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未婚成主流,「生養之難」有解嗎?
去年,台灣十五至五十歲的女性未婚率首度過半,結婚反而成為「非主流」。當我們擔憂少子化難以挽救,現實是既定社會框架,愈來愈難讓下一代自然生養。當代求子者透過人工生殖與收養兩條路力求突破,而對「家」的想像,也需要重新討論。文/李若雯 攝影/邱劍英
我從不排斥生小孩,但我不想要因為時間到了,就隨便找一個人結婚,」說起話落落大方、打扮精緻的南西(化名),今年三十八歲,她在金融業擔任主管,工作帶給她很大的成就感,卻也讓她忙到無暇認識對象,加上看盡身邊友人婚姻失和、老公不做家事,過著「偽單親」生活,更篤定她結婚要慎思的信念。
像南西這樣,想有小孩,卻找不到人結婚的女性,愈來愈多。二○○一年,台灣初婚平均年齡為男性三十.八歲,女性二十六.四歲;然而二十年後,卻延後到男性三十二.三歲,女性三十.四歲。
不僅婚姻延後,更顯著的趨勢是高齡未婚。
社會變了
結婚成非主流,不婚才是主流去年,全台三十至三十九歲的男女,五五%男性、四一%女性未婚。二十多歲未婚比例更高。這導致台灣十五至五十歲的女性未婚率首度來到近五一%。換句話說,女性未婚是主流,結婚反而是非主流。
晚婚在台灣幾乎等於晚育、少育,乃至因錯過生育年齡而最終不育,正是台灣少子化難以挽救的原因。
然而,晚婚在全球先進國家都是共同現象,同樣是女性學歷高、職場活躍的歐美國家,少子化惡化速度卻較台灣緩和許多。(見下表) 原因有許多面向,如社會福利較佳,以瑞典為例,生一個小孩,父母可享有共約四百八十天的帶薪育嬰假(其中九十天被強制規定需給配偶使用),一歲以上的孩子要送托也不需抽籤。另一個原因是,在歐美許多國家的觀念中,生小孩不見得要結婚,取而代之的是制度較鬆散、自由,但仍能享有一定法律保障的同居、伴侶制度。
這使得二○二○年,OECD國家平均非婚生子女比例近四二%,其中法國、挪威、瑞典等國更超過五○%,台灣則長年低於四%。
「儒家對婚家的想像到現在都在影響台灣,」民進黨性別平等事務部主任李晏榕分析,至今在常民語言中,「結婚生子」仍是綁在一起的,婚姻被認為是家庭的基礎,她認為若台灣能推行伴侶法,讓非婚生子也相對有個名分,或許有助於生育率。
但現今在台灣,社會仍根深柢固認為,孩子的父母沒結婚,會遭人側目。這導致台灣女性沒有結婚前不敢生,如果擔心來不及在育齡找到另一半,愈來愈多女性選擇凍卵。
台北大直精華地段,座落著一棟設計流線新潮的大樓,一樓是一間私人生殖中心,推開門,裡頭已坐滿了人,擁擠程度與市區任何一間私人診所無異,但不同的是,裡面沒有銀髮族,大多是打扮入時、年齡三十五歲上下的男女。
人工生殖
凍卵業務三年成長五倍這些人被醫生稱做「客戶」而非「患者」,他們全是要來做凍卵或人工生殖手術的。「本來預期業務量會因疫情下降,但反而變得更好,」送子鳥生殖中心台北院院長謝佳琳醫師透露,近三年送子鳥凍卵人數成長了五倍,達到一年一千名,她認為這與不少網紅名人分享凍卵經驗有關。
然而,謝佳琳也坦言,雖成功率因各人年齡、身體狀況而異,但台灣目前整體人工受孕成功率,約在三成五至四成左右。這意味著,即使耗費動輒六位數起跳的高額醫療成本,也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不過,最近順利懷孕的主播吳宇舒,還是很鼓勵後輩們,趁著年紀剛好可以去凍卵,即使以後不生也無所謂,因為凍卵就像「後悔藥」。然而殘酷的是,女性只要沒進入異性戀婚姻,連嘗試人工受孕的機會也沒有。
法規阻礙
單身、同婚凍卵,也無法使用目前台灣的「人工生殖法」,僅有在異性戀婚姻中的女性,才能使用自己凍的卵。
以送子鳥而言,近十年的凍卵使用率只有六%左右,主因便是找不到對象。
因國內並未開放借精生子,未婚女性想動用自己的卵子,只得赴國外借精,費用高達百萬以上,能負擔的人不多。
那有可能修法嗎?前立委、新竹市長高虹安分析,凍卵使用權在國外有三個層次:首先是使用者是否一定要有生育困難的事實,第二個是同性婚姻能否使用卵子做人工生殖,第三才是單身者能不能使用卵子。高虹安坦言,單身使用卵子在立法院最難通過,「因為立法院對傳統家庭的觀念很深。」
當用盡各種手段,仍無法在育齡找到對象、順利生產,收養,便成了求子者的另一個選項。
收養難關
台灣養父母的「白小健」迷思如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沈伯洋,便收養了可愛的女兒,他主張,養育孩子,關鍵不是血緣,而是能傳遞自己的價值理念。但現實是,華人世界血統觀念依然根深柢固,使台灣收養並不盛行。
「台灣現在的狀況是孩子遠遠多於收養人,」兒福聯盟北區社工處資深主任李芳玲坦言,待收養的孩子,往往是收養人的兩三倍多,即使願意收養,國內養父母對孩子的狀態,也多有要求,希望是「白小健」,即:家世清白、年紀小、健康。
但現實是,出養的孩子中,完全符合「白小健」的孩子,僅佔兩成。
以二二年為例,法院裁定認可的二○三件收養中,就有約一半是國外收養。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被潛規則排除的單身收養,在「收出養媒合服務者管理辦法」規定不得歧視收養者後,去年已成長到約佔國內收養的一○%。
「單身收養者需要很成熟的人格特質,」前慈濟大學社工系主任萬育維提醒,單身收養者必須擁有足夠支持網絡、穩定的經濟,也得有自信等孩子長大後,放手讓孩子尋根。
年輕人不想生,並非少子化全貌,現實是既定社會框架,愈來愈難讓下一代自然生養。人工生殖與收養,成了當代求子者正努力突破的兩條坎坷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