們不夠正直、胡說八道,經常只能帶來負面的情緒成本。

但是,這樣的認知可能不一定是正確的。

有一次,在鄉下地方的一間小學裡,一位學校的家長委員喝了點酒,帶著幾分醉意在校園中散步,雖然並沒有做出什麼太失當的事,但也引起旁人側目。副校長恰巧在巡視校園,當時又恰巧沒認出這位家長委員,看他帶著酒意,就上前關心一下,想要將他請出校園。

「你不知道我是誰嗎?」

這位家長委員非常生氣,認為自己只是在校園內走走,副校長憑什麼可以來趕人?而且他好歹也是學校的家長委員,副校長竟然不認識他。

「這裡是校園,我的職責就是維護校園安全。」副校長認為,自己是學校幹部,本來就有關心校內來訪人士的職責,這個作為完全沒有問題。

兩人都有自己的堅持及立場,面子也都有些拉不下來,讓原本應該和氣的校園,產生了芥蒂及耳語,委員跟副校長只要一找到機會,就各自跟身邊的親朋好友們訴說著對方的不是。為了平息這場無聊透頂的地方紛爭,雙方還請了和事佬。

說「真話」的校長

既然是在學校裡,第一個想到的和事佬人選,當然就是平常做事有條有理,又能說「真話」的校長。校長認為,這個小誤會其實雙方都有錯,要和解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讓雙方都認知自己的錯誤,只要能放下身段各退一步,就應該能夠握手言和吧。

於是校長跟家長委員說:「委員,校園內畢竟不是適合喝酒的地方,你喝酒在先,副校長也只是盡他的職責,你就跟副校長道個歉,大家和氣生財嘛!」

接著校長又跟副校長說:「副校,家長委員對學校畢竟有貢獻,你不認識人家未免太失禮了吧,你就跟他道個歉,大家開開心心嘛!」

這些都是真話,但這個如意算盤打得響嗎?

一位是位高權重的委員、一位是德高望重的副校長,兩人都是地方上有頭有臉的人物,平常臉皮就已經夠薄了,要先低頭道歉,這個臉是這麼樣都拉不下來的,校長的介入,似乎反而把雙方的矛盾給擴大了。

說「鬼話」的里長

怎麼辦?最後只好再找來人緣好、擅長幫里民喬事情的里長。里長要如何去處理這件事情?

結果里長打電話給副校長說:「唉唷,委員也知道自己喝酒不對,他私底下也有和我說對您很不好意思,您是德高望重的副校長,就給他一點面子,接受他的善意嘛。」

里長再打電話給委員說:「唉唷,副校長怎可能不認識您,他平常聊到您可是景仰有加,不過因為那天您沒穿平常的帥西裝,天色又暗才會一時不察,他也很不好意思,您就大人有大量,接受他的善意嘛。」

這當中其實加入了些里長自己編的好聽話,但這些本來雙方都沒說過的「鬼話」,卻在這場無聊的紛爭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讓兩人的矛盾就此解開。

看懂別人是什麼鬼,才能說出好鬼話

美國行銷專家賽斯高汀曾說:「行銷不只是你做了什麼產品,而是你說了什麼故事。」喬事情有時候就像行銷,重點不是事實(產品)本身長什麼樣子,而是我們如何去形塑出雙方都滿意的說法(故事)。

情緒這檔事,本來就是無形的,本來就不完全理性,校長與里長,誰說的話比較實在?肯定是說「真話」的校長,他點出了雙方的錯誤:委員失態、副校長失禮。然而實際上,最後能夠達到目的的,卻是說「鬼話」的里長。因為無論是位高權重的委員,還是德高望重的副校長,其實耳朵都很硬,很多話聽不進去,既然如此,不如用他們聽的進去的「鬼話」來溝通。

這個所謂的「鬼話」,可不是什麼胡說八道,而是懂得察言觀色,弄清楚目標聽眾的脾氣後,再依照不同的方式及技巧進行溝通。

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想說服人,不是靠理性,而是感性。」要掌握好人們的情緒成本,很多時候,並不欠缺說「真話」的人,卻很需要懂得講「鬼話」的嘴。

有人重裡子,有人愛面子,有人要架子,你得先看懂別人是什麼鬼,才有可能說出一口好鬼話。

閱讀完整內容
情緒成本

本文摘錄自‎

情緒成本

紀坪

由 時報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