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抽離 擺脫執念
僧人心態包括三個階段:放下恐懼、重新成長、付出分享。讓你擺脫我執、嫉妒、情欲、焦慮、憤怒、悲苦,和所有包袱重擔,找回生命的平靜、自在與祥和,時時刻刻,都能活在當下。
閱讀《僧人心態》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穫,是作者在不同的章節,用不同的角度,解釋「抽離」。
抽離,是指「退出情境」,讓自己變成客觀的觀察者,不帶有情緒的反應。只有抽離,才能讓我們真正控制自己的心智。
很多人為了修行,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從事類似閉關、禁語或斷食等活動,就是為了跳脫原來熟悉的生活模式,擺脫過去習性,也就是捨棄累積很深的我執,迎回一個內心簡單,卻很強大的自己。
放下對恐懼的恐懼
生活,不可能完全沒有恐懼和焦慮。我們被恐懼驅動,但恐懼本身,並非真正的問題。你真正該害怕的是:錯失恐懼提供給你的成長機會。
想改變和恐懼之間的關係,須先改變對恐懼的觀感;一旦看見恐懼的價值,就能改變自己回應恐懼的方式。而這個重新編寫心靈程式的關鍵步驟, 就是:認識自己在面對恐懼時的反應模式。
至於如何對恐懼下功夫呢?這要從覺察開始。就如同面對負面情緒的方式:我們要退後一步,讓自己成為客觀的旁觀者。這就是一種「抽離」。
學習對恐懼下工夫:改變對恐懼的態度,了解它給我們的功課。當我們追溯到恐懼的根源,多數人會發現:形成恐懼的原因,往往與執著息息相關。我們強烈地試圖擁有某些事物,或野心勃勃地想要操控它。
但弔詭的是:如果我們常常執著於短暫無常的事物,就會賦予它們操控我們的力量,變成痛苦和恐懼的來源;相對地,當我們接受所有事物都是短暫而無常的,就會因為能暫時借用這些事物一段時間,而覺得自己真的很好運,並心懷感恩。
抽離 是恐懼的解藥
舉個例子,假設你此刻開著一部名車,但它並不長期專屬於你,它只是短期租用的、或是朋友熱心提供給你使用一段時間。你沒有想要霸占它,也不會患得患失,當下專注於駕駛,享受它帶來的舒適便利,內心充滿感謝,是不是輕鬆自在一些?
從這裡,你會發現:恐懼的肇因是:執著;而恐懼的解藥是:抽離。
抽離,是把恐懼最小化的終極法門。你可以學習隔著一段距離,用你的僧人心態,去觀察自己的反應,以清晰的視角做決定。
抽離,讓我們有機會很客觀地,成為頭腦裡雜音的觀察者,從此跟有意識的心智,開啟新的對談。以重新架構的想法,對自己慈悲、活在當下。
閱讀完整內容
換句話說,不要以直覺反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要先主動評估情境以後,再做對的事。
把苦行當成你的抽離訓練課程。和那些會限制住你的想法,斷開連結,敞開心胸,迎接新的可能性,你會像接受戰鬥訓練的軍人一樣,發現自己的心智變得強大又有力,能力遠超乎你想像喔。
謙卑 可以去除我執
真正可以去除我執的是:謙卑。要學會真正的謙卑,必須:記住兩件事,忘記兩件事。
要記住的兩件事:我們對他人做過的壞事, 以及別人對我們做過的好事。
專注於自己做過的壞事,會迫使我執記得自己的不完美,並有所懺悔。記住別人為我們做過的好事,會讓我們以謙卑之心,面對自己需要別人的事實,並且對收到的禮物,心懷感恩。
要忘記的兩件事:我們做的好事,以及他人對我們做的壞事。
念念不忘自己的善行,會讓我執增長,因此要忘記。另外,也要放下別人對我們的不好。這並不表示我們要與傷害自己的人成為好朋友,但心裡窩藏憤怒和怨恨,會使我們把關注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會以更廣闊的視野看待一切。
當我們放下所有權,就會明白自己所有的成就,都是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包括父母、老師、教練、老闆、書籍,連那些「獨創」的知識和技能, 其實也都來自別人的作品和研究。當我們為自己的成就心懷感恩時,會提醒自己記得:不要為一時的成就而沖昏頭。
若要在面對成功時,還能保持謙遜,方法就是繼續把目標往前推進。當你感覺自己抵達目標的那一刻,代表一段新的旅程又展開了。
真正的偉大,是用自己的成就教導別人,別人再教給其他的人。與其把成就看成地位,不如把你在別人生活裡扮演的角色,當作最有價值的、無形的、珍貴的資產。那些最有成就的人,都是從服務別人中,獲得最大的滿足。
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方智出版《僧人心態》這本書,我特別為你所整理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對於修行的看法?以及你是不是也能日常中實踐「僧人心態」,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