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與成就
「學霸」這個詞在漢語中曾經跟「學閥」是同義詞,只是近年來這個詞有了新意,專指成績超人的學生。學霸們多會考試,記性好,能考入名校,人生中也就有可能「出人頭地」。而英文中則沒有與「學霸」對應的詞,往往以拉丁詞 summa cum laude來表達成績最優異,不過這個詞通常只在履歷中使用。一般來說,人們並不把會考試看作是什麼才能。我來美國三十多年了,一直在大學裡學習和教書,從來沒考過試,也沒給自己的學生出過考卷。當年博士資格測試時,也就是寫三個小時關於福克納的《押沙龍,押沙龍! 》的評論。老師們要檢查和斟酌你有沒有思考和批評的能力,表達得是否準確清楚。如果你沒有自己的見解,就很難獲得繼續讀博的資格。當然,許多別的大學的博士資格仍需要通過系統的考試來獲得,這完全由學校自己決定。

通常每個人都在某一方面有才能,但人們往往忙於生計,浪費或失去了自己的才能。我的學生中聰明伶俐的大多不會成為作家,因為他們有選擇的機會,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其中許多工作比寫作更有意思,更有意義。而比較笨一些的人往往能寫出名堂,因為他們沒有選擇,用心比較專一,能夠在紙上消磨時光,也就是說能夠接受自己是個無法「 成功」 的人。弗蘭娜麗. 奧柯納說「 長篇小說家需要有幾份傻氣」,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人的才能是有限的,才能再大也有一定量度,關鍵在於怎樣選擇運用自己的才能。一些曾經令人矚目的作家,很快就停筆做別的事情去了,像劉索拉和劉恒。他們都是優秀的小說家,但選擇去做音樂和影視,就自然中斷了文學創作。他們的才能使其在別的領域有所成就。如果他們不得不繼續寫小說,他們的文學成就肯定會更大。寫作是失敗者的事業,多才多藝的人往往躲而退之,這也是人之常情。每回內陸的作家協會要提升一些青年作家擔任官職,就會有不識趣的老作家們出面阻繞,說應該給中國文學多留幾個作家。這樣做的邏輯很清楚:一心很難二用,一旦做了官就可能放棄文學,至少無法全心全力地寫作了。

一般來說,作家的閱讀應該是寫作的輔助,凡是作品需要的書籍就該毫不保留地研讀,跟作品關係不大的就不必精通。作家的學問最好是在寫作和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發展起來。比起學者們,作家更應當學會「小學大思」,因為作家是實踐者,他們最終的價值是以其作品來確定的。能做到「大學大思」的人非常少,多數學者們都是「大學小思」,內陸的學者們很多則是「大學無思」, 因為那裡的政治和文化環境阻礙壓抑了人們的思想。從長遠看,「大學無思」跟「無學無思」等同,同屬於浪費生命。
所謂「小學大思」是指眼界和雄心要大,學問不夠可以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地補上去;原則是不能偷懶,不能摻水,該做的功課必須做,而且一定要做徹底。高爾基曾說:「一個人的才能的發展與他的雄心成正比」。也就是說抱負越大,才能就提高得越快,就會越發壯大。這是作家們發展自己的一條途徑。
教創作的人都知道技藝可傳,但眼界難授,甚至不可教,而作家最終的發展是由眼界決定的。不過,我還是試圖讓自己的學生們在眼界方面有所擴展。我常用「偉大的幻覺」來形容寫作時應有的心態。就是說你應該學會「騙自己」,幻想如果這部書寫成了,你就將成為偉大的作家,這樣就會給你吃苦耐勞的勇氣和動力,逼你無論怎樣也要完成作品。有了這種心態, 你就會被某種偉大的情緒所籠罩,而這用情緒的長久持續將增進你的成就。當然,最終你的作品可能只是平平之作,但這種偉大的幻覺會讓你走得更遠,以至超越自己。而作家的發展就是在不斷超越自己的過程中漸漸進行,最終達到卓然而立。
哈金
一九八五年赴美留學,於一九九三年獲布蘭戴斯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學位。於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後移民,並開始英文寫作。至今用英語出版了八部長篇小說,四本短篇小說集,四卷詩集和一本論文集。作品已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中文作品均由聯經和時報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