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動了!日本料理小知識放題


幾年前曾經在社交媒體上流行過「四百次咖啡」,據傳是一家位於澳門的咖啡老店「路環漢記咖啡」將咖啡、糖和水,以1:1:1比例加入容器後瘋狂攪拌四百次,不顧手臂肌肉抗議,硬是將咖啡打到像雲朵般綿密,最後倒入牛奶。在韓國綜藝節目上出現後聲名大噪的一種耗盡體力的飲品。

在日本可以媲美四百次咖啡的就是「四百次納豆」。先別急,在拿起筷子準備攪拌四百次納豆之前,先來聊聊納豆的起源。納豆是結合眾多巧合而出現的食物,容易保存的豆子多作為軍糧使用,據傳有人將煮熟的大豆包在稻草裡保存,用馬匹運送的過程中,大豆透過馬的體溫發酵了。

這股新奇的味道引人注意,此時有人用手肘戳戳隔壁的人「你去吃一下啦」、「為什麼是我啦,很臭耶」。也許當下一陣爭執,終於出現一位不怕吃壞肚子的人或是打賭賭輸的人願意吃發出異味的食物,幸運的話這個人不僅沒有拉肚子,甚至還成為美食發明家。

納豆因為價錢便宜又營養,江戶時代時成為庶民餐桌上的必備食物。不過和現在拌入白飯裡的吃法不太一樣,當時多是做成「納豆湯」。也因為食材保存不易,購買時並非像現代一樣一次買三入保麗龍裝的納豆,而是向路上叫賣的小販購買一餐的量,納豆小販一出現,便將湯碗遞給小販倒入納豆,用筷子攪拌一下便可以直接開吃,這就是江戶時代庶民的早餐風景。

先撇開曾被列入噁心食物博物館的納豆本身驚人的味道,仔細品嘗,納豆的鮮味和甜味會慢慢在舌尖出現,尤其攪拌愈多下愈是好吃,如同四百次咖啡,納豆的神秘攪拌次數則是四百二十四次。

攪拌愈多次,牽絲會愈來愈多,納豆的形狀也會逐漸消失,但鮮味卻會慢慢展露。研究指出當納豆攪拌四百次,鮮味會達到最大值,日本人吃納豆平均攪拌二十六次,多半沒有達到納豆本身想要帶給大家的美味。

不過人類其實吃拌兩百次的納豆和吃拌四百二十四次的納豆並不會感到明顯的差異,僅會感受到顯著的肌肉酸痛。因此日本的全國納豆協同組合聯合會也告知喜愛納豆的民眾,拌納豆就是依自己喜好、心意到就好。

在日劇《重啟人生》中,女主角和上司聊到自己吃納豆時不會加黃芥末,但是又想到也許哪天會用到所以不敢丟掉,導致冰箱裡黃芥末愈囤愈多。我正好相反,為了做四百次納豆買了三入包裝納豆後,發現我只敢吃其中的黃芥末,反而冰箱裡囤積的是納豆。剩下的兩盒還在冷凍庫裡,雖然我找不到會用到這些納豆的機會,說不定會成為某次粉絲專頁舉辦活動的贈品,但我的良心告訴我最好不要。


某一天我在逛推特找靈感時,看到有人上傳連鎖餐飲店プロント(Pronto)的菜單,上面寫著「章魚小香腸五百隻,需預約,兩萬四千日圓」。往下滑看到其他人的留言說明原本這家店提供的菜單是章魚小香腸一千隻,四萬五千日圓,只是諸多客人反應一千隻太多了吃不完,店家才改成五百隻。不是吧!一千隻吃不完難道五百隻就吃得完嗎?日本人的重點總是很難抓。

雖然沒有實際吃過五百隻總重量大約六公斤的巨量章魚小香腸,但是不得不說章魚小香腸吃起來就是比一般小香腸更有吃便當的氣氛,也許就像邊看電視邊吃洋芋片一樣不知不覺五百隻就吃完了也說不定呢。

幾乎是便當或是野餐時的定番配菜章魚小香腸的誕生,和琉球王國最後的國王尚泰(しょう たい)和他的家人們有關。琉球王國尚泰的孫子尚明(しょう あきら)在一九四〇年和宮城道子結婚,生下了大兒子卓和二兒子承。不過二兒子承五歲的時候,幼稚園老師和媽媽道子反應承是小鳥胃又是挑食鬼,幾乎不太吃東西,唯一愛吃的就是雞蛋小黃瓜三明治。媽媽道子做便當時為求配色精美,除了放黃白色雞蛋搭上綠色小黃瓜做成的三明治,也順便把紅色香腸放進去當配菜,增加色澤,希望可以引發寶貝兒子的食慾。

不過香腸的皮很硬、表面又光滑,筷子幾乎戳不進去,也不太好咬,吃起來有些麻煩。為了讓紅色香腸更好入口,道子把香腸切半,並在切口處多劃幾刀讓香腸更好食用,香腸加熱之後切的地方因受熱收縮捲了起來。紅色的身體加上捲曲的腳,看起來的確很像章魚。一九五九年,章魚香腸就這樣誕生啦!

後來道子的妹妹,也是知名料理評論家岸朝子(きし あさ こ)有一天在節目上號召天下,說:「章魚小香腸是我姐發明的啦!」章魚小香腸的作法才透過電視傳到全日本各地。因為外型可愛、小朋友都很喜歡,許多人跟風做章魚小香腸,章魚小香腸正式入侵便當界,成為便當配菜霸主之一。

你一定也很好奇如果不吃章魚的人也可以吃章魚小香腸嗎?大分縣佐賀關的早吸日女神社有個和章魚有關的神話,因為這個神話,延伸出不吃章魚的祈願(蛸断ち祈願):西元前六六七年,神武天皇東征遇到狂風暴雨導致船無法航行,他派了兩位海女潛入海中探查,此時住在深海的大章魚將神劍給海女們,請她們獻給神武天皇,神武天皇一接到神劍,天氣立刻轉晴,後來一帆風順。

將這把神劍奉為神體的早吸日女神社從此便開始供奉章魚。有點像台灣許願時禁吃牛肉一樣,參拜者在達成心願前則是禁吃章魚,該神社的宮司一家人則是從老人到小孩盡量不吃章魚。

日本綜藝節目「月曜から夜ふかし」為此做了驗證,想知道早吸日女神社宮司一家不吃章魚的程度。作風破天荒的節目拿出章魚小香腸,宮司一家人確認章魚小香腸只是外型像章魚、內在還是香腸後,是可以安心吃章魚小香腸喔,大家可以放心了!


日本在「最想擁有的哆啦A夢道具」的市場調查中,榮登第一名寶座的是「任意門」,占了市調比例半數,具有壓倒性的人氣。另一個調查「如果可以購買,你願意花多少錢買哆啦A夢的哪個道具」中,日本人平均願意花七億三千九百萬日圓購買「說謊成真機」,是市調中最高價的道具。

這兩個道具我也都很想要,尤其是說謊成真機基本上就是許願精靈,只要套上鳥嘴說「我有一百億美金可以亂花」或是「業配接不完、數鈔到手軟」,說出來的謊就會成真,方便到其他道具幾乎可以直接被說謊成真機取代。

哆啦A夢有這麼多厲害的道具,倒是沒想到超市一包不到一百日圓的蒟蒻如果是傳說中的翻譯蒟蒻的話,日本人居然願意掏出一千一百萬日圓購買!雖然以現在的科技吃了蒟蒻還不能精通各國語言,賣一般蒟蒻也很難發大財,不過還真有一位靠蒟蒻升官的蒟蒻粉始祖—中島藤右衛門。

蒟蒻的製造和保存一直都是複雜的難題。含有生物鹼毒性的蒟蒻芋放在路邊連老鼠都不會吃,原本不可生食的蒟蒻芋在變成可食用的蒟蒻之前,必須經過乾燥、磨粉、熬煮、加入石灰、凝固等重重工法。人類想方設法把蒟蒻芋變成可以吃的蒟蒻,只是蒟蒻保存不易、搬運困難,一般人不會特別想吃這麼麻煩的東西。

江戶時代後期,中島藤右衛門試著將蒟蒻做成蒟蒻粉,更利於保存和運輸,他傾注十八年歲月在研發蒟蒻粉上,最後才終於讓蒟蒻變成日本國民食物,成為關東煮和鬼屋的熱門配料之一。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鬼屋裡一不小心碰觸到滑溜的蒟蒻,就像是摸到冰涼的人體似的,恐怖喔,恐怖到了極點喔!

串起豆腐或是蒟蒻,在表皮塗味噌燒烤的方式稱為味噌田樂,是江戶時代很受庶民歡迎的一種料理方式。不過懶惰是人之常情,懶得串食物、懶得沾味噌醬,直接把所有食材丟在有醬料的鍋子裡一起煮更方便,據傳就是關東煮的起源。

蒟蒻因富含水溶性纖維,能幫助腸道蠕動,又有腸道清道夫之稱。在江戶時代曾發生富士山火山爆發—寶永大噴發,噴出了大量的火山灰。據紀錄,火山灰像飄雪一樣落在江戶,就算太陽當空照,天空也被黑灰覆蓋得不見天日,地面積了兩公分厚的火山灰,造成身體及生活的不適。

當時的江戶人想到利用腸道清道夫之美名的蒟蒻來清腸胃,結果像颱風前搶泡麵、疫情搶衛生紙和口罩一樣,江戶人開始大量購買蒟蒻,造成蒟蒻供不應求,價錢一飛衝天,甚至不用是翻譯蒟蒻也有人願意拿著大把銀子購買。

仔細想想日本人願意花一千一百萬日圓購買翻譯蒟蒻,但蒟蒻又可以促進排便,如果真的把翻譯蒟蒻吃進肚裡,一千一百萬的價值在身體裡也無法停留太久吧,翻譯能力連同大把鈔票在肚子裡翻滾後,物理上的放水流了呢。


我超愛吃地瓜,尤其是台農五十七號地瓜,我常去量販超市買好幾公斤的地瓜回家烤,烤得滿室地瓜香。在小小的烤箱裡面烤呀烤呀烤、烤大大的地瓜吃冰冰的地瓜。在日本生活時因為是眾多室友一起生活,狹小密室裡烤地瓜深怕變成室友鼻屎大的動機、汪洋般的殺意,為了不讓自己和地瓜一起被埋在土裡,想吃地瓜時都是買外面播放「烤地瓜」叫賣聲的地瓜餐車。
在冬季吃烤地瓜餐車有種獨特的情懷,提到地瓜,除了餐車地瓜,還有很好吃的「大學芋(大学芋〔だい がく いも〕)」,這是將切成塊狀的地瓜炸過或煎過後,趁熱拌入蜜糖的甜菓子,整個地瓜甜甜酥酥,令人欲罷不能。只是大學芋為什麼要叫大學芋,蜜糖地瓜或是蜜糖炸地瓜不是更符合人設嗎?難不成真的是某位大學生在宿舍烤地瓜,結果被同學埋在後院土裡變地瓜?

還好大學芋並不是這麼陰暗的故事。傳說大學芋名字的由來是大正時期至昭和年代,青春洋溢的大學生很喜歡到東京神田一帶的學生街上買蜜糖地瓜,所以就取了大學芋這個名字。這個說法還有另一種版本:一九四〇年左右,在東大赤門前有一間名為「三河屋」的地瓜店想出把地瓜裹蜜糖的新菜單,結果造成大學生間的喜愛。這兩種說法的相同點就是因為在大學生之間很有人氣,所以取名為大學芋。

也有一說是昭和初期的東京大學(當時為東京帝國大學)學生為了賺取學費,所以開始販賣蜜糖地瓜。

日本人利用地瓜做出的甜食品項也是五花八門,其中最簡易也最常見的「地瓜燒(スイートポテト)」,作法相當簡單,將地瓜、砂糖、牛奶、無鹽奶油攪一攪,捏成自己喜歡的形狀,通常會捏成和地瓜一樣的橢圓狀,在表面塗一點蛋黃後送入烤箱烘烤即可。

雖然沒有詳細的紀錄記載是哪位值得被感謝的偉人發明地瓜燒這麼好吃的東西,但據說是明治時代時,東京某位洋菓子職人結合地瓜和洋菓子技術發展出來的甜品。聽起來雖然像洋菓子實際上卻是在日本誕生的洋風和菓子,不過地瓜燒日後長得愈來愈像洋菓子,到現在偶爾被問到地瓜燒是哪裡人,可能有些人會以為是坐飛機來的洋菓子。

江戶時代也有人和我一樣熱愛地瓜,甚至在一七八九年還出版過一本《甘藷百珍》介紹一百二十三種地瓜食譜。只是江戶時代庶民住的長屋很怕火災,一般人沒有辦法在家裡自己烤地瓜吃,大約在一七九三年左右烤地瓜攤販誕生。

烤地瓜攤的看板上寫著「八里半(はち り はん)」,意思是味道和烤栗子(日文為くり,音似九里)相近卻不及,於是少個半里叫做八里半來稱呼地瓜。在砂糖很貴重的時代,地瓜的甜味和便宜好入手的價錢造成大人氣搶購。後來,烤地瓜屋的看板出現了「十三里(じゅう さん り)」的稱呼,有人說:「地瓜比栗子(九里)還好吃四里」,簡單計算,九里加上四里等於十三里。也有人說江戶時代地瓜的名產地川越到江戶的距離也是十三里,於是用十三里來稱呼地瓜。

地瓜的美味,江戶人最知道。文化文政期間引起了烤地瓜風潮,剛烤出來的地瓜又香又甜,一吃就停不下來,太過美味導致庶民人手一顆、吃不夠再買好幾顆,曾經被當作緩解飢荒的地瓜,卻無意間造成愈來愈多江戶人爆吃地瓜吃到變超胖。不過我深信好吃的東西熱量趨近於零,減肥永遠是明天的事情,變胖絕對不能怪罪地瓜! 閱讀完整內容
開動了!日本料理小知識放題

本文摘錄自‎

開動了!日本料理小知識放題

梅用知世

由 晴好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