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老年生活的破繭心法

人出生於家,最後仍是回到家。所以退休非失業,而是真正回家的開始。事業也並非生命的全部,生命最終能否獲得意義,在於是否與親友連結,感受到人際間的真摯情份。

撰文/ 魏瑋柔 圖片/ Freepik
最近工作效率好像變慢了,覺得好累! 打電腦和思考速度跟不上年輕人了!膝蓋疼痛上下班趕車都走不快,眼力好像也變差了,我該退休了嗎?很多人在多年辛苦工作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期待退休,希望擺脫職場壓力,但是屆臨退休時情緒常常是複雜的,對於未來因沒有固定收入感到焦慮不安,也對於體力和能力衰退感到失落。

有不少人步入老年階段時,內心不甘願服老,容易緬懷當年勇,希望自己可以老當益壯常保青春。老年人很容易併發憂鬱症狀,當老人家慣性唉聲嘆氣,抱怨自己不中用了,感覺自己造成子女負擔,或是常喊這痛、那痛,其實很多是心痛,有種感覺自己不如人的挫折感。因此,人生步入中高齡,轉換至銀髮階段,是需要做好生涯規劃與心理準備的。

角色轉換的失去與失落

生涯規劃學者舒柏(Donald E.Super)提出了生涯彩虹圖的理論,其中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扮演多種角色,主要有子女、學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6 種角色。年幼需要父母養育時,較多時間是扮演子女和學生的角色;到了成年與中年,主要扮演工作者、持家者;老年退休後,通常不再以工作者、生產者或是養育者為主要任務,更多時候以休閒者、經驗傳承者的角色出現,甚或是「依賴者」,越來越多事情需要依靠晚輩協助,無法凡事一手包辦,拼命往前衝。

許多長輩在角色的轉換中充滿矛盾,不容易輕易接受晚輩的意見,總有倚老賣老的傾向,懷念以前的事物與時光,抗拒接受新時代新知識,也喜歡與年輕人比較。但有時又覺得「有事弟子服其勞」,認為子女幫忙處理生活瑣事是應該的,事實上長者並非完全喪失活動力,且要活就要動,缺乏活動可能加速體能的退化。

除此之外,中高齡者會持續面臨許多失落經驗,不只是身體上健康的失落,還包括身邊許多親朋好友們逐漸離開。在諮商實務工作上,我們常會遇到一些個案在年近60 歲時退休,但心理卻無法接受,希望自己能工作到65 歲或70 歲;有部分個案因為家中經濟狀況,需要持續工作賺取金錢,但關注心理層面,他們之所以想要繼續工作害怕退休,實際上是內心對「老年」生活的恐懼不安,無法接受自己逐漸年老,慢慢意識到生命老化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失去」。
退休調適的3大心法

因此,在面對退休生涯調適的問題上,即使退休時間點不如預期,無論何時決定退休,或是否因為逼不得已的原因才退休,我們提供3 個心理調適方向供讀者參考:

1、找尋自我定位

60 歲的人應當與60 歲的人比較,別再拿自己跟20、30 歲的年輕小伙子相提並論,這對自己而言是一大虐待與折磨。身為老年人,衝勁與學習力也許大不如前,但過往人生歷練多少累積了可與年輕晚輩分享的美好回憶。可試著利用這些資源解決生活中的困境,而非執著比較速度的快慢。例如:年長者比起年輕人更懂得與人應對進退的道理,比較不會衝動行事;此外,根據過往的歷練,使得他們懂得在處理事情時,能清楚知道需要考量哪些層面,讓事情更圓滿地落幕。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年長者在家庭生活中應懷有提攜後輩,指點晚輩的生活態度,而不再是主要賺錢養家的角色。某些長輩會開始協助子女照顧孫子,共享天倫之樂,透過幫忙帶孫子感受到自己對家庭的貢獻力,並在接觸年幼活潑可愛的孩童時,感受到青春活力,獲得豐富生命力的快樂感受。
2、學習依賴

不管幾歲退休,退休金可能很難完全讓人有足夠的感覺;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養兒防老的觀念不再流行,因為年輕一代的生活也不太容易。因此家務適當地分工合作,有人主外有人主內是必須的。有時上一代卸任,下一代方能學習獨立負責起家,這是個相互的過程,有捨有得,學習信任下一代,也讓自己安享晚年。

近年世界遭逢疫情影響,經濟蕭條的狀況下曾一度出現物資缺乏的現象,年輕一代需忙碌上班,不少長輩發揮一己能力排隊購買醫療用品;而晚輩們3C 資訊能力較優越,可以協助長輩們使用網路掛號接種疫苗或是視訊就診,一個家庭就是在這樣相互支援下順利運行度過難關。所以,老人家需仰賴孩子們協助,但也有可以出力的地方,盡可能嘗試讓自己在付出和接受之間達成平衡。

3、平衡多元生活及維繫人際支持系統

退休後主要的角色雖然不是生產者,但還是可以保有一些工作者的角色,協助家務或是從事志工服務活動,都有助於增加自我的重要性與價值感。不僅如此,一位老年人身為祖父母、父母,含飴弄孫教導晚輩外,仍然可以結交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參與社區文化中心的活動,或安排旅遊,都可保有終身學習的活力,持續充實與豐富生命經驗。人的成長應是永不間斷的,不因退休而停止,如此一來,年老就不再只有失去,對世界持續充滿好奇心,才是真正年輕活力的泉源。

一些年長者退休後即使沒有工作上的需要,仍向晚輩請教學習使用3C 產品,感受現代生活的便利性與趣味性。也有不少人會在退休後嘗試參與社區大學課程,培養興趣嗜好,也許是研究理財投資、學習樂器或練習瑜伽等等,保持學習者的身分,除了獲得成就感,還能透過認識新同學結交朋友。

所以,我鼓勵人退休嘗試投入社區社群活動,開拓人際連結;另外,外出走動也很重要,可以定期至公園散步,或是輕度家務勞動,不僅能舒緩身心鬱悶的壓力,還可以藉由增加適量活動來鍛練肌力,緩解骨頭關節退化的不適,比退縮家中而心中苦悶無處傾訴好多了。若有親友可以傾聽我們分享人生甘苦,例如有孫子聽我們話當年,是讓我們得以統整生命經驗,心路歷程獲得見證的滿足與肯定。
在關係中肯定生命的意義

現代醫學科技發達,人類平均壽命增加,老後生活變成一大挑戰。要讓自己擁有開心、富足的老年生活,不能只依靠工作成就來肯定自我價值,一位受人敬愛的長輩,不會只是因他擁有多少頭銜和家產。一些人在退休後開始感到痛苦,驚覺過往人生大多時間都投入工作,忽略生命其它面向以及與其他人關係的經營,失去平衡,才會在放下工作後自覺孑然一身,因此許多人都是在退休之後才開始逐漸回歸家庭,正視、學習與家人相處。人出生於家,最後仍是回到家中,家是人一輩子無法逃避的課題。所以,退休非失業,而是真正回家的開始。

臨床工作上一些老年個案會回憶戰後、童年時代家境生活困苦,思念父母的教導和關愛之情,也感受手足緊密生活充滿溫情。所以,事業並非全部,生命最終能否獲得意義,在於是否與親友連結,感受到人際間的真摯情份。希望大家能夠在老化失去的憂傷中,留意到身邊還有值得我們珍重的人,將家庭精神傳承給下一代,這也是我們生命最後的責任。祝福大家年老而不怕老,銀髮也閃亮!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2023/8月 第548期

本文摘錄自‎

卡卡老年生活的破繭心法

張老師月刊

2023/8月 第5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