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控制狂?還是病態型自憐者?
要區分「控制狂」與「病態型自戀者」之間的差異(終究還是有的),得追溯到這兩個概念成形的歷史。
最早在一九八六年,精神分析學家保羅──克勞德.拉卡米爾(Paul-Claude Racamier)做出了「病態型自戀」(perversion narcissique)這個診斷。在精神分析領域中,我們傾向於描述並試圖理解人的內心活動,也就是其心理結構,描述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是如何組織而成,其布局、思考錨點、無意識的活動等。如此一來,心理架構是整體而恆常的。
「控制狂」這個詞源於心理學的「認知與行為」流派。此流派對人的行為和人的信念特別感興趣:人的行為包括他做了什麼,是其他人從外面看到的,客觀的觀察;而人的信念則多數時候是沒有意識到的。控制是一種行為,控制者所做(fait)的事。
「病態型自戀」和「控制狂」涵蓋的是兩種不同觀點:前者描述這個人長久以來穩定的心理結構,後者則是描述這個人的行為。因此我們要探討的重點在於了解這個人如何控制別人?控制的頻率為何?以及他為什麼這麼做?
常見的非病態控制行為
所有人都可能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偶爾做出控制他人的行為。即使不是病態型自戀者,我們在特殊情況下,自認行為正當的時候,也會做出控制行為。比如:面對警察臨檢證件時,我們會表現比平時可愛迷人,更別說應聘面試的時候會美化自己的經歷,隱惡揚善。同樣的,為了社交方便,在不怎麼喜歡的人面前呈現好形象,或是在有好感的人面前,對自己的外表稍稍作弊、裝出好品味等等,這些都沒什麼,都是常見的非病態控制行為。
不自覺的控制行為
控制狂除了極度自戀,還可能顯現出其他人格疾患癥狀。其中多數人並未意識到自己的控制行為,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因此不自覺地控制著自己的伴侶,讓對方主動要求結束關係,來證實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想法(然而他們卻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被愛);過度付出的母親,擺出猶如自己的母親那樣犧牲自己的姿態,因為她認為這就是母親該做的事;合作夥伴做了各種能搞砸計劃的事,但不是故意的;自認為無法融入團體的人會努力裝出自己認為能夠為團體所接受的特質。在這些例子裡,控制行為都真實存在,不過當事人並不自覺,這樣的神經反應或多或少都存在於所有人身上。
職場策略
有些職業必須做出人們稱之為「策略」的控制行為,這些控制行為的目的在倫理道德上能被接受,而且前提是關係對象也會同意的,像是:教育者需使用深具技巧的策略來教學;心理師需知道說什麼、何時說、怎麼說;醫生要宣布嚴重的病情診斷時,也極需溫柔和技巧;作家也需要技巧地揭露情節,吊讀者的胃口;演員也必須讓人以為他是某個角色(但其實他不是)……等等。清單可以無限延伸。
病態型自戀的操控
若遭受頻繁且有害的刻意控制(請見「病態型自戀者有意識到自己在操控別人嗎?」此節),就可以想想我們是不是遇到了病態型自戀者。
騷擾
有害的控制情形若一再上演,如同對受支配者投毒,這就是一種騷擾。漸漸地,不知不覺中受到種種打擊:操控和貶低、情緒和思緒混淆、人性和尊嚴被否定、持續施壓,使被操控者感到羞愧混亂,記不清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逐漸喪失活力和自主性,也抹煞了生活的喜悅和自身人格。這是身為臨床工作者的我首先從支配情境所觀察到的。求診的被操控者如同空心貝殼,試圖在認知和情緒的窘境之下苟延殘喘,但卻歸結自己為有心理困擾的帶原者。
受害者幾乎完全察覺不到騷擾對自己帶來的傷害。書中提到的每一個場景,如果獨立來看,都不是什麼大事,都是短暫的困難、不擅長、小麻煩而已,就像所有關係中都會發生的那樣。身邊的人可能會說是受害者小題大作,畢竟站著說話不腰疼。事實上,就是因為這些小問題重複上演、一而再的發生問題、再而三的錯誤決定,最終醞釀成一種隱伏的侵擾,難以察覺的慢性毒素。受害者往往怪自己太敏感,甚至覺得自己有問題,明明這些只不過是小事而已……。當操控者絞盡腦汁讓被操控者認為自己不正常,甚至心理狀態扭曲,那麼每一次有害的相處過程都會帶給他們內心動盪。每一次面對有毒的交流並回應,都會讓受害者更為精神失衡。
如果不及時阻止,騷擾終將一步一步堆疊成一座難以逃離的高塔,和一段悲慘的毀滅性故事。
病態型自戀
我在前一本書中已詳細描述了病態型自戀,於此在本書中將僅介紹它的主要特徵。
1.自戀病理(Le narcissique pathologique)
這是一種對自我形象的病態迷戀。自戀者說話、行為、思想、感受的終極目標,就是只有自己重要。自戀者會誇大、美化、偽裝、修飾自我形象,為了讓它夠美麗、有聲望、夠強大(在病態的自戀者眼中是永遠不夠的)。自戀的人期望得到別人讚揚和認可,而且超級敏感。所有讓他們感覺與自己宣稱的那個光榮形象不符的,都會被他們視為羞辱。他們總是在比較,總是不自覺浮現競爭心態,為了表現出自己是所有領域的佼佼者。
他們也常聲稱自己命運悲慘,或者一副犧牲者的姿態,如此便能一箭雙雕,甚至三雕:身為受害者,他們認為這賦予了自己某些權利,而且已經這麼慘了,沒有人會再要求他們承擔責任;再說,他們還可從中利用別人的罪惡感來獲得權力,總之,操控別人完全只有好處。
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他們承認錯誤並且謙卑幽默地接納自己人性中的不完美,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解決爭端或衝突就是問題所在了。
2.病態疾患(La perversion)
在這裡指的是從毀滅對方的過程中得到虐待人的樂趣,毀滅的動力(La dynamique de la destruction)分成兩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中,病態型自戀者在他瞄準的操控對象身上看見自己想要擁有的特質,可能是生活的喜悅,也可能是財物上、智識上、或創意上的富有,抑或成功、慷慨等。自戀者認為藉由「碰觸」(frotter)此人,就能與這人有某種神奇的融合,繼而擁有對方的特質,這種想法既過時又病態。為了接近目標,他要吸引、迷惑、誘騙對方,就像是一株要吞食蒼蠅的豬籠草。
終究,他會發現自己過時的詭計沒有用,接觸對方既竊取不到想要的特質,還會被比下去,相形見絀。於是心中升起敵意,這便開始了第二個動作──毀滅對方,尤其是毀了那些吸引自己的特質。如果無法擁有,至少還能摧毀。
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動力(la dynamique)相同,但出發點不同:病態的父母毋需刻意吸引子女,他們離開父母就難以生存。一開始,孩子被自戀型父母用來當作是自己的延伸,透過孩子的行為舉止來得到社會的認可和自信驕傲。當然,孩子只能成為符合社會價值觀的樣子、做出會讓父母得到正面評價的事。等孩子長大了,自外於家庭地被外界認識,父母無法再將子女應得的讚譽收歸己用,這時候就開始貶低孩子,就如同攻擊任何一個讓自己嫉妒的人那樣。
病態型自戀者有意識到自己在操控別人嗎?
實話直說吧:有,他們完全知道自己在操控別人。尚.科陀(Jean Cottraux)教授在他最新一本書中提到病態型自戀是一種普遍的病態自戀(pathologie narcissique),集三種特質於一身:除了病態的自戀本身,還有心理變態(衝動且具破壞性的行為,無法認清自身錯誤)和笑裡藏刀。這些病態特質,被盎格魯.撒克遜學者稱為黑暗三聯徵(triade noire)。
在我的前作和YouTube影片中,我陸續收到許多讀者來信寫自己的病態型自戀。基於倫理,我不能一字不漏地出版這些私人書信,但總歸來說內容如下:
✳ 有些讀者在我書中的病理敘述看到自己,感到自豪,甚至好心(降尊紆貴)地證實我的理論。
✳ 有位讀者寫到,他的確如書中所述,但他覺得這就像個遊戲,或是關於權力和掌控的慾望,他毫不在意自己的行為具有毀滅性。
✳ 另一位寫到,我所描述的人格特質他都有。他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只在意他自己。他承認他不能接受別人忽視他,這讓他無法忍受,他也會利用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寫到:「因此,我會假裝有某些感覺,我會先努力表現來吸引別人,然後到了某個時候覺得無聊就不管了。我才不要每天都這麼累!」
這正是這種病不可思議之處:怎麼有人能故意如此傷人?不過,那些不願相信病態型自戀者是故意為之的人,都用自己對別人的善意來看他們(我們看別人都不是看到他們真正的樣子,而是用自己的樣子去看他們)。這些人會陷入險境,因為天真善良不會引領他們做出唯一合理的行動,那就是:逃!
病態型自戀者有意識到自己傷害別人?
再說一次:有。一名男性讀者來信寫到他對奶奶、哥哥(或弟弟)和許多朋友都很不好;一位女性讀者的來信中寫到自己與多位情人的相處:「我看見他們因為我說的話或我做的事痛苦到在地上打滾,這讓我覺得自己很強大,讓我確定他們愛我。我就愛這樣,這是我唯一真正喜愛的事。」
他們沒有感覺嗎?
沒錯,他們對他人的痛苦無感,他們缺乏關懷別人的同理概念。但是,他們其實對別人很能感同身受,知道怎麼做能讓別人最痛苦,只不過他們完全不會憐憫別人,也不友善。單單只是能感同身受但不懷好意,這樣並不夠。
為什麼?事實上,他們一直處於高度危險的狀態。他們的「本我」很脆弱,隨時都會爆發,顯現出極為殘暴可怕的精神問題。他們沒有穩定不變的自我,他們的人格是製造出來的假象,隨時得修修補補,像是遭遇船難的水手,在海上奮力修補破船,以免溺死。這是種垂死掙扎的反射動作。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怎麼在意傷害了身邊的人,更何況這正是他們發揮影響力的方式,忍耐辛苦,施展魅力換來維持一個還算一致(cohérent)的我。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其中隱約流露出來的瘋狂,我稱之為「類妄想」(subdélire),他們歪曲現實製造出來的謊言,最後連他們自己都信了。
他們值得同情,但不值得我們犧牲自己,更別說當被操控者被他們吃乾抹淨後,他們就不管不聞了。
病態型自戀者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運作?
想必沒有。他們跟我們所有人一樣,都沒有意識到潛意識(inconscient)的決定因素。因此,他們沒有注意到自己心底的焦慮是分裂的焦慮,意思是他們的自我可能碎成千萬片,使他們受到精神疾病的慘痛折磨。
不把別人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人看待、己所不欲施於人,他們並不覺得這樣子有什麼問題,於是用不合時宜的方式與人相處,就像是個小嬰兒,還無法區別照顧自己的人與自己。他們無法進入健康且成熟的人際關係。
總之,病態型自戀者沒有意識到他們自我防衛的心理運作方式:
✳ 投射作用:把自己的想法、情感、行為歸於別人身上。因為若將這些當成自己的想法、情感與行為,就會動搖脆弱的自我一貫性(cohérence)。
✳ 否認現實:否認困擾自己的全部或部分現實,因為這會威脅到自我的一貫性。
✳ 認知扭曲:誇大部分事實、省略某些事實和撒謊,以符合對自己有利的解讀方式。
✳ 自我分裂:自我的各個面向沒有融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右手不知道左手做了什麼」。這說明了病態型自戀者像是雙面人,戴著一張「魅惑的面具」,面具之下則是個毫無憐憫心的迫害者。這也解釋了「角色重新定義」的一切基礎:他們無法負起責任、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看清自己的卑鄙,因為這會讓他們脆弱不堪的自我碎成一地。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