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黑白變彩色,如何對抗憂鬱症?

當憂鬱症來襲,往往猝不及防,而且它不分年齡、性別或是社經背景。綜觀古今中外,有許多名人都是憂鬱症患者,甚至連英國前首相邱吉爾都難逃憂鬱症的摧殘,但是他以繪畫紓解身心,並且以精湛的文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憂鬱症襲捲全球之際,且讓我們學習邱吉爾,找到揮別憂鬱症的良方,重拾快意人生。

世界衛生組織(WHO) 早已發出警告,憂鬱症就像二十一世紀的黑死病,即將成為全球危機。已步入高齡社會的台灣,由於社會結構改變,愈來愈多熟齡族獨居,或是有身心以及經濟方面的壓力。不可諱言,有憂鬱症傾向或確診的人口日益增加,尤其是銀髮族的患者,且根據醫學調查,曾罹患憂鬱症的人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因此是高危險族群。

在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憂鬱症「候選人」的狀況下,如何預防憂鬱症,是大家皆需學習的課題;若是自己或家中長者已經罹患憂鬱症,如何治療,以及後續有效的支持與照顧,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千萬不要輕忽憂鬱症,而任由這個隱形殺手吞噬了我們身心的健康。

銀髮族陷3L 深淵誰來幫幫忙?

今日台灣, 由於家庭結構與社會現狀的改變, 銀髮族往往會面臨3L 的問題,第一個L是「Loss」—退休、親友離世、失去健康與失去經濟主導權,第二個L是「Lonely」—社會行為減少、人際關係疏離、感覺孤獨無依,第三個L是「Lowlevel of respect」—社會大眾對年長者的尊重、價值及友善度低落。基於以上諸多原因,銀髮族憂鬱的心情有增無減,如果能夠耐心聽他們傾訴、以愛心陪伴他們參與活動,就可以減少長者的自怨自艾,讓他們重新找到連結,擺脫孤獨感,而享有快樂的老後人生。

「鬱卒」需要家人包容面對尋求專業醫師正確診治

由於社會大眾對於精神官能症(憂鬱症、躁鬱症或是焦慮症等)的認知不足,會加以汙名化或隱晦避談,因此造成許多病人或家屬對於尋求醫療往往裹足不前,如此一來,反而造成病況日益嚴重。在今日台灣,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約為一二%~ 一三%,且逐年上升,國人必須正視這個日趨嚴重的問題,第一步就是去除成見,尋求專業醫師做正確的診治。

臺安醫院身心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表示:「憂鬱症可以從兩方面察覺,一方面可以從病人主觀的表達情緒感受,來看是否有『心情低落』的狀況,另一方面則是旁人從客觀的角度,去觀察病人的言行是否有變化,或是有無『興趣喪失』的情形。」醫師在看診時會以主、客觀的角度切入,為長者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適當的診治。

除了憂鬱症之外,有些長輩也會有躁鬱的症狀,而躁鬱的行為往往會與憂鬱的症狀交替出現。這時就需要家屬及照顧者平日的觀察,才得以在就醫的過程中,讓醫師掌握長者現況,做出最適當的治療。

另外,許正典指出,憂鬱症與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很相似,導致家屬無法分辨而延誤治療時機。這個時候,就必須帶長者到醫院做專業的檢測。憂鬱的長者是失「志」—失去動力或動機,而失「智」的長者則會竭盡所能證明自己還有意「志」,這是一個初步判斷的方法, 而且根據研究,熟年罹患憂鬱症的人共伴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所以對於憂鬱症,實在不容輕忽。

拒絕憂鬱症脫單是第一步

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主任施郁榛表示,「老朋友專線」就像長者的「生命線」或是「張老師」,經過專業培訓的線上志工,除了提供長者有關老人福利、醫療保健相關諮詢服務外,他們更常扮演的角色是人際關係的開導與心理障礙的紓解。因為大部分來電的長者,大多有與家人相處的問題、孤單寂寞的心情或是喪偶的悲傷等。

有的時候是因為長者礙於顏面不方便向子女述說,有的時候則是因為家人就是衝突的肇因,因此專線志工就成了最好的聆聽者。除此之外,專線志工也接受「懷舊療法」的專業訓練,除了傾聽長者娓娓道出心事,同時以專業的技巧將他們在回憶過往美好時光的過程中,導入正向的思考,讓長者得以找到心情鬱悶的出口。

 

「 依據研究與實例顯示, 肢體的律動、團體的活動與人際的互動,不但可以讓銀髮族身體健康,心理也能得到調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資深社工師簡佩芳告訴我們,「活動」與「運動」以及「社會行為」對身心的重要性。弘道基金會不斷地推出各種服務方案,就是期望增加長者參與的意願, 讓他們能夠走出家門、融入團體。

「 脫單」( 脫離單身一人在家)是防治憂鬱症的第一步,所以基金會以「生理」、「社會」、「心理」、「安全」這幾個層面來做設計,不論是體適能運動、不老樂團或是長者生命回顧等活動,都能夠讓長者在團體中與同儕們建立良性互動、提升人際交流,並且藉由活動的引領,可以重新詮釋過往的事件或情緒,而走向更好的人生。

施郁榛表示,老朋友專線志工不僅提供社福諮詢,也會傾聽長者的煩惱與憂慮。

復原不復發情緒保健維持身心平穩

「憂鬱症會不會復發,與憂友的情緒保健息息相關。」台灣第一個「憂友」非營利組織,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祕書長蘇禾表示,憂鬱症病人如果能夠建立正確的舒壓方式,有良好的解鬱管道,讓身心維持在平穩的狀態下,憂鬱症復發的機率自然會降低。

蘇禾進一步說明, 對於來尋求支持協助的患者親友,協會會提供症狀原則說明,讓家屬在很快的時間內知道家人是否已有憂鬱症狀,或是其憂鬱的程度,其中包括了生理、心理、行為、認知四大部分。例如生理方面,是否有長期失眠、頭痛等症狀?在心理方面,是否有停不下來的焦慮、無法釋放的憤怒、長期耽溺憂鬱等現象?或是有特別負面的認知、絕對性的思考?以及強迫性的行為、甚或是自殺的意圖?這些表徵都有助於了解身邊的親友是否有憂鬱症的傾向。

尤其對於銀髮族群的憂鬱症病人來說,要表達自己的感受相對較難,且因為每一個人的信任圈是不一樣的。長者願意與您交談,並不表示他信任您;他噤聲不語,也不代表他不信任您,所以有賴與長者真誠相處,才能夠了解他們的實際狀況。

蘇禾也從《 黃帝內經》 注重天人合一、陰陽平衡、順應四時的健康理念來看憂鬱,認為「情緒」也是我們生病的原因之一。以中醫的理論來說,也有一些舒壓解鬱的方法。所以不論是東方的瑜伽、氣功或是針灸、推拿,以及西方的醫療與心靈團體的治療等,尋求正確、正當的管道,化解情緒的障礙,都可以說是舒展身心的良方。

雖然全球憂鬱症病人比例日漸增多,但是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知顯然不足,在面對周遭患有憂鬱症的親友時,往往會以錯誤的方式或是不適當的言詞來表達關心,反而會讓病人無所適從。如何正確適當幫助憂鬱症病人?簡單說就是「傾聽」與「陪伴」。為此蘇禾強調,情緒會有共振的現象,在傾聽與陪伴的過程中,如何自我調適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免在不自覺中被對方憂鬱的情緒拉著走。

有鑑於此,肯愛社會服務協會開設的課程,鼓勵病人與家屬共同來參與,大家一起學習自我照顧情緒的方法,也會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動力。

簡佩芳說明,弘道基金會不斷地推出各種服務方案,就是期望增加長者參與的意願,讓他們能夠走出家門。

蘇禾表示情緒會有共振的現象,所以在傾聽與陪伴的過程中,如何自我調適也是非常重要的。

「樂齡」快意人生遠離憂鬱不孤單

在台灣每二.五小時就有一個人自殺,自殺死亡者生前確診憂鬱症比率極高,而自殺死亡的人口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是一般人的兩倍。所以長輩若有憂鬱傾向或症狀,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依照WHO 成功老化定義,包括生理、心理與社會參與的良好狀態,才能轉化「高齡」成為「樂齡」。對於長者,家人除了愛心、耐心與傾聽陪伴之外,我們也應該及早學習如何做一個身心健康的銀髮族,例如身體的保健、心理的調適、休閒生活的安排、生命意義的重建等,給自己一個安心快適的人生下半場。

關心長輩就是關心未來的自己,遠離憂鬱,您不孤單,擁有快樂其實不難。

許正典提醒,除了憂鬱症之外,長輩也會有躁鬱的症狀,需要家屬及照顧者平日多多觀察…閱讀完整內容

Life Plus 熟年誌 2018年4月號

本文摘錄自‎

如何對抗憂鬱症?

Life Plus 熟年誌

2018/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