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4 年洲南鹽場闢建,帶動台灣鹽田「白金歲月」。但台灣食鹽後轉為進口為主,鹽場不得不於2001 年廢曬。
姐妹們聚在一起,看見桌上擺著過年必備的鏡餅(年糕),綱子脫口,「這個油炸一下再撒點鹽很好吃。」一陣笑鬧後,畫面轉到廚房,卷子(二妹)負責下鍋,綱子(大姊)則是撈起來放在鐵盤上,瀧子(三妹)把炸好的年糕放在鋪了和紙的盤子上撒鹽,這是姐妹之間才有的默契。
某個冬季暖日,卷子和綱子回媽媽家醃白菜。卷子隨手在大白菜上撒了把鹽,媽媽看了細心示範:「手要拿高一點,太近的話,鹽會集中在某一個地方,離遠一點……像這樣。」一旁的綱子佩服的說:「原來訣竅在這裡。」
小說中的大姊綱子喪夫寡居,在感情生活上,是介入他人婚姻的小三。劇中有場戲是二妹卷子和大姐外遇對象的元配一起去了家日式咖啡館。卷子打破沉默的尷尬,為姊姊辯護:
「之前,我聽姊姊不經意提起,她每次去參加葬禮後,回家都很痛苦。沒有人幫她撒鹽,只好在出門前把鹽裝在一個碟子裡,放在玄關。回家的時候,把門打開,身體將就著站在門外,把鹽撒在身上。聽了就讓人鼻酸。」
鹽為年糕提味,賦予大白菜鹹度與風味,更具有文化意涵,除煞驅邪。這些微小的日常,看似細微平凡,卻能讓生活、生命提鮮有味。鹽的存在,最容易被忽略,卻又不可動搖。而向田邦子的小說總能寫進我們的心裡,迴旋蕩漾,就是這些微物瑣事的層層累積。

(左)復耕鹽田也是復育溼地,高蹺鴴是洲南鹽場常客。
(中)徒手就可在鹵水池中撈出鹽花。
(右)人稱「洲南鹽承續」蔡炅樵,推廣台灣好鹽不遺餘力,希望喚醒大眾對「曬鹽」這項文化資產的重視。
談到台灣鹽,自然得請出江湖人稱「鹽承續」的鹽職人蔡炅樵。他從2008 年開始重建復耕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回顧鹽場前世,同時也繼續創造洲南新生命,說歷史風土、談濕地保育,把一顆顆再平凡不過的海鹽,雕琢成鑽石般的藻鹽花,他說:「這是職人的技術驕傲。」
蔡炅樵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其永遠「撈過界」的精神與執行力,不只撈自家鹽花,連別人家的鹽、醬油、魚都一起撈了。好幾年前,他便開始串連布袋在地農漁產職人,行銷布袋好物。更親自拜訪台灣各地好鹽職人、醬油釀造老廠,在講座、市集中帶讀者認識品嘗,甚至促成飯店重視使用。
蔡炅樵是曬鹽人,也是說書人,他創造情境,打開聽者五感,一秒鐘讓人感受鹽的妙用。春天,洲南採收藻鹽花的季節,採鹽結束後,一群人坐在鹵水池邊吃濱海植物做成的鹹味冰淇淋,連夕陽都來助陣,一切美得像在演偶像劇。
一次活動中,蔡炅樵帶著大家品鹽,端出水煮蛋搭配彰化的浦田竹鹽。在桂竹中經高溫燒製的竹鹽,帶有硫磺味,跟著水煮蛋入口,腦海瞬間有了小時候去北投地熱谷玩耍的畫面,不由自主露出感動的微笑。
鹽是料理重要的助攻選手,蔡炅樵認為,品鹽最好的方式是直接搭配食材,去感受不同鹽質地、粗細、鹹度、礦物風味為食材帶來的變化,而不必為難自己,硬去分辨解析每種鹽的味譜特色,透過食材搭配,更容易感受到每一種鹽的風味變化。
在食物櫃裡,有著數量多到不合理的鹽,出國會買,在國內看到有趣的鹽也必須出手。英國馬爾他海鹽呈金字塔薄片,是脆口的鹽;日本瀨戶內海的馬尾藻鹽,滋味甘潤,老讓人想起那幅美麗的島嶼海景,站在小丘上,風微微的吹。

(左)鹵水池表面的藻鹽花結晶如冰霜閃爍。
(右)以草果等香料做成的調味鹽,與奶油起司結合,解膩提鮮。
在「日本與世界的鹽圖鑑」讀到「宴客鹽」一詞,覺得有趣,意思是「能炒熱用餐氣氛的鹽」,像是「結晶賞心悅目的金字塔鹽」,外觀赭紅漂亮的「法式紅酒鹽梅洛款」,或是加入了食用花卉的「花瓣鹽」,讓鹽不僅提供調味,也創造驚喜,從助攻變主角。
太棒了,這下得繼續買更多的鹽才行。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