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共好」,是台灣最需要的公民素養教育?

社會一再出現拉鋸衝突的議題,公民要學會聽到不同的需求並具備同理心,做出眾人可以往前走的共好決策。
親子天下第87期
這是個危疑難決的時代,強人已遠,讓各方劍拔弩張的議題,沒有人能拍板。在社會爭議新聞日復一日的轟炸下,您有沒有發現,我們缺少的是強調「共好」的公民素養教育。

台灣社會屢屢出現反覆拉鋸衝突的議題。服貿、課綱微調、核食、同婚、一例一休,各方意見本就分歧,加上執政與在野黨角色互換後的恩怨情仇、媒體及社群軟體放大衝突及製造假新聞的惡習,一再讓民眾飽受折磨,讓社會停滯不前。把這樣的衝突歸咎於特定政黨的風格,其實小看了問題背後的巨大結構變遷。

現代社會有一個特色:任何人只要想知道,都有足夠的知識及工具去探索真相。人們以為自己可以透過理性算計去支配一切事物,神祕莫測的力量逐漸從日常生活中褪去。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稱此現象為「除魅」,被除掉的魅,除了迷信,還包括「君權神授」及「天子」的觀念。除魅促使所有不可挑戰的、不容質疑的權力結構崩壞,少數菁英做決策的時代也隨之消失。當年蔣經國一句「今天不做,明天就要後悔」,就能啟動十大建設;後來馬英九用同一句話想要改革年金制度,卻連起個頭都沒辦法;蔡英文處理年金遭遇重重難阻,也就不令人意外。

講道理和同理心一樣重要

我們缺少的,是強調「共好」的公民素養教育。我們需要在設計過的真實的案例裡,讓學習者看到兩個互補的、缺一不可的解決問題途徑:「證據本位的論述力」及「以人為本的同理心」。

基於證據的討論,是社會向前走的基石。但有許多人只跟著感覺走,即使明知真相不支持自己的看法,卻仍然鐵板一塊,立場絕不鬆動。核食爭議時,出現了一則最為典型的報導,記者訪問了一所大學食品系的教授,他把福島海產送該校放射系,以專業儀器進行輻射殘留量檢驗,結果完全合格,但那教授說:「我還是不敢吃!」唉,如果找的證據自己也不信,人和人之間又如何溝通、討論?

再看同理心。年金改革案中,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執行長林萬億整理了重要的數據,提出年金應該要改、應該怎麼改的論述,展現他「看證據說話」的學術能力。但他「軍公教『繳得少少,領得飽飽』是事實不是汙名化。」的發言,是標準缺乏同理心的語言,只會激化對立,讓他的工作更難達成。反觀副總統陳建仁的「健鵝病鵝大蛋小蛋」的手繪漫畫,還有媒體的報導:「他(陳建仁)受訪時表示,希望大家坐下來好好談,現在天氣冷,他相當不捨,擔心(抗議者)的身體。」這樣展現出來的溫暖與關心,才可能營造解決問題的契機。

用廣告與創意消弭戰火

又例如,哥倫比亞幾個月前政府和盤踞雨林的叛軍終於簽署合約,終止了持續五十年、死亡二十二萬人的內戰,這是怎麼辦到的?哥國政府除了建立了強大的武裝力量外,也有完善的法律和政治策略。此外,八年前,他們開始邀請廣告公司設計政府和游擊隊間的「溝通策略」。十二月,他們把雨林的九株巨樹用藍色 LED 燈裝置成夜裡發光的聖誕樹,旁邊立牌寫著「如果聖誕節可以來到雨林,你當然也可以回家。」他們找到游擊隊員的媽媽,請媽媽們提供士兵小時候的相片,放大後貼在雨林各處,上頭的文字是媽媽的話:「在你進入雨林成為游擊隊之前,你是我的孩子。」二○一六年世界盃足球賽在巴西舉行,哥國球隊踢得特別好,政府用各種媒體散發相片,相片主角各有不同職業,但都指著旁邊的空位說:「回來吧,我們一起看足球。」這一波波的廣告,讓一萬七千名游擊隊員離開雨林,兩造終於簽下停火協議。

公共決策的複雜性,讓我們期待十二年國教裡,未來的公民不只是在學科裡做孤立的學習,歷史的每一個重大事件,都可以是現代解決公眾問題的借鏡。也許學生會討論到玻璃娃娃事件:意圖助人的高中生因不慎跌倒以致同學受傷死亡,此案中死者家人、檢察官、法官、記者,各會有什麼立場?會從歷史事件中,思想保育和開發間的衝突、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的不可兼得、國家認同和國際現實間的權衡拿捏。他們有機會參與校務及社會的事務,以學習和不同的人一起處理公共議題,更重要的,他們要學會聽到不同的需求,更能互動,做出大家可以往前走的共好決策 ··· 閱讀更多
親子天下第87期

本文摘錄自‎

強調「共好」的公民素養教育

親子天下_精華版

2017/3月 第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