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不少,平衡最好 最佳免疫系統養成術

你起床時噴嚏打不停嗎?你會過敏、氣喘嗎?你的皮膚時不時發炎或長疹子嗎?或有甚者,你有乾癬或紅斑性狼瘡嗎?如果有,那是你的免疫系統出問題了。若把人體看作國家,免疫系統就是國軍,負責保家衛國,防禦生活中常會碰到的病毒、細菌、寄生蟲或過敏原等外侮入侵。這支軍隊非但組成和運作機制相當複雜,且強弱和忠誠度並非絕對。當這支軍隊太弱,病毒細菌逮到機會便會長驅直入,在我們的身體裡肆虐破壞;但這支軍隊太強,殺紅了眼不辨敵我,結果殺敵一千,傷己八百,甚至失心瘋叛變倒戈攻打自己。免疫系統過與不及都不好,那麼如何是好?人體真正需要的,是平衡。

文.鄧桂芬

當我們自母體呱呱墜地之後,就隨時隨地在對抗疾病,因為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微生物無處不在,沒有人知道接下來要面對什麼疾病。

14世紀肆虐歐洲的黑死病,奪走了三分之一歐洲人口的生命,但染疫後痊癒的人卻沒有二度感染,當時大家怎麼想也想不透為何如此,於是這些康復者被大家稱為「受神恩寵的人」。

17~18世紀天花橫行歐洲,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發現每天和牛相處且得過牛痘的擠奶女工,總能逃過天花的感染。他當時這麼推論:牛痘和天花差不多,只是症狀比較輕微。於是他嘗試種牛痘來預防天花,是當今接種疫苗以預防疾病的前身。

19世紀,結核病和霍亂兩大新型傳染病又在西歐暴發,不過這一次因為科學家逐漸發現病原微生物的真面目,也再次留意到罹患傳染病但不會再次感染,或再次染病也不至於致命的現象。

今天的新冠病毒,既非空前,也不會是絕後;大疫如COVID-19,小病如感冒、拉肚子、傷口發炎,有害人體的微生物無所不在。

而從古至今,每一次疫病來襲,總是有人感染,有人沒有感染,染病的人反應也各個不同,到底是為什麼?直到近代,科學家才慢慢揭開人體保護機制—免疫系統的神祕面紗。

免疫系統是如何運作的?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輔大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長祐把人體比喻為國家,免疫系統就像國家軍隊,這支軍隊分為「先天性免疫系統」和「適應性免疫系統」兩支部隊,各部隊功能不同,但它們的共同目標就是對抗外來的病毒、細菌、塵蟎或寄生蟲等。這些外來物在學術上的名稱,統稱為「抗原」。

免疫系統過猶不及都不行 太強反讓「軍隊」倒戈打自己

從人體免疫系統如何抵抗外侮的方式可知,這支「軍隊」組成相當複雜,不過可幫助人們免除疫病之苦、恢復健康。但也因為軍隊組成太複雜,必須要有互相平衡調節的機制,否則手上擁有作戰武器的軍隊一旦變臉,事情就大條了。

這其中的關鍵,是有一種叫做輔助T細胞的細胞,它的個性有如叛逆小子、容易暴衝。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院長、過敏風濕免疫科教授魏正宗表示,要達到免疫反應的平衡,必須要讓輔助T細胞達到平衡的狀態。任一類型的輔助T細胞失控,就會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或轉向攻擊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醫師會強調,免疫系統應該要達到平衡狀態,必須有適當的煞車機制,過與不及對健康都不好,」魏正宗說。

蔡長祐以自體免疫疾病為例,這類疾病就是免疫系統調節機制混亂了,該增強的時候太弱、該減弱的時候太強,到後頭變成自己攻打自己。至於是什麼原因造成調節機制的混亂?「目前有很多假說,但確切原因還不清楚,」他說。

過敏反應分4型 造成不同症狀與強度

相較於自體免疫疾病,造成過敏的原因比較清楚。專長免疫性皮膚病的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過敏依照不同免疫機轉,可以再細分為4種類型:

●第1型過敏:IgE型抗體造成的過敏反應,例如:氣喘、花粉症、蕁麻疹、食物過敏等。

●第2型過敏:IgG抗體所造成的過敏反應,常見為藥物引發的攻擊反應,攻擊目標往往是皮膚的正常結構。例如:藥物誘發的自體免疫水疱病和天疱瘡等。

●第3型過敏:IgG抗體和抗原結合後的免疫複合體,沉積在人體末梢血管所致的過敏反應,原因多為感染造成。例如:血管炎(或稱紫斑症)、腎絲球腎炎等。

●第4型過敏:T細胞增生所造成的過敏反應,例如:接觸性皮膚炎等。

其中,第1型過敏是台灣最多人有的過敏反應。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說,這是人體接觸過敏原(抗原)後,第2型輔助T細胞分泌激素,讓B細胞發射IgE型的抗體,這抗體會被肥大細胞拾獲,使肥大細胞釋放出化學傳導物質。

這些傳導物質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組織胺。「組織胺有時不會造成症狀,但只要有症狀就會使人不舒服,例如會使人鼻子癢、流鼻水、打噴嚏、咳嗽、氣喘、皮膚長疹子等,而且整個過程在短短幾分鐘內就可能發生,」葉國偉表示。

而且,過敏反應和體質有關,症狀有輕有重。例如:有一些人吃花生沒事,但有人吃花生就會休克;有的人被蜂螫只出現腫包,但有的人則會休克死亡。

特別的是,從中醫觀點看待過敏疾病和自體免疫疾病,其實和現代醫學的理論相符合。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中醫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楊賢鴻表示,中醫認為這是先天的肺、脾、腎等臟器功能失調,加上後天的外在邪氣誘發,例如:病毒、細菌、塵蟎、壓力、環境荷爾蒙、食補過度等因素,進而造成體內免疫系統疾病的發生。

無論是常見的過敏或更為棘手的自體免疫疾病,這些和免疫系統失調有關的疾病發生率,在已開發國家不斷增加。2012年《自體免疫期刊(Journal of Autoimmunity)》就指出,全球工業化國家有5~10%的民眾受自體免疫疾病威脅。台灣其實也不遑多讓。

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節節上升 過敏疾病卻呈現下滑趨勢

《康健》透過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臨床上最常見的4類過敏疾病:①過敏性鼻炎②蕁麻疹③氣喘④異位性皮膚炎,以及被歸類為重大傷病一環的自體免疫疾病:①類風濕性關節炎②乾燥症③紅斑性狼瘡④全身性硬化症⑤多發性肌炎⑥僵直性脊椎炎(非重大傷病)⑦乾癬(非重大傷病),以上11種疾病的就醫人數在過去15年來皆增加1~4倍不等,其中以乾燥症的增幅最明顯,是15年前的4.3倍(見64頁表1)。

不過,4類過敏疾病就醫人數在2020~2021年出現下降,其中以過敏性鼻炎的就醫人數減少最多。

葉國偉認為,這可能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戴口罩能減少誘發過敏的機會,或病人因為疫情的關係暫時不去醫院看病等等,「這不代表過敏疾病突然就消失了。」當疫情過了,就醫人數還是會再回升、甚至可能會更高。

不明發燒、紅疹、關節痛?7指標看你的免疫系統是否失衡了


想知道免疫系統有沒有平衡,在臨床檢查上是以抽血檢查為主,《康健》整理醫師所述的常見症狀,透過症狀觀察,我們仍能初步掌握自己免疫系統的平衡度。

1.有沒有「太過頻繁」的感冒?

一年感冒3次算正常範圍,但超過就要有所警覺,甚至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會「中獎」,就應懷疑免疫系統不正常。

2.不是感冒,卻「反覆」打噴嚏、流鼻水、咳嗽、或出現皮膚症狀?

上述為過敏常見的症狀,也代表免疫系統已經失調。

3.有沒有「不正常部位」的感染?

身體腹腔器官或深層組織的感染,例如肝臟膿瘍等,代表免疫系統不正常。

4.有沒有遭到「不明」的病原體感染?

人體常見黴菌或念珠菌等小範圍感染,但是當發生不明且毒性高的病原體感染,甚至出現全身性症狀,都代表免疫系統不正常。

5.有沒有「2個以上」的身體組織系統出現症狀?

例如:口腔黏膜出現破皮症狀的同時,關節也會疼痛,甚至合併掉髮問題。

6.有沒有經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炎反應?

例如:發燒、紅疹、關節疼痛、牙齦腫痛、落髮或淋巴結腫大等,都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時會出現的症狀。

7.有沒有長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也是免疫系統失調所致,使得癌細胞在體內不受控制地生長。

※註1:出現任一項都可能代表免疫系統發生不平衡的狀態,應考慮找專長過敏免疫風濕科的醫師進行相關檢查,懷疑癌症則應找血液腫瘤科醫師。
※註2:定期接受身體健康檢查、抽周邊血液細胞,有助掌握自己免疫系統的健康度。諮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院長魏正宗、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長庚大學中醫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楊賢鴻
整理:鄧桂芬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2022/8月 第285期

本文摘錄自‎

不多不少,平衡最好 最佳免疫系統養成術

康健雜誌

2022/8月 第2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