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想做點什麼的人」的時間觀念
「還想做點什麼的人」指的是極富好奇心,什麼都想做,或是閒不下來,對工作有野心的人。和工作狂(workaholic)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是種朝各面向拓展天線的人,而我自己就是這樣。當你讀到這裡,如果發現:「咦?我也是這樣耶!」歡迎拿起這本「還想做點什麼的人」為同類寫的書籍!
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聰明、工作能力好、會穿搭、跟得上流行、有幽默感且擁有健康體態的人,除此之外還想成為能夠幫助別人的人。
因此我總是很忙碌。由於想做的事實在太多,這世界上又充滿著吸引人的有趣事物,我經常忙著到處嘗鮮。每當品味到不同的事物,便會感到自己變成一個更出色的人,就像是隻尋訪花間的蜜蜂,因為到處品嘗形形色色的花蜜而忙碌。
我一直處於渴望的狀態,因為在幻想世界遇見的自己是如此美好,令我深覺現在的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為了填補那些匱乏感,我老是在學習些什麼,搜尋該買什麼東西,想著要去哪些更出色的地方。只有「你活得真用心!太厲害了!」這句話,可以讓我停止沉醉於各種花蜜。不時從熟人口中聽到的稱讚,往往讓我心情愉悅。這是一個里程碑,讓自己覺得過得很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我的觀點是數不清的點持續聚集以後,有朝一日變成線,而後形成面。有時候確實如此,但大部分的情形都是各自散布,沒有關聯。因此我總忙著四處奔走,一個個佈下了這些既含糊,距離又如同首爾、大田、大邱、釜山一樣遙遠的串聯點。偶爾當我看見過得比自己悠哉的人,在同一個的領域持續畫出小點,成功創造出線和面時,總是備受衝擊。如果將那些人比喻成蜜蜂,他們必定只採集和收藏香氣與價格都屬頂級的洋槐蜂蜜,看著他們珍藏的名品,我時常感到羞愧。
「我到底做了什麼?為什麼會這麼忙?」
雖然非常忙碌,卻沒有一件事達到相當的水準。即使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也缺乏修正的本事,我不懂如何扭轉這種生活型態,只能重回採集雜蜜的生活。
身為採集雜蜜的蜜蜂,我在公司裡的個人形象是「工作能力好的人」,所以對交辦業務幾乎照單全收。某次分配職務的會議上,出現了一件沒有人願意說「我來做」的事情,陷入尷尬的沉默。我因為難以忍受這種沉默,同時又想聽別人稱讚自己是「救星」,心想「反正不管怎樣,應該都做得到吧」,自告奮勇攬下工作。
這樣的個性雖然讓人學習到很多經驗,但凡事應有底限。我成了一隻不懂拒絕的蜜蜂,導致面臨的未來只有「加班」。反覆加班、加班、再加班,也漸漸開始不滿工作量的分配不公,並出現「工作只會落在會做事的人身上」這種荒唐的傲慢想法。管理專案的Excel工作表不停擴充,彷彿沒有盡頭,也由於負責專案種類繁多,只能一點一點個別進行;所屬部門必須經常向管理者報告,所以馬馬虎虎結案的事我也能寫得有模有樣,日益增強的可說只有寫作能力了。
這種情況使我無法再感受到工作帶來的成長喜悅,對工作滿意度日益低迷。加班時間變得更長,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當時正好是對事情優先排序沒有概念的「還想做點什麼」的上司遇上「還想點什麼」的下屬,從而產生這個最差勁的加乘關係。
跌至谷底的惡性循環
像這樣包攬大大小小的事,卻搞砸一切的「還可以做點什麼的人」所遭遇的惡性循環,只會發生在職場嗎?即使很晚下班,但在日常也仍未停歇。反倒因為「加班」出現補償心理,用各種不同的事物填補生活中瑣碎的空白。不僅報名去不到幾次的吉他課,還抱持「做都做了」的心態,買下對初學者來說太過昂貴的吉他,但卻只上了幾次課,就把這件事拋諸腦後。直到現在,我的衣櫃上仍躺著一把,勉強用生疏的手法彈過幾次C和弦,就被放進黑色提箱的可憐吉他。
此外,由於工作多到連週末也要加班,我平時沒什麼時間能和朋友碰面,所以每次一有機會,總是無視自己的體力,在一天內敲定兩三個約會。久違的朋友相見,本該好好聊天說笑,但第二場、第三場約會時往往因為太累,難以集中精神,最後陷入呆滯,聽到什麼也比別人慢半拍反應,只是傻傻杵在原地。最後拖著疲憊身軀返家,像昏迷一般睡去,直到隔天再度出門工作。日復一日的一蹋糊塗,但我當時並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還有個令我羞愧的時期,那是發生在就讀研究所的期間。我在工作同時考進了研究所,並且開始經營名為「LOOKMAL」的YouTube頻道,並以外包編輯他人影片作為副業。如果要問我,怎麼同時做到這麼多事,我想答案是「大概做做就行了」,只要其中一件以上草率應付,就有機會實現這個排程。當初除了工作以外,還有研究所、YouTube頻道經營、外包影片編輯要做,就算只選一個也屬困難,何況是要我全都付諸百分之百的力氣!老實說,當初我選擇「大概做做就行了」的領域是研究所(對不起了,教授)。
就讀研究所時,我為了讓自己的工作能力更上一層樓,選修了數據分析和統計學,但到了第三學期我迷上YouTube,一步步改變人生的軌道。相異於報考研究所的初衷,我的心思漸漸投入頻道經營,甚至為自己的編輯能力受到肯定感到得意,連外包影片編輯這樣的副業都來者不拒。
以至於對研究所學業的心志已和從前大不相同,首要順位變成最後順位,不只簡單帶過考試前的準備,論文也敷衍了事,就算最後取得文憑,對我的意義並不大,畢業證書看來已無用武之地,我也缺乏應用它的能力。
就在這時,來到繳納第四期學費的時期(共五學期),我思考著是否該休學。念研究所即使只是到班上課,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再加自身的正職,想要配合課堂時間,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不僅一週要有兩天必須比平時早三十分鐘以上出勤,以當作提前三十分鐘下班的條件,還要為了這三十分鐘用掉半天事假,才能先下班,十分看人眼色。從公司到研究所的距離也不短,要花上一小時,以至於每次下課回到家都已經晚上十二點。
不光是我,我的老公同樣付出了寶貴的時間。因為從學校搭乘大眾交通回家耗費超過一個半小時,老公每週有兩天必須到學校接我下課。現在回想,我那缺乏輕重緩急、毫無頭緒的生活方式,不但影響自己,好像還奪走家人可貴的精力。
當時付出的費用也相當驚人。以一學期的學費六百萬韓元計算,如果中斷將能省下兩學期共一千兩百萬韓元的學費,只是浪費了已經繳交的一千八百萬韓元。光從這些可見的時間和資金來看,已經相當不得了,如果再計入那段期間,用剩餘的精力實踐其他事情的機會成本,將是一筆可觀的投資,儘管如此,我依然無法下定決心,最終還是繳了學費。假如第四、第五學期時,我能夠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而放棄研究所,用那一千兩百萬韓元投資股票,結果會不會更好呢?
情況可以改變,心態也是同樣,這並不成問題。事情的關鍵在於我們沒有釐清改變的情況和心態,不斷把其他東西加諸其上,以及毫無準則,盲目追求當時渴求的事物。於是,懷抱所有想望的我只能終日勞碌,並沉浸其中,連問題出在哪裡都不知道。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這樣生活,直到明白「斷捨離」才是第一順位。當時我以為那樣就代表過得很好,但現在已經了解,自己不需要同時完成所有的事,也無法做到所有的事。暫時不去做想要做的事情,並不表示放棄它,而是選擇先讓步給更重要的事。
取得成果並保持生活平衡
人不會輕易改變,我仍舊是個「還想做點什麼的人」,但本質已和過去不同。離開公司兩年後,我一步步成長並取得成果。持續經營YouTube,並組成時間管理團隊。此外,還嘗試以內容包含「六區塊時間分配法」的《6區塊黃金比例時間分配神奇實踐筆記》進行群眾集資,最後成功獲得1224%的贊助,今年則將時間管理秘訣整理成書,發行出版。如今,我的能力不再侷限於採集雜蜜,還能夠製出上等蜂蜜。
人際關係上,我和他人相處的品質也變得更好。現在就算只和對方見一次面,也能保持深刻的印象,並且聚精會神展開對話。
同時也減少體力透支的機會。以前時常到處奔波卻未顧及自己的體力,等到要回家時,就連一個小小的手提包都嫌笨重,一進家門立刻累得不知倒地的狀況更是屢見不鮮。可是現在我會在體力耗盡前,就先回家充電。
現在我會做一些獨處時想做的事情,對整體生活的滿意度自然隨之提高,雖然我依然是「還想做點什麼的人」,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你不好奇我的改變嗎?你難道不想要拾級而上,持續獲取成果,現在我會擁有一個幸福滿足的人生嗎?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