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每天沒有足夠的時間做所有事情。」
• 「我的工作與生活不夠平衡。」
• 「我不夠瘦,也不夠健康。」
• 「我這輩子不夠快樂,也沒時間休閒。」
• 「我沒有足夠的錢來滿足我的基本需求和享受生活。」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一週結束之前,你已經說了太多次「不夠」,以至於完全看不到已經擁有的東西。一直強調你沒有的東西,反映出藏在內心深處的空虛感不停作祟。稀缺性常常深深根植在我們思維方式中,表現對資源稀缺的恐懼,進而驅動我們的行動、行為和視野。

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中寫道:「大多數人都深深地陷入了我所說的稀缺心態中。他們認為生活只有這麼多,就好像只有一個蛋糕可以分。如果其中有人要分得多一點,對其他人來說就得少分一點。」
以下是稀缺心態的一些例子:
• 你的朋友或同事在工作中得到了晉陞,你看起來為他們感到高興,但在內心深處對你可是重重一擊。
• 你的自我價值是來自於自己擁有的事物,以及與他人比較中獲得。
• 你從不投資,喜歡看到你的錢存在銀行帳戶裡。因為你從小就沒錢,所以錢在眼前會讓你感到安全或成功。
這種根深蒂固的稀缺心態從何而來?與金錢相關的稀缺心態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也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貨幣是幾千年前發明的,金錢和其他資源相關的稀缺心態是因為我們每天生活在貨幣的世界中才根深蒂固。
錢(money)被稱為貨幣(currency)是有原因的——因為它是會流動的。世界上的貨幣數量是無限的,每天都在創造貨幣。為了重新校正思維方式,從稀缺到富足,重要的是要弄清楚稀缺心態的迷思:
●迷思1:永遠不夠
這個迷思說的是,像金錢這樣的資源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永遠不夠。這就像認為總共只有一個披薩,如果一個人吃了一大塊,其他人就得少吃一些。然而,在現實中,富足的心態意味著可以做出更多的比薩,我們可以找到公平的方式來分享它們,這樣每個人都夠吃。
●迷思2:更多的財富才是富足
這個迷思是將物質財富和對金錢的追求,與富足和幸福劃上等號。當一個人擁有的越多,他的生活就越富有。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一直在追求物質生活,但生活品質卻一團糟的原因。我們的世界中沒有「足夠」這個概念。每年,我們都想增進我們的生活、升級、或者只是為了更多而想要更多。每年我們都一直苦幹實幹,長時間工作,用我們一生的能量來填滿一口永遠填不滿的井。
●迷思3:稀缺心態是與生俱來的
這個迷思假設稀缺心態是天生的,不可避免的。我們天生就喜歡囤積資源,並將世界視為零和遊戲。這種心態產生了一種文化,認為種族和性別貧富差距的存在是可以接受的,或者,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種族主義的內涵,把它看作是世界的運作方式。它創造了「他們」和「我們」 所以我們認為一個人或群體的收益必須是另一個人或群體的損失。
然而事實是,我們可以選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金錢的看法以及與金錢的關係。雖然稀缺性會影響我們的思維,但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的信念和心態可以受到社會因素、經驗和教育的影響。通過挑戰和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可以塑造出富足和其他無限可能。

真正的富足超越了物質財富,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人際關係、幸福感和成就感。將重點從物質累積轉移到整體的富足,可以幫助我們成就整個人生,在生活和財富喜悅之中取得平衡。
這裡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開始從稀缺心態轉變為富足心態:
讓感恩成為核心價值觀:認知並感恩你現有的當下,欣賞已經擁有的東西。不管你的日子有多糟糕,問問自己:我感激什麼?每天把它寫在筆記本上。這讓你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保持樂觀。
從日常生活中去除負面詞彙:對自己說:我夠了,我有足夠的時間,我足夠聰明,我看到了我週圍的機會……等等。
揚棄舊有的思維:你曾經說過多少次:我不能做X,因為我沒有Y。例如,我無法增加收入,因為我沒有其他的工作技能。或者其他基於稀缺心態的想法,例如:為什麼這總是發生在我身上?
揚棄舊有思維只是要自己停下來問問自己,為什麼你(特別是你)一直在說類似的話。很多時候我們說某些話是因為週圍的人都這麼說,但當你也這麼做的時候,就同時為自己創造了一種內心的藩籬,而且它很快就會成為你生活中的烏雲。
選擇富足的心態並不意味著你週圍的所有資源都會變得豐富。它只代表你正在創造另一片肥沃的土壤,在那裡你將播下好的種子,在不久的將來創造一個更健康的富足生活。
內容出自《財富喜悅:10週學會跟錢好好相處,踏上財富自由、身心平衡之旅》 4/26前,新書優惠88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