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的本質與抽象連結:找到你的金錢連結


「金錢到底是什麼呢?」有一陣子我常常思考這個問題,為了尋找答案我讀了非常多本書,也試著了解貨幣的起源與發展史,然而對於金錢的概念還是朦朦朧朧的。

在兩位英國心理學大師阿德里安.弗爾納姆(Adrian Furnham)與麥克爾.阿蓋爾(Michael Argyle)合著的《金錢心理學》(Psychology of Money)一書中,提到「錢是什麼呢?」時列出了與「money」 有關的名詞,包括:富裕、欠款、資產、鈔票、麵包、資本、現金、零錢、支票、硬幣、銅幣、信用卡、信用轉移、貨幣、損壞、負債、股利、嫁妝、盈餘、捐贈、房地產、費用、融資、財富、基金、補助金、收入、利息、投資、法幣、貸款、錢、利益、抵押、存款、票據、開支、祖產、支付金、薪俸、報酬、退休金、零用金、利潤、準備金、收益、薪資、儲蓄、銀、金、稅、旅行支票、工資、財富。

從這些與錢相關的字詞中,我們足以窺見金錢的複雜,以及為什麼明明是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東西,但對它的理解卻是如此模糊?

在討論金錢到底是什麼之前,我想先提一下金錢的用途與普遍性定義。首先,金錢的主要功能是「交易」,這個概念很容易理解。我們每天買東西、賣東西、領薪水,或是貢獻自己的服務或價值,都是透過金錢來交換;而為了交易上的方便,所以在溝通上需要統一的單位,因此金錢成了「價值的計量單位」,目的在於建立價值共識以及信任。

其實發展到這一步,金錢的功能已大致完備,不過聰明的人類當然不會滿足於此。為了讓生活可以更穩定,避免突如其來的意外摧毀一切,因此金錢開始成為「價值儲存」的工具,透過儲蓄人們可以為未來做準備,並且承擔更大的風險。然而,真正將金錢推升至極致,成為人類追逐目標的關鍵則來自於資產「自我增值」的特性,也就是所謂的「錢滾錢」。當我們擁有一筆錢時就有機會滾出更大的一筆錢,這不但是金融與資本主義的核心,更成了金錢遊戲的終極密碼。簡單來說,金錢的應用構築了金錢的四大本質,包括:「交易媒介」、「計量單位」、「價值儲存」、「資產增值」。

掉入金錢的圈套

然而,金錢,從來就不只是金錢而已。關於金錢的存在與機能本質,完全無法解答我對金錢的疑惑,觀察自己與周遭的人們,也會發現金錢造成的心理陰影面積超乎想像地大,似乎並沒有那麼簡單。

那到底是什麼讓金錢變得如此複雜?

加拿大哲學家及教育家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曾說:「金錢會說話,因為錢是一項隱喻,一種轉換,一座橋梁。」(Money talks, because money is a metaphor, a transfer, and a bridge.)

超人氣百萬 Youtuber Joeman 有一支紀錄片《慘賠數千萬!台灣礦難啟示錄》讓我印象深刻,短短約 25 分鐘的影片,側面記錄了年輕主角俊傑從經營網咖開始踏入挖礦、擴張、暴賺,到最後失去一切回到原點的過程。其實前前後後也不過就兩、三年的時間而已,在影片中你會看到加密貨幣市場與數位挖礦一片大好時,所有人都自信滿滿,緊接著加密貨幣大崩跌,一切的繁華榮景猶如海市蜃樓。

明明已經賺了很多錢卻無法見好就收?其實歷史總是不斷循環,過去就是未來,但為何仍然有許多人抱著這次不一樣的心態飛蛾撲火?其中的執著在影片最後,俊傑說出了答案。俊傑說自己並不是因為有很高的物質消費欲望而想去賺很多的錢,他真正在意的是賺錢背後所帶來的「成就感」。Joeman 也為自己的「貪」留下註解,他說他貪的不只是錢,而是「成就感」與「快樂」。

「貪」是人性中的一部分,我同意影片最後 Joeman說的「每個人都貪」,只是貪的不同。然而卻很少人可以在追逐金錢的同時,洞見和覺察真正讓人迷失的不只是貪,而是不小心掉入了金錢的圈套,將欲望與金錢掛勾,產生了連結,最後壓縮、扭曲、變形。明明原本想追求的是快樂,最後追求的卻是金錢;明明渴望的是自由,最後追求的還是金錢;明明想要得到的是認同感,最後追求的依然是金錢。於是就如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錢幾乎成了普世標準下的唯一價值與解答。

在動筆寫這篇文章時,華人天后歌手 Coco 李玟才剛過世,她除了留下令人懷念的歌聲、亮麗的形象以及深深的遺憾之外,高達 43 億台幣的遺產也受到媒體關注。在社群媒體上,除了有非常非常多人悼念她之外,也有不少網友感慨原來那麼有錢也不一定快樂。更殘酷的是,現實生活中認為自己又沒錢、又不夠快樂的人可能更多。不知道你看出其中的矛盾了嗎?真相是,不管有錢或是沒錢,當我們下意識地把錢和快樂連結在一起的時候,就壓縮了快樂的可能性,幾乎注定很難快樂得起來了。

我想到一個比喻,或許可以更貼切地來形容這種扭曲的連結。如果孩子過度在意考試成績,我們大概會告訴他,考試成績不是最重要的,學習與真正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某些父母或孩子對成績的過度追求與執著,就如同我們對金錢的過度追求與執著一樣,都是一種錯置的連結。

我回想我自己對金錢產生最焦慮的時刻,其中最明顯的感受是缺乏「安全感」。那時孩子剛出生,為了照顧他我正式成為家庭主婦,過往穩定的接案工作在孩子出生後也因為時間常常不能夠配合而逐漸減少。當時投資還在累積期,自媒體與個人品牌的經營也是且戰且走,完全不知道往前走的目的地是哪裡。對當時的我而言,我很在意投資的成果,因為有錢會讓我比較有安全感,於是金錢與安全感的連結便強化了。

我發現有不少全職媽媽和家庭主婦跟我有著很類似的感受,因為收入變少或中斷,所以變得焦慮、斤斤計較、不太敢花錢。然而,如果有錢就可以有安全感,那又是為什麼許多很有錢的人依舊過得緊張焦慮,根本稱不上有安全感呢?

這些問題一直在我心中,成了我對金錢探索的根源。

聰明主婦說

事實上,每個人的金錢連結各不相同,我們與金錢產生的連結也往往不只一個,要如何發現自己與金錢的抽象連結,有賴於平時對自己的覺察與認識。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感受一下我們在金錢流入與流出時的行為模式、情緒流動,甚至是身體的微小感受。

以我自己來說,在帶小孩又沒有穩定收入的那段日子,每次只要花比較大筆的錢時,我內心都會覺得很煩躁、很抗拒,收到帳單也是能拖就拖,甚至時常放到忘記被追加催繳費用,即便存款是足夠的也仍不情願去付。僅管當時與頂尖工程師有了他賺錢、我顧家的共識,但仍然常擔心錢一直流出會很快用完,或是自己無法經濟自主,必須依賴另一半才能過日子。我時常陷入莫名的擔憂,像是工程師會不會外遇、或是有個不測風雲……,安全感雖然抽象,但沒有安全感的人,總是會陷入「害怕失去」的情境中,更會因為害怕而想要緊緊抓住不放。

找到自己與金錢的連結

後來透過觀察我自己、頂尖工程師、身邊親友、諮詢同學,以及周遭環境的各種資訊之後,我發現一個關於金錢的巨大祕密──那就是原來除了安全感以外,金錢在不同的人身上還有非常非常多不同的抽象連結,像是:成就感、信任感、認同感、創造力、影響力、愛、希望、努力、價值、能力、人際關係、階層、眼光、信心、稀缺性、性、享受、權力、威望、名聲、自由、幸福、快樂、獎勵、機會、精緻、獨特、生命……

關於人們與金錢間的抽象連結,實在太多太多了,族繁不及備載。關於金錢的覺察與連結,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會更詳細地談到。

也難怪,《金錢的靈魂》(The Soul of Money)一書中會這樣形容我們對金錢的投射:「不知怎麼地,我們賦予金錢的力量已遠遠超出它原始的實用功能。」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說,那要怎麼切斷這樣的連結呢?老實說我覺得確實很難,至少我還沒有找到絕對有效的方法。因為金錢的連結不只來自於自己的意識、潛意識,也來自於了原生家庭、整體的社會環境,與世世代代的集體意識。如此龐大的連結系統,妄想切斷恐怕是不可能的任務。事實上,我們要做的也並非要徹底切斷這些連結,而是在覺察練習中看見那些讓我們痛苦與執著的,並且透過有意義的辨別進一步獲得釋放與鬆綁。

我通常會這樣做,當我為金錢感到焦慮時,我會透過本書 3-1〈三大步驟建立金錢脈絡敏感度〉中的三個步驟去釐清當下遭遇的狀況。除此之外,我也會暫停一下,去感受我對金錢的欲望根源是來自於何處?又和金錢產生了什麼樣的連結?──找到連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例如,許多人將金錢與快樂連結在一起,但是當我們明白金錢的連結關係後就可以重新定義,擁有金錢既不等於快樂,也不等於不快樂。我們無須否認擁有金錢確實會帶來一部分的快樂,也會讓獲得快樂變得輕鬆一些;但是除了錢,讓我們快樂也無須花錢的事物還有很多,早晨的陽光、孩子的笑容、朋友的問候交流、自我的成長……都同樣能帶來不同層次的快樂。透過這樣的方式和體驗,我們就獲得了重新配置連結的機會,一旦啟動了這個機制,你會開始發現,原來我們的執著與渴望也可以被多元配置,這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當然,錢還是非常重要,但透視這些金錢背後的連結,有助於我們用更超然、開闊的心境來面對金錢。

《金錢遊戲》(The Money Game)書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我們過分關注的金錢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與標誌,我們用它來創造非理性的遊戲,當我們意識到這點時,就會把這個遊戲玩得很好。」

理解金錢的本質與抽象連結後,我們的旅程便正式啟航了!

聰明 note

1. 給自己一段不受打擾的時間,想想看,當你全神貫注凝視著你主要的存款簿時,你的感受如何?是緊繃、焦慮、喜悅、興奮、無聊、疏離……任何感受都把它記下來!

2. 從上面的練習中,進一步探索你的金錢抽象連結包括什麼?

3. 你目前找到的金錢抽象連結,是你生活焦慮來源嗎?
閱讀完整內容
盤點致富:五大面向 × 三大步驟,帶你穿越金錢迷霧,打造財富體質,迎向豐盛人生

本文摘錄自‎

盤點致富:五大面向 × 三大步驟,帶你穿越金錢迷霧,打造財富體質

聰明主婦

由 今周刊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