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好解決問題的準備了嗎?


1.問題到底是什麼?

  「問題到底是什麼?」在KSME問題解決課堂上,我經常向大家提出這個問題。

• 有人說,問題就是麻煩。

• 有人說,問題就是壓力。

• 有人說,問題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 有人說,問題就是不想要的、討厭的東西。

  的確,這些是問題帶給我們的直觀感受,但我們似乎很難通過「感受」來定義問題,把問題這個變化莫測的東西「扣住」。儘管得出定義並不是目的,但弄清問題到底是什麼,將使你獲知一個重要的秘密。

  現在,請你在腦海中呈現一個最近遇到的具體問題,思考:當你認為它是「問題」時,你是否對它的產生不太滿意?它表明某事、某物或某人可能沒有滿足你的期望,沒能達到你的標準,讓你感到糾結或不確定,但也意味著你本來是有所期待的。

  實際上,讓你感到不滿意的是「現狀」,帶給你期待的是「現狀」背後的「目標」,而問題就是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值的絕對值,也就是「差距」(Δ,Delta)。


  當你仔細觀察這個公式就會發現──每個問題的背後,一定藏著一個目標。假如沒有目標,或目標與現狀完全相等,Δ為「0」,問題就不是問題了。一旦你真正理解了這一點,你就把握住了解決問題的命脈。

  很多人認為解決問題就是處理麻煩,像對待垃圾那樣對問題避之不及,想著儘快消滅問題,甚至想「消滅」問題中的人。

  實際上,沒有一個問題是毫無價值的,每個問題的背後都對應著你的目標,你的需求,你改善現狀的願望,這些都代表著你對更好生活的憧憬,都是你的機會。機會在哪裡?我們要如何把握呢?回顧我們日常解決問題的模式,看看下面的對話你是否熟悉?

• 「我睡不著。」家人說:你放鬆點兒不就好了嗎?

• 「我高興不起來。」朋友說:你想開點兒不就好了嗎?

• 「這道題我總是做錯。」老師說:你認真點兒不就好了嗎?

• 「專案很難按期完成。」主管說:你再努努力不就好了嗎?

  在解決問題時,人們容易簡單、直接地給出建議,從問題直接到方案,跳過識別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

  隨著時間流逝,小問題逐漸變成了大問題,當下的問題變成了歷史遺留問題,工作和生活問題攪在一起並相互影響,我們也就錯過了問題背後的機會。

  其實,「睡不著」背後的機會是更健康的身體狀態,「不高興」背後的機會是更強的個人幸福感、更美好的關係,「做錯題」背後的機會是更好的學習表現、更適合的學習方法,「專案拖延」背後的機會是更高的績效、更有凝聚力的團隊、更大的客戶價值。

  解決問題是通往目標的必由之路。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關注問題背後的價值,把握每一個問題背後的機會。

2.在問題面前,我是誰?

  在棘手的問題面前,人們通常有兩種身分。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問題的受害者」,感到無可奈何、孤立無援。他們經常這樣想:

• Ta變了(本書中用Ta代指第三人稱)。

• Ta不理解我的難處。

• Ta太強勢了,總是自以為是。

• 他們能力不夠/效率太低。

• 他們積極性差/不團結一致。

• 這個選擇太令人糾結了。

• 真倒楣,剛洗完車就下雨了。

  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問題的製造者」,感到自責、內疚甚至自我厭惡。他們時常這樣反思:

• 我很後悔那樣做。

• 早知道我就不離開了。

• 我又沒控制住自己,吃了垃圾食品。

• 我又衝動消費了。

• 我玩手機的時間太長了。

• 都怪我太沒毅力、太衝動了。

• 去年設的目標又沒完成。

  在問題面前,你怎樣定位自己的身分呢?明確「你是誰」,是解決問題前的頭等大事──這一點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許多問題之所以長時間無解,都與錯誤或模糊的身分定位有關。

  如果我們將自己定位為問題的「受害者」或「製造者」,就意味著我們要麼被問題傷害,要麼不小心製造了問題,也就相當於認同了自己和問題是相互對抗的,把解決問題等同於打敗麻煩。


  這時的我們像是在與問題拔河──在同一層面對峙。在KSME問題解決課堂上,有人形容這種感受就像是掉進了一個陷阱,自己被問題層層包裹著,彷彿「我就是問題,問題就是我」,甚至開始否定、厭惡自己。

  很多情況下,身分定位的誤差,會令我們為解決問題付出的努力朝錯誤的方向飛馳。如果你在解決某個問題時感到吃力,並不一定是因為你欠缺某種能力或毅力,可能你只是還沒意識到自己是「誰」,或者說,你沒有找到最佳位置。

  現在,我邀請你放下與問題拔河的繩子,慢慢上來,看看上面的風景──你會看到整個局面究竟如何了。


  當你翻開本書時,你已經有了一個新身分──你既不是問題的受害者,也不是問題的製造者──你是一位卓越的問題管理者。

  問題管理者是不被問題管理,而主動管理問題的人,它是你在問題面前的「戰略性身分」。這個身分將帶給你新的視角,新的思考,新的發現;將使你看到原來難以看到的,把握過去難以把握的,幫助你引領自己和身邊的人一步步解決問題、達成願景。

• 當別人看到問題帶來的麻煩時,你看到的是問題帶來的機會。

• 當別人追究問題產生的原因時,你看到的是問題背後的目標。

• 當別人搜尋製造問題的「罪犯」時,你在尋找誰是解決問題的「盟友」。

• 當別人關注自己失去什麼時,你看到的是自己還擁有什麼、可能獲得什麼。

• 當別人抱怨某個問題無解時,你想的是為了實現目標,自己總可以做點兒什麼。

  在多年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有人是企業高管,有人是大學教授,有人是專業諮詢師,他們經驗豐富,能夠幫助身邊的人面對挑戰,但當面對與自己相關的問題時,常感到無能為力。

  一家大型企業的總經理工作很忙,他已經3個多月沒有回家, 卻為了解決孩子的問題專程飛到北京。他一邊傾訴,一邊落淚:「我經常給別人做工作,輪到解決自己的孩子的問題時,竟然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他說自己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每週都打電話囑咐、引導孩子,但孩子的情況卻越來越糟。他認為自己作為父親已經傾盡全力,該做的都做了,可情況還是沒有改善。

  和這位父親一樣,很多人不是沒有能力解決問題,而是不能解決「與自己相關」的問題。原因在於,他們把問題相關者(如父親)的角色和問題管理者的角色等同了。

  你需要做的就是把這兩個角色分開──真正地分開。
你無法在製造問題的同一個思維層面上解決這個問題。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問題管理者與問題相關者最大的區別,在於二者的思考方式有巨大差異。當問題相關者輾轉在具體角色的職責範圍裡,關注著自己作為專案經理、作為下屬、作為父母、作為子女付出了什麼,是否勝任角色、對方是否理解時,問題管理者思考的是以下這些問題。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參與解決的人有哪些?他們的狀態如何?如何調動他們的意願?我們現在在哪裡,有哪些困難?我們要去哪裡,如何到達那裡?前進的過程中有哪些干擾?如何確定最佳路線?……

  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需要你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既保持理性,又飽含溫情。然而一旦你真正區分開這兩個角色,你會發現一些阻力開始消失,許多限制被你解除,你擁有了新的自由!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你既能充當家長的角色,為孩子提供來自父親、母親的支持,還能升級到「問題管理者」的身分,「俯瞰」家長和孩子共同面對的問題。當你這樣做時,你就彷彿站在高處,看著一家人解決問題,並用新的思路帶領全家人走出問題困境。

  對於部門的問題,你既能考慮到自己的職責和角色,也能用問題管理者的思維把握全局;對於跨部門的問題,你既能站在自己部門的角度思考問題,也能突破「部門牆」的限制,思考如何協同各部門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對於自己的問題,你不會再受限於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會開始從第三視角看待問題、善待問題,就像解決別人的問題一樣。

  如果你在任何問題面前都能不受自己原有身分的限制,始終堅守自己的第二身分──問題管理者,那麼你的影響力將在各個場景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在家庭中,你將是伴侶、孩子、父母可靠的臂膀;在工作中,你將成為一位充滿魅力的領導者、不可替代的協作者;對個人來說,你將擁有更多的自由。

  正如前言強調的,解決問題絕不僅是對方法、技巧的運用,更是一場對心智的考驗,包括對我們所秉持的視角、思維,我們所具備的勇氣、信心的綜合考驗。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你將以「問題管理者」這一嶄新的身分出現,而對這一身分的堅守,將成為你在解決問題中最關鍵且需始終堅持的原則。

3.問題很多,是我不夠好嗎?

  化工製造商巨頭陶氏化學工業公司初創時,一位求職者仔細潤色了他的工作履歷,並一再向面試官強調他的最大優勢:不管情況如何,他都從未在以往的工作中犯過錯誤。

  該公司的創始人赫伯特.亨利.道(Herbert Henry Dow)打斷了他的自我介紹:「我們有3000人在這裡工作,他們平均每天要犯共3000個錯誤,我不會雇傭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來讓他們感到被侮辱。」

  「問題」不等於「錯誤」,但一個人做的事情越多,產生問題的機會就越多。「有問題」的反義詞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什麼都不做」。

  你或許發現童年時期自己面對的問題比較少,解決起來也相對容易。但隨著你日漸成熟,擺在你面前的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有挑戰性。學業、經濟、情感、健康的問題開始走入你的生活,來自客戶、主管、下屬的問題與來自伴侶、孩子、父母、親戚的問題,壓在了你身上。

  當問題出現時,我們往往會本能地責備自己,懷疑是自己「不夠好」才導致問題產生。但請明確,這其中的原因正相反──越是能力卓越的人,面臨的問題就越艱巨;越是被周圍人需要的人,面臨的問題就越多。

  問題管理者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讓自己免受問題的傷害。在掌握具體方法之前,你需要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卓越能力與美好品質。因為無論是怎樣的問題,在你充滿信心的、樂觀的狀態下,都一定會被解決。

  現在請你放下本書,把你的雙手放在眼前,像做科學實驗一樣仔細地觀察它們。請你先認真地看一看自己的手心,再專注地觀察一下手背。這是一雙怎樣的手呢?

• 你可能會發現,一些細細的紋路出現在了你原本光滑的手上。

• 因為日曬,手背的顏色比手心暗淡一些。

• 因為剛結束了辛苦的工作趕回家,指甲裡有了一點兒塵土。

• 因為經常拿重物,指根處形成了一點兒硬硬的繭。

• 因為你曾不小心磕傷,它留下了一小塊傷疤,如今看起來卻更加有力。

  你或許很少這樣觀察自己的手,但正是這雙有了歲月痕跡的手,在過去數不清的日夜裡勤勉地努力,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了艱難的挑戰,堅韌地追求著理想的生活,為所愛的人不懈拚搏,取得了莫大的成就──這是一雙非常了不起的手!

  你曾用這雙手戰勝了哪些挑戰呢?

  這是一張「人生挑戰圖」,你不妨通過它來簡單梳理一下自己曾戰勝過的挑戰──這或許就是你的人生故事中最驚心動魄的部分!


• 有人說,我在14歲那年戰勝了腦膜炎的挑戰,堅持治療並重獲健康。

• 有人說,我在19歲那年戰勝了高考復讀的挑戰,走進了理想的大學。

• 有人說,我在22歲那年戰勝了演講焦慮的挑戰,第一次勇敢地表達自己。

• 有人說,我在35歲那年戰勝了創業失敗的挑戰,沒有一蹶不振,重新開啟了熱愛的事業。

• 有人說,我在40歲時面臨了親人離世的傷痛,但我戰勝了抑鬱的挑戰,帶著至親的祝福繼續幸福地生活。

  此刻,你的「人生挑戰圖」中是否已經有了好幾個挑戰?其實我們在說到「挑戰」時,已經為問題分了類,而挑戰就是指那些異常艱難、非常重要、極具價值的問題。

  這些問題或許在當時看來都是很難邁過去的坎兒,但你都一一邁過去了,並且走得越來越精彩!因此,無論此刻或未來還有多少不確定性,作為問題管理者:

• 你都不會低估自己的能力,因為你知道,你早已具備了解決問題所需的一切,而此刻只需輕輕喚醒它們;

• 你不會低估自己的勇氣,因為你明白,你只是暫時被問題困住了,但你本就知道如何戰勝那些挑戰,你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厲害許多;

• 你不會低估自己的成就,因為你了解,過去的你已經寫下了華章,而未來的你不可限量,你強烈的自我效能感,將使人生隨你而動;

• 你不會低估自己的幸福,因為你知道,美好本身沒有上限,你本來就該健康自在、喜悅滿懷,你可以實現你的所想,因為你注定要擁有精彩的一生! 閱讀完整內容
有解:解決問題的關鍵7步

本文摘錄自‎

有解:解決問題的關鍵7步

奉湘寧;顧淑偉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