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醫療大突破

台灣每30分鐘新增1名病患 25%長者有認知衰退症狀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占比7.54%;介於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間的輕微認知功能障礙,則有17.99%,相當於25%的長者有認知衰退風險。今年7月,美國FDA通過第一個證據顯示可以延緩疾病進展的阿茲海默症新藥,不僅是失智症家庭的福音,生醫界也全動了起來。

文/劉軒彤

二○○四年,美國前第一夫人南西.雷根,在美國前總統雷根的靈柩獻上最後一吻,那一幕迄今仍深植人心;雷根總統生命最後十年,飽受阿茲海默症之苦。一四年,美國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以自殺結束人生,後來人們才知道,他已經與「路易氏體症」奮戰多年。

二二年底,年僅三十九歲的「雷神索爾」男星克里斯·漢斯沃,由於得知自己帶有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基因,因而萌生多陪伴家人的退休念頭;同年,好萊塢巨星布魯斯·威利因為額顳葉失智症宣布息影。

二十年來,這些不同的生命故事,都共同圍繞著「失智症」的話題。失智症是包括記憶、語言、知覺、思維等等認知功能障礙的統稱。這個病症有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路易氏體症、額顳葉受損等不同病因,但無論成因為何,幾乎都令醫療團隊束手無策。

全球的難題

FDA核准新藥 延緩病症現曙光

今年七月六日,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衛采(Eisai)和百健(Biogen)合作的阿茲海默症新藥Leqembi,重燃各界的信心。原因很簡單,阿茲海默症占失智症比重超過六○%;然而整整二十年間,美國FDA按常規核准的阿茲海默症新藥僅此一款,更是史上唯一具臨床證據顯示,可以延緩疾病進展的新藥。

雖然這款新藥的三期臨床顯示,在十八個月內,使用新藥的患者降低二七%認知功能的惡化,即一般人若百分百惡化,新藥使用者只惡化七三%,並非治癒或讓症狀消失;不過,醫病團體則表示,只要能為患者爭取延緩退化的時間,就是有意義的。

從束手無策到出現一線曙光,新藥再次把眾人視線拉回到失智症議題。尤其是一九四六年到六四年間的戰後嬰兒潮,逐步邁入高齡,而失智症盛行率較高的族群正是六十五歲以上。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失智症列入全球第七大死因,美國更是名列第六大;而台灣雖然只列為第十三大死因,但有專家認為,這是因為台灣的失智症診斷率較低。

經濟的殺手

全球付出成本 每年高達上兆美元

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在官網上,以極醒目的一句話提醒大家:如果「失智症」是一個國家,那麼它會是全球第十七大經濟體。目前全球失智症人口超過五千五百萬人,一年經濟成本達到一.三兆美元;而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三○年就會倍增到二.八兆美元;五○年全球失智症人口可能多達一.三九億人。
全球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台灣則推估每三十分鐘增加一位失智患者;另外,每年全球為失智症患者提供「非正式護理」的時間,相當於六千七百萬全職員工的時間,隱形經濟成本相當高。

令人遺憾的是,國際失智症協會的最新報告強調,全球仍有七○%的失智症患者未被診斷,一方面是診斷與治療不完善,一方面則是許多人都把失智症的徵兆誤認為正常老化,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

失智症必須經由專業醫師診斷確認,目前各大協會與衛生單位都在積極宣導失智症初期的徵兆,一旦有容易遺忘、言語表達出現困難、迷路、妄想或幻覺、個性變得猶豫不決、情緒起伏大、日夜顛倒、重複動作或重複問問題、不愛社交、錢財管理出錯等等的問題出現,最好盡快求教醫師。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因父親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投入大筆資金支持相關醫療研發。達志

初期的症狀

失智症共三大類 退化性失智最大宗

國際間將失智症分成三類。占比最大的是「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症、額顳葉失智症皆屬之。第二類是「血管性失智症」,通常是因為腦中風或是腦血管病變,導致腦細胞因血液循環不良而死亡。第三類則是因為疾病引起的失智,例如腦創傷、新陳代謝異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營養失調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失智症及正常老化之間,還有一個過渡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還不致影響生活自理與工作。根據醫界長期的追蹤,每年大概有一○至一五%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會轉變成失智症,但也有許多患者終其一生不會惡化為失智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估算二二年底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有一七.九九%有輕微認知障礙,而失智症則有七.五四%,等於是六十五歲以上每四人,就有一人有認知衰退的情況。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3/8月 第691期

本文摘錄自‎

失智症 醫療大突破

《財訊》

2023/8月 第6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