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錶開創了個人化健康監測新時代,該如何聰明挑選智慧手錶,自我健康管理? 文‧葉懿德 在眾多智慧型穿戴式設備中,智慧手錶最具代表性。 智慧手錶結合許多健康監測功能,像是測量呼吸、心跳、血壓、血氧、脈搏、睡眠品質等,還能整合計步、GPS、熱量消耗等運動記錄功能,宛如24小時個人醫療助理,默默記錄、追蹤使用者的生理狀況。 依運動特性選款式 挑充電快、續航力長 智慧手錶讓健康監測不再遙不可及,只要戴上就能迅速知道自己的基本健康狀態,方便自我健康管理。 「我們最鼓勵使用智慧穿戴裝置的,是健康跟亞健康族群,因為這些人平常不會看病,也不太需要看病,能靠手錶和App輔助,清楚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態,進一步管理,」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說。 市面上的智慧手錶品牌不少,從幾百元到數萬元都有,該怎麼挑選? 智慧手錶5大必評要素 1.使用習慣 2.需求、功能 3.手機、App相容性 4.可信賴的大廠牌 5.有醫材認證字號 由於功能多元,最需考量的是能否因應使用者本身需求,以運動愛好者來說,戴錶方便即時監控運動狀況,例如心肺功能及熱量消耗等,或是觀察長期運動表現趨勢。 熱愛運動的柏安診所血液透析中心院長王介立說,智慧手錶最大好處是隨時隨地幫你記錄,回去查找資訊很方便;運動時也能即時確認自身狀況,這對運動愛好者來說是很基本的需求。也可針對運動項目來挑選,像跑馬拉松時首重配速,再加上使用時間長,最好挑有GPS定位、電池續航力長的款式;潛水愛好者則應選潛水專用、配有深度偵測的款式;登山愛好者可選擇有計壓器、高度偵測功能的款式。 年長者則可以基本生理量測為主,「給年長者的手錶,盡量挑選簡單、字大、充電時間短、續航力長,功能不用多,最好能讓家人共用App,以便協助監測,」吳彥雯提醒。長輩選購手錶時,應在現場試用各種功能,真的會戴才能達到輔助效果。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郭博昭就為母親研發了一款心電圖手錶,功能只有時間、步數、心跳率、睡眠時間、心電圖偵測,因此耗電量低,續航力高達15天,充飽電只要2小時,成功抓到在醫院檢查不出來的偶發性心房顫動。 給4大族群的智慧手錶挑選建議 ●愛跑馬拉松:具配速功能、GPS定位、電池續航力長 ●潛水愛好者:潛水專用、配有深度偵測 ●登山愛好者:具計壓器、高度偵測功能 ●年長者:具生理量測功能,使用簡單、字大、充電時間短、續航力長,可共用App以便協助監測 隨時測量身體變化 有助調整作息改善三高 方便歸方便,重點是智慧手錶提供的數據可信嗎? 智慧手錶數據多靠演算法推估,因此挑選大廠牌的手錶,會比較有保障,「演算法寫得好就有差,大廠通常較有能力請專業工程師做研發,較可信賴,」郭博昭分析:「目前只有睡眠監測和計步數較成熟,心電圖功能若有通過醫材認證也可以參考;其他功能則可能出現不準確的情況。」 「你就當這東西本來就不準,有這樣的心態就好了,這是基本認知,」王介立也說。 既然不準,還要戴嗎? 「先不論數據是否準確,其實很多研究都發現,只要有測量就會有改善,像血壓、血糖、血脂都有一定程度進步,」吳彥雯解釋,當有裝置能隨時測量,且即時回饋,自然會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變化,藉此進行生活調整,「尤其三高跟生活方式和飲食有關,只要有定期測量並且做出改變,其實就會進步。」 偵測到異常數據 建議就醫做正規檢查 若想要簡單判斷手錶數據能否參考,吳彥雯分享,可比對手錶檢測到的數據和血壓機數據是否接近,也可自測脈搏來簡易比對、判斷。 現在愈來愈多人會拿著手錶偵測到的數據,跑去掛號問醫師,從睡眠品質好壞到心律不整都有,郭博昭笑說,通常醫師會請這些「病患」做一次正規的檢查。 智慧手錶多數屬消費性產品,而非醫材,醫師很難只依靠這些數據就做診斷或調整用藥。「當數據異常時,可以先比對自我感受,如果有疑慮,可利用家中較精準的儀器,例如血壓計來做比較,進一步確認是否有就醫需求,」吳彥雯建議。 也就是說,如果智慧手錶有數據異常的通知,其實並非是「恐嚇」,而是提前通知使用者要關注與警覺自身的健康變化。如果身體真的出現異常狀況,就能立即就醫,尋求更專業的醫療協助。
智慧手錶怎麼挑才對?
智慧手錶開創了個人化健康監測新時代,該如何聰明挑選智慧手錶,自我健康管理? 文‧葉懿德 在眾多智慧型穿戴式設備中,智慧手錶最具代表性。 智慧手錶結合許多健康監測功能,像是測量呼吸、心跳、血壓、血氧、脈搏、睡眠品質等,還能整合計步、GPS、熱量消耗等運動記錄功能,宛如24小時個人醫療助理,默默記錄、追蹤使用者的生理狀況。 依運動特性選款式 挑充電快、續航力長 智慧手錶讓健康監測不再遙不可及,只要戴上就能迅速知道自己的基本健康狀態,方便自我健康管理。 「我們最鼓勵使用智慧穿戴裝置的,是健康跟亞健康族群,因為這些人平常不會看病,也不太需要看病,能靠手錶和App輔助,清楚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態,進一步管理,」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說。 市面上的智慧手錶品牌不少,從幾百元到數萬元都有,該怎麼挑選? 智慧手錶5大必評要素 1.使用習慣 2.需求、功能 3.手機、App相容性 4.可信賴的大廠牌 5.有醫材認證字號 由於功能多元,最需考量的是能否因應使用者本身需求,以運動愛好者來說,戴錶方便即時監控運動狀況,例如心肺功能及熱量消耗等,或是觀察長期運動表現趨勢。 熱愛運動的柏安診所血液透析中心院長王介立說,智慧手錶最大好處是隨時隨地幫你記錄,回去查找資訊很方便;運動時也能即時確認自身狀況,這對運動愛好者來說是很基本的需求。也可針對運動項目來挑選,像跑馬拉松時首重配速,再加上使用時間長,最好挑有GPS定位、電池續航力長的款式;潛水愛好者則應選潛水專用、配有深度偵測的款式;登山愛好者可選擇有計壓器、高度偵測功能的款式。 年長者則可以基本生理量測為主,「給年長者的手錶,盡量挑選簡單、字大、充電時間短、續航力長,功能不用多,最好能讓家人共用App,以便協助監測,」吳彥雯提醒。長輩選購手錶時,應在現場試用各種功能,真的會戴才能達到輔助效果。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郭博昭就為母親研發了一款心電圖手錶,功能只有時間、步數、心跳率、睡眠時間、心電圖偵測,因此耗電量低,續航力高達15天,充飽電只要2小時,成功抓到在醫院檢查不出來的偶發性心房顫動。 給4大族群的智慧手錶挑選建議 ●愛跑馬拉松:具配速功能、GPS定位、電池續航力長 ●潛水愛好者:潛水專用、配有深度偵測 ●登山愛好者:具計壓器、高度偵測功能 ●年長者:具生理量測功能,使用簡單、字大、充電時間短、續航力長,可共用App以便協助監測 隨時測量身體變化 有助調整作息改善三高 方便歸方便,重點是智慧手錶提供的數據可信嗎? 智慧手錶數據多靠演算法推估,因此挑選大廠牌的手錶,會比較有保障,「演算法寫得好就有差,大廠通常較有能力請專業工程師做研發,較可信賴,」郭博昭分析:「目前只有睡眠監測和計步數較成熟,心電圖功能若有通過醫材認證也可以參考;其他功能則可能出現不準確的情況。」 「你就當這東西本來就不準,有這樣的心態就好了,這是基本認知,」王介立也說。 既然不準,還要戴嗎? 「先不論數據是否準確,其實很多研究都發現,只要有測量就會有改善,像血壓、血糖、血脂都有一定程度進步,」吳彥雯解釋,當有裝置能隨時測量,且即時回饋,自然會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變化,藉此進行生活調整,「尤其三高跟生活方式和飲食有關,只要有定期測量並且做出改變,其實就會進步。」 偵測到異常數據 建議就醫做正規檢查 若想要簡單判斷手錶數據能否參考,吳彥雯分享,可比對手錶檢測到的數據和血壓機數據是否接近,也可自測脈搏來簡易比對、判斷。 現在愈來愈多人會拿著手錶偵測到的數據,跑去掛號問醫師,從睡眠品質好壞到心律不整都有,郭博昭笑說,通常醫師會請這些「病患」做一次正規的檢查。 智慧手錶多數屬消費性產品,而非醫材,醫師很難只依靠這些數據就做診斷或調整用藥。「當數據異常時,可以先比對自我感受,如果有疑慮,可利用家中較精準的儀器,例如血壓計來做比較,進一步確認是否有就醫需求,」吳彥雯建議。 也就是說,如果智慧手錶有數據異常的通知,其實並非是「恐嚇」,而是提前通知使用者要關注與警覺自身的健康變化。如果身體真的出現異常狀況,就能立即就醫,尋求更專業的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