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問題兒童,只有問題大人

老師、主任、校長一起抿著嘴偷笑,我沒查覺有異,他們只告訴我:「老師,演講後如果掌聲如雷會有小禮物。」

禮物?

那一天是十二月五日,隔日是我生日,莫非他們打探到了這個消息,準備了一個迷炫的生日蛋糕?事實上,一上場我便忘了他們剛剛的允諾,用如常的方式、生動的例子、切合的比方,把演講說完,留下二十分鐘提問,之後好戲登場──
一個人穿著一身畢挺的軍服,帶了一束花緩緩走上講台,在我面前一步停下,告訴我他是誰,熟悉的名字讓我立刻想了起來,他是我在醫院中治療過的孩子,與我有聯絡多年,後來失聯,再見面已是這個學校的總教官,他緊緊抱著我,一直說謝謝,而淚早已流了滿面。

這孩子來我診室時是媽媽陪著的,預約三號,焦慮的搓著手掌心進來,媽媽告訴我他的孩子有自閉症與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疾病,口吻彷彿她是心理醫生,早已確診了,而我應該只是個畫押者。

「誰說的?」我的話有如一種震懾,直搗黃龍。

媽媽本能嚇了一跳,怯生生的說:「老師說的,要我們來做診斷!」

「不像。我是專家請聽我的。」我鐵口直斷。

其實當年我來到精神病院服務才第一年,看過的病人屈指可數,在此之前我的總醫生師父才告訴過我:「很不專業,要努力點」,我因而氣了十天,不想理我師父,心想:「去你的。」

忠言逆耳這件事對我來說並不是什麼大傷害,之後我便完全明白自己的能力有多麼不足,買下不同版本的《變態心理學》專論閱讀,希望有一天被師父肯定成為專業者。

我的努力是有代價的,這些書像極了紙上診所,讓我在書上一直重複看著個案,研究了解他們發生的歷史,弄懂一種病的來龍去脈,我一眼便看出這個孩子只是太聰明與學習太無聊吧。

為了證明我的推論,我替他做了智力測驗,結果與柯文哲的157相同,屬於高智商者。雖說我修習心理學以來,就不相信這一套關於智力的數字理論,但這麼高的數字至少表示不笨。

測驗觀察亦沒有發現他有專注力的問題,以及類似《雨人》電影的自閉傾向,算是正常者。我發現他的分心來自聰明,同齡孩子學的科目他很快便都會,真是無聊。老師上課他便頑皮作弄人,把紙張折成紙條,繫在橡皮筋射人,包括射了老師,就這樣常常被請出教室,成了不受歡迎的人物,最後像岳飛一樣被汙名了,下了十二道金牌,要求家人帶去就診。

我是他的平反者,他像二二八的受害人,我像包青天,一槌定音告訴媽媽:沒有問題!我同時發現他的語言天分,寫了一份報告給老師,要他同意一段時間讓他離開教室去學西班牙語,當時可能是先例吧,我們合作演出一段不可能的任務。我所安排的八次治療他都來了,當時其實更像聊天,我鼓勵他多學幾種語言,不要浪費才華。

之後,他用一般人的身分來過醫院找我幾回,便斷了線,再見面已是三十多歲的漢子了。他說他後來還發現自己對航空有興趣,放棄讀普通高中,改讀空軍幼校,由於語言方面的專才,很快就被提報為幼苗子到美國受訓,成為一名合格的飛官。媽媽後來生病,他為了就近照顧,申請轉任教官,便是我當日看見英挺的他了。

他重複說了三次自己太幸運了,如果不是遇上我,他肯定被誤診,也許會吃藥,成了受害者。那一天他出現了,間接證明一件事,只有問題的大人,沒有問題的小孩。

法國的心理學家絕對不診斷一種病,叫做「過動兒」。他們認為動是孩子的天性,會動的小孩才是動物,不動的是植物,完全沒有知覺的則是礦物了。
超開心的一天,讓我再度遇上我的病人小孩,用陽光亮彩的方式再度與我見面,他不僅沒有問題,而且表現非常優異!

葉芝相信:「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且點燃一把火。」

是吧,我只是在點火而已。

【游老師的醍醐灌頂】專注力的前世今生

我為什麼一直不主張孩子去看心智科?

台北可能還好,坐坐捷運就可到台北醫院了,萬一是澎湖離島不就慘了,老師一句話,家長就得像岳飛接到十二道金牌一樣十萬火急班師回朝……

真有事嗎?

百分之九十九是胡說的,多半是大人的不專業或者被成績分數綁架了。以為成績不好,便是智慧有了問題,或者行為出了問題,直接歸因的便是注意力的問題了,但孩子何其無助?

十六年的臨床經驗,讓我對看診一事心存芥蒂,因為我完全知道用藥的後遺症,會把原先問題多半不大的孩子捅出了大漏子,人生因而有了大缺口。

「病名」是一個人不可承受之重,你懂嗎?

無論你用的是精神分裂、憂鬱症、燥鬱症、自閉症、過動兒、注意力缺乏症,或者亞斯伯格,多半脫離不了用「學習」兩字做出的結果判斷,但忽略了一旦孩子被論述為病,標籤便一併被貼上了,想撕了下來就難上加難了,那便是他的人生噩夢了。

心智疾病的宣判宜小心謹慎,否則便是大害,任何一個大人的起心動念絕不可以有一絲絲的成績考量。病就是病,有其嚴格的標準程式,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便是俗稱的過動兒,它是一個與腦神經發育相關的心理疾患,也是一個與腦神經相關的疾病,特徵是「坐不住,容易分心,難以專注」、「過度的活動」或「難以控制自身的言行舉止」,很明確的腦神經元的問題,不可以用畫靶射箭的心態,把這種不符合年齡成熟度的病,硬生生的與學習成果框綁在一起,這樣會像緊箍咒般讓人窒息,難以翻身。

我的臨床發現,太多的問題其實是來自大人們的要求,孩子不過是一張白纸,成長又是人人不同,興趣與品味不同,他完全可以因為歲月的淘洗,最後站在同一條線上,到時候也許便統統正常了。

你可知醫生大筆一揮給出的處方是什麼嗎?應該是藥。

你知道這些藥清一色都是鎮定劑?

醫生不是教育家,開藥是他的專業,但這些藥有很強的副作用,通常會昏/沈/呆/笨……像一棵植物。

我在看診時習慣反問:你覺得孩子真的注意不集中嗎?

有時不會哩!看卡通時都目不轉睛非常集中,如是說來孩子的專注力應該沒有問題。

我們之間來回多次的妙問妙答,多半可以澄清一些事實,注意力不集中症是神經元的問題,不可能一下子集中、一下子不會,真實的理由也許是以下三個條件:

1.成長因素。比方年紀,一般來說年紀愈大,注意力的長度可以愈長,學齡前一般就是幾分鐘,中低年級大約十五分鐘,高年級可達半小時,不可能如老僧一樣,一坐下來便入定了。

2.喜歡與否?有藝術天分的孩子對這一類的課程就會有興趣,上課較專注,甚至能作畫一小時;反之不喜歡或者聽不懂就是災難了,坐如針顫。

3.關鍵在大人。我兒子有一句名言:「會的話我還要上學嗎?就是不會才要花錢來學呀?」這就是上學的意義,如果不懂這層定義的,一定不是好老師,照本宣科,沒有魅力,冷冰冰,沒有好聽的故事……如何能吸引小朋友?

芬蘭老師不把學習變成評量,即使有評量也非是做為智愚標準,而是作為自己教學的參考,孩子不專注、聽不懂……芬蘭老師會自省是否自己的教法有問題,借此修正教學。

這種具有「同理心」的人格特質,才有可能把孩子慢慢吸引進入學習的殿堂吧,肯定會是好老師。

嗯。

如果不是先天腦部發育的問題,注意力的前世一定都叫做不集中,經由時間調理之後的今生就會很集中了。

閱讀完整內容
別讓分數綁架你的孩子:心理教育家寫給父母關於教養的33張處方箋

本文摘錄自‎

別讓分數綁架你的孩子

游乾桂

由 時報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