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定義與前提
我們通常認為只有能活動的、有生命的有機體才有靈魂,有靈魂的個體必須能夠自由活動。比如:長在土壤中的植物,它們無法活動,也就沒有靈魂,它們沒有情緒或思想,也感受不到疼痛,更不會因為無法避免苦難而憂慮。所以說,植物不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
能夠運動是動物與植物的區別之一,它與個體內在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人類心理演變的過程與機體的運動密不可分,人類可以憑藉記憶和過去的經驗在不斷地遷徙和發展中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從而使自身能夠更好地適應生活環境。因此,人如果想要使自己的心理不斷發展成熟,首先需要確保自己的身體是可以自由活動的,而身體的活動又可以進一步刺激和促進個體心理的發展。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的每一次運動都是設定好的、不自由的,那麼他的心理發展將會停滯不前,「只有自由才能促使人類進步,不自由將扼殺和毀滅人類」。
心理功能
如果從機體運動與心理活動密不可分的觀點來看,心理活動似乎就變成了機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為了進攻或防禦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與遺傳有關的能力,其最終目的是確保人類能夠一直在地球上生存下去,並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需要與外界環境接觸,我們在感受環境刺激的同時,環境也需要我們給予回饋。但是當外界環境想要摧毀人類時,人類又顯得很渺小,無論藉助怎樣的方法終究無法躲避。
從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來看,人性與自然、優勢與劣勢這些相對的概念與個體本身密切相關,只有當人類在某一時刻真正地發現和了解自己時,這些概念才會被賦予意義。我們都知道,人類的腳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由手退化後形成的。對需要攀爬的動物來說,手的退化是不利於它們生存的;但是對需要行走的人類來說,腳反而更有利於生存。所以,退化不一定是不好的,反而是環境在告訴我們哪些功能對人類的發展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當我們想像著奇妙的宇宙、晝夜交替、太陽和原子以及人類的生命時,我們就會發現有無數種力量正在影響著我們。
人生的目的
生命的運動軌跡始終朝著一個目標前進。對人類來說,生命不是靜止的,而是由多種力量促成的複合體,但是該複合體最終只會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這種目的論的思想是人類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所發展出來的一種本能。
人生的狀態由目標決定。如果人生沒有一個終極目標,指導我們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是否要繼續或改變人生的方向,那麼人類將無法思考、沒有意識,無法堅持、沒有夢想。只有當個體能夠適應自身的發展並能夠適時地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時,才能最終形成屬於他自己的人生目標。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的變化都只有基於這個目標才能更好地發展,才能獲得生命動力的支持,而這個目標本身是可以變化也可以不變的。
因此,生活中很多現象似乎都可以被看作個體為未來情境所做的準備,我們只能依據個體外在的表現形式推測其目標是什麼,而無法真正了解個體的心理或靈魂。個體心理學也認為,每個人心理的外在表現形式都將指向其最終的人生目標。
在了解一個人的人生目標或者說世界的某些規律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他的行為表現和表達方式,以及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所做的努力。就像扔一塊石頭,我們可以猜到它接下來的運動軌跡,因此我們也應該了解個體為實現目標會做出哪些努力,雖然這一過程可能並不會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則,但人生的目標本來就是會一直變化的。相反,如果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始終不變,那麼他走出的每一步將非常明確,就像遵循了某種自然法則一樣。如果說人類世界存在一種法則,那麼也必定是人為形成的法則。如果有人認為他能很明確地說出人生的法則,那麼他不過是被表象所欺騙,因為一旦他認為自然與環境是確定不變的,他就不可能是正確的。如果一個畫家在作畫時,每一筆都會產生一個必然的結果,而他的畫作也可以完全地展現他自己的人生目標,就好像有一種自然法則存在其中,那麼這個畫家還有必要畫這幅畫嗎?
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對「自由」的理解。如今人們通常認為自己是不自由的,的確,當我們將自己與某個確定的人生目標綁在一起時,我們會感覺到被束縛。人類在宇宙、動物界和社會關係中的身分與地位也決定了人類必須遵循一定的法則,以實現人生的目標。但是,當一個人否認了他在社會中的關係,拒絕適應這樣的生活時,這些看似成立的法則將被全部推翻,並且他會重新建立起一個適應其目標的新法則。同樣地,一個群體的法則對想要擺脫這個群體的人來說也是不適用的。因此,我們認為只有當個體的目標適應其發展時,個體才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付出必要的努力。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從一個人當前進行的活動中推測他的人生目標。這對個體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幾乎沒有人能確切地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但是這對於理解人性又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個體的一種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含義,我們無法從一種行為推測其背後的目標;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分析、比較個體的多種行為,用圖示的方法表示出來,在圖示中用點和線將個體的不同行為連繫起來,並在其中標注出時間變化。運用這種方法更有利於我們獲得對生命的整體認知。下面將透過一個例子講述我們是如何將一個成人的行為模式與其童年時期的行為模式對應起來,並且發現兩者之間驚人的相似性的。
有一位三十歲的男性,因憂鬱而找心理醫生諮商。在前三十年的生活中,他經歷過一些困難,也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和榮譽,但是他現在喪失了工作和生活的動力。他即將訂婚,但是卻對未來陷入了深深的懷疑。他的嫉妒心很強,還向諮商心理師抱怨了很多關於他的未婚妻的事情,但是他的說辭並不會讓人覺得問題出現在他的未婚妻身上,反而讓人懷疑是他自己的問題。他和很多想要接近他人的男性一樣,認為自己很有吸引力,但是一旦真正接近了,反而會表現出激進的態度,於是破壞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下面讓我們根據上文提到的方法,選擇他童年生活中的一件典型事件,並與他當前的生活態度連繫起來,畫出這位男性的生活風格圖。通常的做法是讓來訪者回憶一件自己童年的事情,但是我們無法準確地驗證他回憶的這件事情是否真實。這位男性回憶的關於童年的一件事情是:有一次,他的媽媽帶著他和弟弟一起去超市,由於當時的環境非常擁擠混亂,他的媽媽只能把他抱在懷裡,但是當媽媽注意到應該抱他的弟弟時,他被放了下來,只能在擁擠的人群中跟著媽媽。當時他只有四歲,這件事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根據他的回憶,我們可以發現一些與他現在抱怨的事情相類似的地方:他無法確定自己是被寵愛的人,更無法忍受其他人奪走他得到的寵愛。
童年時期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以及成年後人們對童年的印象往往塑造了人類行為的目標,所以說,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可能在他生命的最初幾個月就已經被確定。也許你難以想像當自己還是嬰兒時人生的基調就已經被確定。在這個「地基」之上,我們不斷地成長,逐漸建立起它的「上部結構」,並隨著人生階段的變化不斷地修改所建立的上部結構。在多種影響之下,孩子很快就會形成自己的人生態度以及處理問題時獨特的反應方式。
有些研究者認為成人的人格特徵在嬰兒期就有所展現,這種觀點並不能說是錯誤的,他們所支持的是人格由遺傳決定的觀點。但顯然這種觀點對教育來說是不利的,這不但會阻礙教育工作,而且會挫傷教育者的信心。認為人格是由遺傳決定的觀點之所以盛行,不過是因為這種觀點對很多教育者來說是可以用來逃避責任的,即將學生的失敗歸因於遺傳。這顯然與教育的目的相悖。
我們的文化對人生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影響。文化使孩子意識到,如果想要實現自己的願望,想要獲得安全感和對生活的適應,就必須經歷挫折,並且可以讓孩子在很小時就知道自己需要多少安全感。但是這種安全感並不是針對「危險」而言的,而是更深層次的、可以確保人類在最適宜的情境下持續生存的一種安全係數,類似於確保機器可以正常運轉的安全係數。對孩子來說,這一安全係數不但要能滿足本能的需求和發展的需求,而且孩子需要不斷地培養自己的優勢,採取新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安全係數。在這一點上,孩子與成人類似,他們追求優越,希望能夠超越自己的競爭對手,保證自己能夠適應環境以及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但是,並不是所有希望都能如願。隨著時間的流逝,人生中的動盪與不安會越來越多,在世界需要孩子給予一定的回饋時,孩子若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那麼他將會陷入自卑和逃避的情緒之中,並且只會更加渴望獲得成功與榮譽。
在這種情況下,眼前的目標往往成為我們逃避更大困難的藉口,使我們想要暫時逃離生活的不易。我們應該清楚,問題的解決永遠都不會是一勞永逸的,任何方法都只能解決部分問題,並且只能是暫時有效的。尤其對孩子的發展來說,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人生目標往往都只是暫時性的,我們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我們必須幫助他們看到更遠的未來,面對他們所設立的並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標,我們需要保持懷疑。如果我們想要真正地了解孩子,了解他們的人生目標,我們必須了解每類孩子的特性,學會以他們的視角去思考問題。比如:樂觀的孩子相信自己能夠輕鬆地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有不同的人生體驗,他們勇敢、開放、坦率、勤奮、有擔當。相反,當悲觀的孩子不相信自己能夠解決問題時,他們又會為自己設立怎樣的人生目標呢?世界對他們來說是令人沮喪的,他們膽怯、內省、懷疑自己,不斷尋求自我保護。悲觀的孩子的人生目標也許能超越自己可以達到的界限,但是相比於別人鬥志昂揚的人生,他們的人生目標是遠遠落後的…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