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荒波及台灣 感染病未來恐無藥可用

新冠疫情後,抗藥性創新高


新冠疫情之後,一場「無聲大疫」緊接而來。愈來愈多抗生素因抗藥性問題而宣告失效,各國紛紛將抗生素升級為國安問題。面對更毒的細菌、更少的藥,未來台灣的感染病該怎麼辦?

文/林以璿 攝影/謝佩穎

新冠疫情之後,台大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愈來愈常對著感染病人的採檢報告發愁。

這些報告上,病人對於各種抗生素的反應結果,都被打上了大寫的R。這指的是resistance,也就是具有抗藥性。

「我們的醫療照顧很好,很多重病的人都能夠活下來,但是當你免疫力不全地住在醫院,很容易因為各種反覆感染,最後變成泛抗藥,也就是抗生素用在他們身上都沒用,」陳宜君表示。

抗藥問題近年在台灣的醫院普遍上升,從醫院感染管制跟抗藥性監測系統(THAS)來看,二○二二年第二季的區域醫院加護病房中,對碳青黴烯類(一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肺炎克雷伯菌比例為五一.八%,較前一年增加了八.三個百分點。

如果檢驗報告中,病人幸運地對某些抗生素還不具有抗藥性,下一個問題就是:醫院有這款抗生素嗎?


▲新冠疫情後,國際間對於抗生素需求大增,多國都出現缺藥問題,需要尋求替代藥物。

醫師感嘆:沒有壓箱寶可用了

國際上,抗生素短缺問題從去年就開始延燒,醫院雖然會準備替代藥物,卻可能伴隨其他負面影響。

陳宜君舉例,當天早上的一位泌尿道反覆感染病人,就必須使用替代藥物,「但是這種抗生素會造成腎衰竭,病人接下來可能要洗腎。」然而在攸關性命的前提下,醫師與病人也只能向不理想的結果妥協。

「以前我當學生時,老師還會有個壓箱寶的抗生素可以解決這種難題,」陳宜君煩惱地指著一整排R感慨,「但是現在我們真的已經沒有什麼藏起來的好藥了。」

為何疫情之後,抗藥性細菌問題加劇,甚至讓醫師擔心無藥可用?

主因就是抗生素未正確使用。「如果大家都能好好按照原則,一步步用藥,現有的抗生素應該足夠對抗感染,」長庚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景泰認為。


▲抗生素的使用需要依循嚴格的規範,避免培養出抗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

起因:疫情間廣效抗生素濫用

臨床上會將抗生素區分為第一、二、三線用藥,愈前線的藥物愈優先使用。當前線抗生素有效時,後線的抗生素就不必使用;只有在細菌對第一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時候,才會出動後線藥物。

至於哪些抗生素屬於前線?醫師會優先使用「窄效」抗生素,也就是針對特定的細菌,開出能殺死相對應菌種的抗生素;後線的「廣效」抗生素,雖然能殺死愈多種的菌種、效果愈強,但如果太常使用,容易培養出抗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然而,新冠疫情打亂了抗生素的開藥原則。

由於各國醫療檢驗量能不足,臨床醫師秉持寧可錯殺、不可錯放的心態,開立了許多預防性的廣效抗生素。世界衛生組織(WHO)藥物選擇和使用單位的公衛專家莫哈(Lo-renzo Moja)就指出,過多的抗生素「導致了更多的抗藥性問題。」

原本只要吃藥,現在卻得住院

這個情況也波及到台灣。其實,疫情期間,台灣的廣效抗生素濫用情形較不嚴重,但是隨著全球抗生素藥品短缺,當基礎的抗生素缺貨時,醫師也不得不尋求代替藥物。

根據台灣感染管制學會針對感染科醫師對抗藥性議題的調查,國內有四成醫師反映抗生素供給不穩定,這其中有超過九成醫師被迫改變療程,使用更廣效或多種抗生素。

抗生素短缺的原因,包括各國感染病在解除防疫規範後回升,而烏俄戰爭、缺工也導致全球藥品原料缺乏,供應鏈不穩或中斷。光是去年底,歐盟的二十七個成員國中,就有二十五國曾向歐洲藥品管理局反映有抗生素不足問題。

以治療呼吸道與泌尿道感染的安莫西林(Amoxicillin)為例,WHO指出,去年底至少有八○%的國家存在安莫西林相關抗生素短缺的問題。今年初食藥署公布的十五種缺藥品項中,安莫西林也被列入。

雖然安莫西林缺藥時,還有藥物可以替代,不至於無藥可用,但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觀察,過去一年,因為缺藥跟抗藥性的問題,導致感染肺炎跟尿道炎卻無法使用最適合藥物的病人,至少多出了兩成。

「這些人本來只要吃個口服抗生素,現在可能必須住院注射,平白增加自己跟其他病人的感染風險,」黃建賢分析。

升級國安問題,各國變法搶藥

「現在抗生素已經是各國的國安問題了,」陳宜君指出,各國都在改革調整,以確保國內用藥無虞。

美國總統拜登於二一年簽署行政命令,針對包括醫藥品等四大品項進行審查,建立關鍵供應鏈的彈性和可靠性。像是抗生素這類型低利潤藥品,原本產線都在海外,美國政府透過獎勵措施,讓廠商回流境內或至友邦生產。

日本在一九年曾經歷抗生素頭孢唑林(Cefazolin)供貨不穩定問題,當時日本的衛福部——厚生勞動省就開始制定藥品清單,設定安全庫存量,並要求業者應分散原物料的供應商。

包括日本傳染病協會在內的四個醫療學術團體,更聯合發布聲明,指出應該提高藥品價格,支持資本投資國內生產藥品。

聯合國呼籲各國增加創新並投資研發可負擔的抗生素藥物,以確保對抗超級細菌的強效武器布署到位。各國政府都在變法搶抗生素,台灣低藥價的問題,又讓老問題雪上加霜。

健保藥價再砍,嚇跑國外藥廠

在台灣,獲得健保給付的藥品,每年都會被調整給付價格。健保署會比較藥品在先進國家的售價,以及藥廠實際賣給醫院的價格,並評估藥品是否還在專利保護期內等因素,制定一套砍價公式。

然而,隨著原物料價格不斷上升,砍過頭的藥價,可能讓廠商萌生退念。

今年五月,美商默沙東藥廠台灣分公司在食藥署西藥供應資訊平台上表示,「因成本因素,將於一一三年一月一日停止供應厄他培南(Ertapenem)。」厄他培南是一款臨床常使用的後線抗生素,能夠治療腹部、上呼吸道、泌尿道以及骨骼的感染。

在台灣,九五%的厄他培南都是由默沙東提供,一旦退出台灣市場,國內廠商是否能即時補上,將是隱憂。

「比厄他培南更強的藥當然還有,可是一旦沒有它,你就得跳級用到最後面最強的藥,」黃建賢指出,「這樣病人如果沒好,後面就沒有藥了,這會直接影響到生命安全。」

其實,台灣美國商會在今年白皮書已示警,國際抗生素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國內部份藥品價格過低,藥業無法持續供藥,甚至退出市場。

黃景泰補充,退出市場的不只是國際藥廠的原廠藥。

「現在先是國外原廠藥不做了,那我們就用台廠的藥,沒有BMW的話,開Toyota也是一個選擇,」他表示,「但是當價格再壞下去,等好的台廠藥也不做了,那接下來就只剩下品質爛的台廠了。」

老藥因為價格退出台灣市場,新藥也對台灣興趣缺缺。一七年迄今有十二款抗生素新藥物問世,卻僅三款來台灣申請藥證,就是擔心藥價被調降後,影響國際行情。
健保署啟動特殊機制

實際上,對於保障抗生素供貨,降低抗藥性問題,健保署也有提出相應的措施。

健保署醫審及醫材組組長黃育文指出,今年第一季因為缺藥問題嚴重,再加上通貨膨脹,當時就告知各藥廠,如果不敷成本,可以視情況不調降藥價。以厄他培南為例,今年四月即確定與去年一樣,維持在一劑六五一元的價格。

如果維持去年價格仍然不敷成本,且藥品本身具有特殊性,根據「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三十四條規定,可與健保署重新議價。由於厄他培南屬於後線抗生素,符合特殊性的要求,健保署於六月主動找廠商溝通後,參考成本最終將單劑價格調到八六四元,已經於八月一日生效。

「感染如果沒有做好的話,衍生的問題更嚴重,所以抗生素我們本來就是從優從速,」黃育文承諾。

至於健保藥價可能讓新創藥物打退堂鼓,黃育文解釋,「雖然健保使用的是十國最低價,但這十國都是GDP比我們高出很多的國家,這對於廠商來說是個優勢。」

除此之外,依據藥品支付標準第十七條,抗生素新藥還能根據其療效、方便性等因素,從十國最低價開始向上加價。舉例來說,二○年輝瑞的抗生素新藥Ceftazidime/avibactam因為符合突破創新新藥標準,最後核定價格為十國藥價的中位數。

此外,台灣感染管制學會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兩會共同提出「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感染管制品質提升計劃」,期望透過健保給付方式,讓院內的抗生素使用更加嚴謹。

具體的方式,就是針對感染情形複雜的病人,由感染科醫師為核心的團隊介入,一方面讓病人得到更個人化的治療,一方面感染科醫師也更能夠判斷投藥的種類與時機,降低抗藥性的發生。


▲疫情之後,更多的病人被檢測出抗藥性。如何確保有足夠抗生素可用,是各國政府的考驗。

無聲大疫逼近,沒人置身事外

抗藥性問題並不僅限於台灣,甚至被WHO稱作「無聲的大疫」(Silent Pandemic)。

若放任細菌抗藥性的盛行率持續惡化,WHO估計到二○五○年,全球每年將有一千萬人死於抗藥性病原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屆時每年也估計將有超過三.三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二○二一年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六大致命癌症所造成的死亡總和,是肺癌死亡人數的三倍以上。

一九二八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世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當時人類一度以為沒有疾病的世界將要實現。然而不到百年時間,抗生素的濫用養出了超級細菌,而抗生素的薄利也讓新藥發展走入死巷。

「如果沒有處理好,你能想像人類回到抗生素出現之前的世界嗎?」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指出,目前應該做的,就是從每個環節致力做好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政府要確保國家有藥,醫生藥師要確保正確用藥,任何一個環節疏漏,抗藥性問題就會惡化,讓更多抗生素種類失效。」

甚至,濫用抗生素的畜牧業也可能因為人畜共通傳染病,將抗藥性菌種傳染給人類,也應該更加重視。

「該做的事情還那麼多,關鍵的時刻已經愈來愈近,」邱政洵分析,「短期之內,我們恐怕還看不到這場大疫的盡頭。」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3/8月 第779期

本文摘錄自‎

抗生素荒波及台灣 感染病未來恐無藥可用

天下雜誌

2023/8月 第7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