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親授 4 招耐暑體質養成術

文/葉語容 圖片提供/施丞修、達志影像

平時上班,曉晴辦公室冷氣大約維持23、24℃,常需要穿上外套,但到了戶外,即使只有28℃也會大汗直流,這忽冷忽熱的感覺令人好難受。晚上回到家,本想可以自在一點,沒想到媽媽已把冷氣調到22℃,曉晴不解地問:「新聞不是說開28℃,再搭配電風扇最好嗎?」沒想到媽媽卻說:「不能吹電風扇啦!我會頭痛。」曉晴望向牆上顯示著7月的月曆,想到還有8月、9月要過,忍不住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人的體溫恆定在36.5℃左右,並在25∼27℃間的環境溫度下,感到最舒適,個人體感溫度大約超過28℃就會開始流汗。然而無奈的是,一年比一年高的夏季高溫,讓戶外溫度超過體溫36.5℃的日子已越來越多了,這種恐怖、甚至可能致病的溫度,該如何度過才好呢?為什麼有人可以終年不吹冷氣,卻又有人中暑而死?到底有沒有辦法能更好地調適這種極端氣候?其實有的,以下就請中醫師說分明。

糾正抗暑3錯誤 中性體質最佳不怕寒暑

像日本這種會下雪的國家,曾經辦活動讓孩童只穿短褲在雪地裡奔跑,要證明人體可以不怕天寒地凍;也有人在沙漠進行馬拉松,挑戰體能極限。這些都表示,只要能正確掌握人體的「使用手冊」,身體可以發揮的潛力是很大的。先來看看對人們對於熱天常見的3個誤解:

錯誤認知1:有一種熱,是媽媽覺得你熱

正解:體感溫度人人不同 或許覺得熱的是媽媽

人的體溫是恆定、可以實測出來的,但是體感溫度卻人人不同,是一種無法測量的主觀感受。

施丞修中醫診所院長施丞修說:「寒性體質的人體感溫度較低,熱性的人較高,所以假設在28℃的環境溫度下,寒性體質者體感溫度可能只有26℃,熱性體質者已經來到30℃,所以熱性體質的人會比寒性的人更怕熱,隨著環境溫度升高會先流汗。」就中醫而言,體感溫度就是所謂「體熱」、「體寒」屬性;想當然耳,比較怕夏天的是偏熱性的人,而寒性體質者在夏天是感覺相對舒適的族群。

體感溫度除了跟體質有關,還跟外在的溼度、風速、環境溫度有關,溼度高、溫度高、無風的環境較令人不適,體感溫度就會較高。此外,雖然體感溫度在28℃左右就會開始流汗,但並不代表流汗的人就一定自我感覺很熱,也有可能是他的調適能力不錯,身體自然就將多餘熱能排出。所以,究竟是「媽媽覺得熱」還是自己真的覺得熱呢?其實體感溫度是體溫調節過程中,完全主觀的自我感受,「即使是媽媽」也不能代勞,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當時媽媽一定覺得挺熱。

錯誤認知2:在高溫下運動、活動可以鍛鍊抗暑能力

正解:體質越好越能調適高溫 但訓練需漸進式

中醫的理想是「致中和」的中性體質,中性體質在適應環境溫度上,也是最佳的「適溫體質」。施院長解釋:「指的就是在短時間內能承受很大範圍的溫差,也不會自覺不舒服或生病,像我個人在一天內可以適應的溫差大約是50℃,還有沙漠馬拉松的跑者,沙漠裡白天、夜晚的溫差也很大,必須在一天內適應,還要能跑步運動,就表示身體適應溫度的能力極好、血液循環極佳。」

「那種24℃就需要穿外套,28℃就猛汗直流的人,就是怕冷也怕熱的體質;因為體質不好,只能自行應付這4度的溫差,低於或超過就必須依賴外在衣物、冷氣或冷飲了」施院長說道。這種「怕冷又怕熱」的體質跟「熱性」體質者,在夏天都會比較辛苦。不過從中醫觀點長遠來看,不論何種體質都建議往中性體質的目標調整,畢竟中性體質不只能適應大幅度的溫差,也是真正健康的好體質。

調適能力好的人,在主觀感受上是「有感覺到氣溫的變化,但不會特別感覺到不舒服」,也因為調適速度快,相對地感染風寒、風熱,或其他疾病的機會也較低。

溫差的調適能力需要訓練,像極地馬拉松選手在挑戰之前,也要歷經一段訓練期,如果沒有充分訓練就貿然挑戰高溫或低溫環境,就容易不舒服或生病。即便是不用在豔陽下運動的一般人,也免不了要在太陽下活動,包括走路、流汗、呼吸喘氣等都是調適的過程,甚至服用中藥調整也是個方法。體質的改變需要時間適應,所以只要能漸進式調整,就能把「自覺舒適」的溫差範圍慢慢加大。
錯誤認知3:只要有一直吃冰、吹冷氣就不怕溫室效應

正解:愛吃冰、依賴冷氣房 讓你越來越熱

中醫師通常都不建議吃冰,這是為什麼?施院長回答:「第一個,吃冰通常會加甜品,甜膩會使體內的溼熱更嚴重;第二,突來的冰感會誘發身體瞬間啟動產熱反應,以對抗寒冷,所以又會產生更多熱;第三,冰會讓毛細孔一下子收縮起來,熱就無法順利散出體外。因此,此時不論原本的熱,或新產生的熱,都被困在體內,使熱象更加嚴重。」

換句話說,原本只是直覺上想吃冰來降溫,但吃完後,體熱卻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增加,最後反而加重了熱性體感溫度狀態(或說是熱性體質狀態)。中醫推廣的是喝「室溫」水,這對很多人來說很難,所以如果真的夏天忍不住想喝冷飲,不如就從減糖、減冰開始一步步習慣吧!

過度依賴冷氣也會讓身體失去訓練的機會,觀念如同前面提到的極地馬拉松一樣,一般人如果長期待在恆溫的冷氣房,又缺乏運動,身體就沒有練習適應的機會。如果生活型態真的無法離開冷氣房,可採取以下幾個建議來提昇適溫性,這樣就不會真的「一秒都離不開冷氣房」了。

室內外都舒適的調整4攻略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穿衣、吹冷氣都是外在的方法,擁有「適溫體質」才是能在炎夏的室外、室內都舒適的治本之道。而不同體質者有不同的調適方法,如下表。

有些人冬天會手腳冰冷,生理期來時會經痛,就以為自己是寒性體質,施院長說:「很多寒熱夾雜體質的人,都以為自己是寒性體質,但其實只要夏天還會想喝冷飲、吹冷氣,整體上就是偏熱性的寒熱夾雜體質,只是四肢的循環比較差。」所以,這類人主要宜採下述表中「熱性體質」的方法來改善。

人自己主觀上會覺得神清氣爽許多,又能減少冷氣的使用,既可以節能減碳又可以救地球,這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嗎?」從施院長提出的觀點看來,當我們自覺體熱,地球也跟著發燒,但只要人類願意飲食清淡、降火養生,溫室效應就有舒緩的機會,這不也是中醫談的「天人相應」嗎?

在生活習慣上,施院長解釋:「熱性體質的火象來源可能是肝心胃肺腎的其中一把火,或者多把,火象多肇因於多種不同的不良生活習慣。其中肝火多是情緒起伏易怒、憂鬱及熬夜等;胃火多肇因於愛吃「油、甜、烤、炸、辣」食物、暴飲暴食或貪食、愛吃宵夜及再製食品等;心火多來自於思慮過多,勞心所致;肺火常與抽菸或油煙有關,而腎火多與過度操勞或勞累有關。唯有改掉這些壞習慣,才能從根本熄滅火種,接著再搭配藥物或生活調理,就可以掌控好火氣。」

理解到自己的火象來源後再戒除,是降火的關鍵,「中藥雖可降火,但生活習慣也佔了一半的重要性,不應過度依賴藥物」,施院長這樣提醒。

運動上,「有利於散熱的運動,包括輕度流汗的活動、伸展、輕度有氧運動,可散熱卻不會產更多的熱。」那些會造成面紅耳赤、皮膚熱烘烘的中、高強度運動,易調動更多的熱源,在夏天更不適合。而最適合運動的時間是在早上8點以前及下午4點以後。另外,皮膚吸收熱能的能力很強,適當穿著運動型長袖衣褲,可避免長時間直曬而增加體熱。

適當的「冷水澡」是進階鍛鍊適溫性的方法,冷水澡可以訓練加快即時血液循環的速度,產生調節性的自發熱。為了抵抗冷感,身體會將溫暖的血液輸送到皮表,當血液循環的速度越來越快,熱性體質的人雖然體表會降溫但散熱功能會變好,寒性體質則會因自發熱反應變快,而越來越不怕冷,冷水澡可是快速調整體內各部位寒熱的進階方法。

施院長分享:「可以從溫水開始,逐次調降1℃,比較容易做到,怕冷的人可在浴室先熱身一下,抗寒能力會較佳,接著先從四肢來適應溫度,接著是背部、腹部,最後頭頸部依序適應,才安全。在各種體質中,對於怕冷又怕熱的人幫助最大。」另外,練習洗冷水澡要小心感冒,只要記得在出浴室之前擦乾、穿好衣服,別吹到風就可以避開了。如果真做不到千萬別勉強,諮詢有經驗者或調理體質後再做打算。

溫室效應讓冬季更冷、夏季更熱,而變冷通常只要多添衣就能立即禦寒,但遇「熱」卻只能躲進冷氣房裡,尤其現在的氣溫有時已高於體溫,皮膚吸熱速度變得極快,不但加重體熱,也更易致病,所以培養適應彈性大的體質才是治本之道。如果大家都能少吃些「肥、甘、厚、膩」食物,並改善那「助燃5把火」的壞習慣,就從這個起點開始,每天比昨天更神清氣爽一點,也許有一天,連地球也能跟著逆轉退燒。 閱讀完整內容
能力雜誌2023/7月 第809期

本文摘錄自‎

中醫師親授 4 招耐暑體質養成術

能力雜誌

2023/7月 第8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