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首例 氣管移植手術執刀者心路

四年前,《JAMA》刊載法國胸腔外科暨心血管外科醫師馬丁那團隊,於○九年至一七年利用大體捐贈者的主動脈,為十三位癌症病人進行氣管移植手術,其中十人近四年後仍然健在。若你身為醫師,看到這篇期刊的反應會是如何?

「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我將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病人的健康應為我首要的顧念。」這段話是出自於哪?就是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醫師誓詞。

二○二一年四月十九日,台大醫院利用「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術」,讓一名因結核性氣管病變造成「中下段氣管及右主支氣管嚴重狹窄」的四十四歲男性,重獲自主呼吸的自由。台大成為全球第二家成功的醫院, 也是亞洲首例。

這項讓「血管變氣管」的移植手術,利用大體捐贈的主動脈作為骨架,取代患者氣管的受損部分,同時用訂製的氣管支架維持形狀,避免主動脈塌陷。爾後患者氣管內的上皮組織再生,新的軟骨形成後再移除支架。


▲陳晉興說,人體本身就有很大的再生能力,這是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成功給我們的新思惟。攝影·蕭芃凱

Profile 陳晉興
出生:1967年
現職: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台大醫院實驗外科主任
經歷: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台大醫院醫療事務室主任、美國德州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研究員
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血管變氣管 挑戰空前大

對台灣移植醫學而言,這一刻意義非凡,病人術後迄今將屆滿一年,除了主動脈內氣管支架尚未取出(編按:預計二二年四月底評估移除氣管支架,若順利取出則表示,新生成軟骨已足以支撐主動脈),他幾乎處於理想的健康狀態,可以工作、還能跑步。

「身為台灣最大的國立一級教學醫院, 治療照護『 急症、重症、難症、罕見疾病』一直是我們的責任,這案例成功,更凸顯台大醫院的醫療技術始終走在全球的尖端及跨團隊的默契。」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的言談充滿肯定之意。

時間回到一七年五月,台灣大學成立「人工氣管移植研究團隊」,要為急需氣管移植之病人,量身打造「仿生氣管」。該計畫主持人陳晉興,是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也是國內肺癌外科名醫,研究團隊則網羅了國內頂尖的學者和醫師。然而,陳晉興的加入卻是「無心插柳」,只因科技部規定,計畫主持人的研究案不得超過二件,陳當時身上只掛一個研究案,加上在臨床醫學的卓著表現,台灣大學工學院院長顏家鈺(現為台科大校長)、台大教授莊曜宇等人問他:「有沒有興趣一起參與『科技部再生醫學科技發展計畫』?」

「我和病人一樣在跟疾病對抗」

在胸腔醫學領域裡,氣管移植手術一直是最困難的挑戰,病人有需求,實務上卻找不到很好的對策。「從臨床醫學的觀點而言,我也是和病人一樣在跟疾病對抗,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法……。」陳晉興說,他行醫快滿三十年,當然願意接受這份挑戰,因此成為團隊的計畫主持人。

然而,突如其來的COVID19疫情,讓原本赴法國實地觀摩的計畫中斷,研究團隊只能靠電子郵件詢問主動脈冷凍保存事宜,對方回覆,將捐贈的主動脈於攝氏零下八十度冷凍,可以完全去除主動脈的內膜細胞,降低器官移植排斥的風險,移植後,病人也無須服用抗排斥藥物。確認關鍵資訊後,加上二十五例小動物、六例大動物組織工程氣管移植的動物實驗,研究團隊歷經四年研發,終於完成這次的人體臨床試驗。

一扇門被打開,有人會走出來,有人會留在原地;走出來的人,會看到更多的可能。
如今, 第一個案例算是成功,讓研究團隊有信心幫助更多病人,但他們發現,受限《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定,大體捐贈的主動脈只有三個月的保存期限,逾期未使用必須銷毀,「一旦銷毀就真的沒了,縱使有再優秀的團隊,也無計可施。」陳晉興輕嘆。

於是,研究團隊申請動物實驗,嘗試將主動脈移植到豬身上,如果豬不會排斥,反推回來,是否表示豬的主動脈有機會運用到人身上?若試驗成功,氣管移植將不再局限於人體捐贈的數量,甚至還能量身定做最適合病人的尺寸。而科技部的研究補助計畫已在去年終結,台大醫院編列經費接力補助三年,殷切期盼「異種移植」能成功。

這項新醫療技術臨床試驗,還在衛福部醫事司初步審核階段;然而,世界首例「豬心移植」卻傳出失敗消息,肇因「器官移植天敵──排斥現象」,陳晉興分析,跨物種的器官移植確實不容易,即使這顆豬心已經過十次基因編輯,「但豬瓣膜運用在人體身上已有二、三十年歷史(編按:人工心臟瓣膜之第一代生物瓣膜為豬心瓣膜,由豬的主動脈瓣製作而成),豬主動脈成功機率還是有的,當這一天到來時,或許就不需要再開發3D列印的仿生氣管,因為上帝已經準備好最佳的材質給需要因氣管病變的病人使用,讓他們也能擁有更好的生命品質。」

然而話鋒一轉, 陳晉興聊起和這名氣管移植病患的緣分,其實兩人已相識近十年,甚至有彼此的電話。

把病患從植物人邊緣救回

一二年三月, 患者因咳嗽、濃痰問題來到陳的診間求診, 經「 胸腔電腦斷層檢查」發現, 應該是陳舊性肺結核病變引發中下段氣管、右主支氣管狹窄,同時又有右上肺葉支氣管擴張症、右下肺葉發炎問題。

「 當時最重要的是,不要讓痰液滯留在呼吸道內。」陳晉興給予抗生素、化痰治療,逐漸緩解病患症狀,之後在門診持續追蹤快九年。直到二一年二月,病人因發燒、呼吸困難,接受氣管及支氣管支架置放手術,雖然順利出院,但無常卻來叩門。

他在浴室滑倒, 因支架滑脫引發呼吸衰竭,送醫進行氣管切開術(簡稱氣切)後,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續命,雖然可以持續放置氣切,但五公分長的氣管狹窄,得使用加長型氣切管,若氣切管滑脫,只消五分鐘就會成為植物人。氣管狹窄問題仍沒有解決,該如何讓病人、家屬放心走出醫院?

當下, 氣管移植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身為主刀醫師的陳晉興雖然過往手術經驗豐富,但面臨全新的氣管移植術也難免緊張。「壓力非常大,萬一手術失敗了,就是一條人命,他也有老婆、小孩,就是一個家庭,更何況他那麼年輕!」陳晉興心疼說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手術前一天,陳晉興和太太特地到位於台北市大龍峒的保安宮拜拜,虔誠祈求保生大帝保佑手術一切順利,病人一切安好。

手術團隊成員之一,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勛則說:「我對陳醫師有信心,手術一定會成功。」言談間,他打開電腦,文件鉅細靡遺記載著手術流程,這些反覆演練和準備,堆疊成扎實的信心。

這台刀開了八個多小時,辛苦嗎?陳晉興搖搖頭,輕聲說,「病人比較辛苦,家屬在等候區等待的焦慮,也是辛苦。謝謝團隊的付出。」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2/4月 第1319期

本文摘錄自‎

亞洲首例 氣管移植手術執刀者心路

今周刊

2022/4月 第13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