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力就是工作力!聰明人懂得「長話短說」


毫無自覺的錯誤表達,害你難出頭

無論是誰,每天生活中都會與人交談,並且從中獲取或提供新知,「溝通」在這個世界上可說是無所不在。不只是面對面的交談而已,與工作往來對象、甚至是相距千里之遙的人,也會透過電子郵件等方式進行「對話」。

坦白說,人生在世想和他人毫無牽扯,根本不可能!

◉「所以,你到底想說什麼……?」

我每天都必須與人交談,或以電子郵件聯繫。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我發現當溝通交流的方式變得愈加簡便時,有個狀況愈是令我感觸良深。

舉例來說,有個老愛長篇大論的合作者,或許因為自己為了公事而冒昧打手機給我感到過意不去,電話一接通就先彬彬有禮地致歉,並噓寒問暖一番。然後,不知不覺中再慢慢談起公事,但整個溝通過程,我根本搞不清楚他這通電話到底為何而來。

於是,我一邊敷衍答腔、一邊聆聽,直到快掛上電話前我才終於明白,原來對方希望我把幾天前交出的稿件,刪減兩百字左右。

電話那頭的我忍不住想,一開始他只要簡短快速地做出指示,就不至於浪費彼此的通話時間。刪減兩百字文稿並不會令我不悅,比起那通不知所以然的耗時電話,刪減稿件字數反而更加快速容易。

此外,電子郵件也會發生類似的狀況。

雖然對方信上寫了長長一篇,但我並不清楚他到底想表達些什麼。讀取這樣的郵件不僅累人,由於多半得回信給對方,所以往往會被我先擱在一旁,有空時才會予以回應。其中,對於該如何回信才好而感到猶豫不決、難以下筆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諸如這樣的狀況,應該不只發生在我身上吧,這種經驗想必人人都有。甚至包含我在內的任何人,都可能打過那樣的電話,或是寄過那樣的電子郵件。

◉ 多數人踩著「地雷」在溝通

我們之所以開口說、動手寫,都是為了向某人「表達」某件事、某個訊息。不過,就算我們努力表達,要是方法不當,對方便無法理解。如果對此還缺乏自覺,溝通便會發生障礙。

「明明已經告知了呀!」

「什麼?信上是那樣寫的嗎?」

就如同以上兩句對話,明明和對方進行溝通了,卻因此造成彼此誤解,就商務往來而言,的確相當不利。

事實上其實不僅是商務往來,在私人事務方面,要是隨意寄出的電子郵件內容顯得自以為是,極有可能因此被貼上「難相處」的標籤而遭到疏離。

不過,處在當今這個年代,比起強調表達的內容,更重視回應速度及頻率的效率主義思維其實十分氾濫。而背後的因素,或許就是通訊方式變得更加便利的緣故吧!

向對方表達的速度與時機掌握固然重要,不過,要是遇上必須說服對方,或是必須針對事態嚴重的事件進行報告時,讓對方確實理解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只靠耍些小聰明,並無法打動對方的心。

如同過度重視對方回應的速度及頻率一樣,我認為大家對於「表達」,其實有著天大的誤解。而所謂的誤解,我先舉幾個例子:

•「說明時,只要流露感情就能表達己意。」

•「按照事件發生的時序進行說明,一定淺顯易懂。」

•「為了對方著想,表達時一定要提供大量資訊。」

•「溝通時,不應該讓對方想要提出反問才行。」

我相信,有以上這些想法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 報告訊息愈完整,主管愈不耐煩!

打個比方來說,假設某天直屬主管因出差而全天不在公司,隔天一早就得向他報告前一天單位內部的狀況,這個時候……某些人可能:

「唉,昨天實在是忙壞了!有關A公司的簡報資料,對方提出修改的要求,雖然我們盡了全力嘗試修改,卻改得不是很順利……。」

一開口,部屬便意圖表現出自己和同事們是何其努力地投入工作中。

希望對方明白自己的努力,其實是一種感情的宣洩。不過,表達自己努力的程度並不算資訊,至少不是對方想要知道的資訊。可以說,這名部屬根本不了解對方想知道的是什麼。於是,接著會說:

「上午和B公司的會議,是由我和佐藤先生共同出席,可是對方的反應挺冷淡的。回到公司,當我們正打算對此開會討論時,卻收到A公司要求修改簡報資料的通知,然後就……」

諸如此類,部屬從早上的工作開始,依照先後發生的順序一一說明。結果聽取報告的主管,聽到一半就厭煩地心想:「到底要講到什麼時候?」然而部屬並未察覺主管的反應,又接著說道:

「順便向您報告,A公司的業務負責人從山本先生換成田中先生了。」

由此看來,部屬打算將所有的訊息全塞進口頭報告中。

A公司的業務負責人由山本先生換成田中先生,是足以成為昨天頭條的大事件嗎?

如果是的話,就該先報告這個訊息。不過這個例子的情況並非如此,因為部屬認為:「一次呈報大量資訊全是為了對方著想」,所以才會以「順便」、「順帶一提」的說法,來附加報告一堆瑣事。

其實,會像這樣狂塞資訊給對方,全是因為傳達者心存著:「溝通時,不應讓對方產生疑惑、不可使他們提出反問」的強迫觀念使然。換言之,對部屬來說,絕不能讓對方見縫插針,受對方質疑就等同表達不夠確實,這些成見或許深深地影響了他吧!

雖然以上案例只是其中一例,但想必大家應該有所了解。像這樣對溝通的天大誤解往往充斥於各種日常場合中,因此,表達的內容總是既冗長又複雜。愈想要表達得清楚,就變得愈冗長、愈拐彎抹角。

雖然「表達」屬於非常稀鬆平常的動作,但卻需要相當程度的技巧。

然而相對於此,想要找出徹底學習表達技巧的機會,竟然寥寥無幾。於是,大家都在無意中做了「表達」,卻在毫無所覺之處犯了錯。針對這種狀況,非得設法解決不可。

抓不出重點?套用四句模式,立刻釐清

請大家試想一下,自己身邊感覺善於表達者,他們的電子郵件和言談方式,多半都相當簡潔。

並不是因為他們將內容簡化而顯得簡潔,而是懂得省略多餘的資訊,只歸納出最精簡的重點。溝通感覺上,並不會覺得他過於平淡,也不致於冷漠,這時候總是會認為「這個人的電子郵件一向清楚易懂」。

那麼,所謂的「傳達」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每當想向對方表達些什麼時,腦中到底如何運作的呢?

想要把表達的內容變得簡潔,首先得讓自己的腦袋清晰,這時候大腦進行的動作就是──抓重點。

◉ 聰明人懂得抓重點

我長年從事大學、入社應考等申論題撰寫的指導工作,不如就以此經驗為例進行說明吧。所謂申論題應試,就是針對某個題目,將自己的想法合乎邏輯地加以說明的考試。

為了能寫出合乎邏輯的文章,我一向指導學生使用自創的「邏輯模式」=「四段構成」。其實不只是申論撰述而已,舉凡商業書信等各種寫作或是對話的場合,都可活用這種四段模式的技巧,將想要表達的內容合乎邏輯且精簡扼要地予以歸納。

所謂的「四段構成」如以下所述:

第一段:拋出問題→「……嗎?」

這是為了表達自己已針對題目的問題點,進行思考整理,並準備針對該項議題陳述意見的開場。

「雖然題目如此主張,但這是正確的嗎?」諸如此類,將題目轉換成「是非題」藉以拋出問題作為開場。

第二段:表達意見→「固然……不過……」

針對自己拋出的是非題,表明個人選擇的立場。這時候,通常會引述「反對意見」,先說出「固然……」;隨即再以「不過……」論述加以反駁,表達出自己的意見。

第三段:展開論述→「背景原因是……」、「畢竟……」

針對自己為何持有如此意見,闡述個中背景、原因、歷史原委等,此為申論時最重要的部分。

第四段:結論→「因此……」

整理全文,最後再次明確表示自己的主張為贊成或反對。

雖然各所大學的應試申論題不盡相同,但通常申論文作答的限定字數為八百到一千字,要在如此限定的篇幅下,最好以四段構成來撰寫。

而且,我們平時經常寄出的商業電子郵件等書信,多半篇幅更短。如果在這種狀況下,試著套用四段構成作為書寫架構,將會變成以下內容:

第一段:拋出問題

新商品「〇〇〇」真的適合於九月發售嗎?

第二段:表達意見

固然大部分的企業向來都在九月,規畫推出新商品,不過在氣候快速暖化的當今,若顧及消費者需求,應該將發售日往前訂在更早的日期為宜。

第三段:展開論述

雖然尚未得到確定訊息,不過業界中都在盛傳,我們的競爭對手A公司和B公司皆準備提早發售,各大媒體也緊盯著他們的動向。

第四段:結論

參酌以上這些狀況,我認為應該搶先A公司和B公司進行發售為妥。

以四段構成歸納而成的文章,由於展開的論述十分合乎邏輯,因此不僅能說服對方,還能讓對方心生共鳴。

舉凡公司或家裡的一切事務、腦中思緒等世事,往往十分複雜,難以一言蔽之。不過要是有了這樣的思考模式,大量的資訊內容就能精簡地整合歸納出完整的陳述。而此模式的極致,就是接下來談的──「四句」歸納法。

◉「簡短歸納」很困難?訣竅在──四段構成

以申論題為例,再來說明一下。

有許多從未寫過申論題的學生,無法突然文思泉湧、寫出八百字的文章。這時候我會先依照「四段構成」的邏輯模式,指導他們將接下來準備擬寫的內容以「四句」來歸納,換言之就是:

• 針對題目所言,表示贊成還是反對?

•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 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 最終的主張為何?

能依照前述要點來歸納己見的學生,在這個階段將十分清楚腦海中想要寫什麼內容,全文架構已成形。接下來,只要稍加潤飾經過重點歸納的短文,立刻就能寫出八百字的申論題作答。而且還能隨心所欲地發表自己的主張,將想法傳達給閱讀文章的人。

不過,有些學生就是學不會抓重點,無法將該寫的重點歸納成簡短的文章。像這樣的學生往往會漫無目標地寫出內容鬆散、拖泥帶水的八百字文章。

想當然耳,由於從文中看不出撰寫者的主張為何,因此這篇申論文肯定無法合格過關。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可能無法思考關鍵:想做任何表達時,最小單位為「四句」。

比方說論文寫作,往往需要先釐清自己的研究主題為何,然後針對主題闡述假設觀點;接著寫出足以佐證的實驗結果,以及相較過去的研究結果,為何自己的研究略勝一籌的要點;最後,再根據前面所述導出文章結論「因此我反對〇〇說法」。

其實歸根究柢來看,論文就是以這樣的「四句」邏輯堆疊架構而成的文章,不是嗎?

若以此模式思考,小說也是一樣的道理吧。主角內心浮現某個疑惑或疑慮,但卻苦惱著「真的是那樣嗎?」就在此時,他忽然巧遇以前的友人而靈光一閃,或是發生了平常不會發生的狀況,導致他發現了什麼重要的線索,最後他終於確信「自己的猜測果然沒錯」。

所謂的「起承轉合」同樣以四個段落來構成,這和我所說的「四段構成」極為類似。

就此看來,其實所有想要傳達給他人的事物,基本上都屬於「四段構成」,換言之不就是「四句邏輯」嗎!更進一步可以直言,世間萬物的構成,就是由所謂「四句」的小積木一一堆疊而成的。

基於此故,養成以「四句」思考、書寫、說話的習慣,正可謂培養「表達力」的捷徑… 閱讀完整內容
關鍵「四句」!日本熱銷250萬冊溝通大師的精準表達術

本文摘錄自‎

關鍵「四句」!日本熱銷250萬冊溝通大師的精準表達術

樋口裕一

由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