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必修課:學會愛自己

提升照護品質好生活

長照是「長期抗戰」,照顧者必須認清自己能力有限,並關照自己的健康。當長輩還有自理能力時,懂得「自立照顧」適時適度放手,在被照顧者能力範圍內,製造事情給他們做;還要在繁雜的照顧過程中培養「求助能力」,當需要喘息或關鍵時刻需要支援時,開口尋求協助。

文/李婉婷
衛福部根據國人平均壽命和疾病型態等變數推估,國人一生中的長期照護需求時段約為七.三年。當高齡已然成為常態,長照在家庭中便是重要的話題,即使沒有住在一起,只要是定時關心、出錢、出力者,都是照顧的一員。面對人人必修的長照課裡,照顧也可以很美好嗎?長期關注「長照議題、心理健康照顧」 的諮商心理師陳乃綾表示,長照最重要的是,照顧者得先把自己擺在第一位, 承認能力有限, 看見自己的需要, 並預先面對照護的終點, 因為照顧者的情緒,會嚴重影響被照顧者的情緒。

照顧, 常常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連續重複且無休息可言的工作,這不只是照顧者的日常, 也是他們的人生; 而且照護關係間, 每天情緒、想法、需求彼此互相羈絆、拉扯,容易產生壓力。陳乃綾提出,一般家庭照顧者,常見的主要壓力有失去自我、必須把家人照顧得很好、情緒勒索,以及不知如何決定醫療決策,對此,她分享了幾個紓解方式:

( 一) 外出休息: 不論是什麼工作都得讓自己放假,如果做不到每週喘息,至少每個月安排數小時休息,而且這段休息時間最好是離開照顧場域,外出去看書、找朋友、逛公園等,做能讓自己放鬆的事,找回屬於自己的小空間。

( 二) 認清事實: 隨著年紀增長,生理機能會逐步退化與弱化,極少人能將長輩照顧得愈來愈健康、愈來愈好,當被照顧者情況不如從前時,拋開自責與質疑,認清這是自然老化的現實。

(三)暫離現場:「你都不回來啦!根本不愛這個家!」「養你這麼大,居然這麼不孝要把我送去養老院!」面對被照顧者的情緒勒索時,請暫時離開現場,並冷靜思考話語背後的用意與動機,更能看見對方需要陪伴、擔心被拋棄的無助,事後彼此再溝通,才不致互相傷害。

(四)召開家庭會議:照顧是家庭成員共同的事,包括醫療處置、後續住宿、照顧的協調、費用分擔等,絕非由少數人做主,需要大家一起討論凝聚照顧共識,所以召開家庭會議很重要,即使遠在國外也能透過通訊科技即時參加。

脫下超人外衣偶爾求助與哭泣

除了照顧的壓力,被照顧者其實也有著成為別人負擔的心理壓力,「過去傳統的照顧只在乎把家人的需求顧好,長輩要什麼就幫他做好,但其實最好的陪伴與照顧應該是所謂的自立照顧。」陳乃綾說,在長輩還有自理能力的時候,照顧者應該學著放手讓他自己做, 例如自己拿碗筷吃飯、自己起來上廁所……等。剛剛好的照顧甚至得花一點心思,在被照顧者能力範圍內,製造事情給他們做,如幫忙對發票、挑菜去梗, 不但能訓練眼力、腦力、還能運動手指的小肌肉,陳乃綾建議:「這時候照顧者可以用『你幫我……』的語句,讓長輩覺得原來我還可以幫忙,找到一點生命的成就感。」

另外,也可善用重要的家人,如孫子、孫女,孩子的天真爛漫與童言童語是長輩生活開心的元素,甚至能夠暫時忘記身體的病痛與衰老。她舉例,曾有長輩覺得累、痛而不願進行手部復健,卻可以久久抱著三、四公斤的孫子, 也不見其喊手痠, 如此一來,長輩做得開心,又能達到另類復健的效果。幫助被照顧者創造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感、存在感,同時,照顧者也能放下超人的外衣,不必將照護壓力一肩扛起,事事親力親為,也算是一種雙贏。

平均七. 三年的照護需求,身為家庭照顧者需要同時具備經濟、體能、照顧技巧能力等,但陳乃綾也提醒,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求助能力」,是每個照顧者更應該要學會的事,正因為照顧者需要的能力太多、太複雜,而且照顧的時間又很長,更需要適時開口尋求協助。過去社會鮮少有人鼓勵求助,總會認為照顧家人是自己的事, 預想別人會拒絕,擔心給別人添麻煩,以至於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開口。所以求助是需要練習與培養,試著練習放過自己一下,勇敢告訴別人我需要幫忙。
此外,哭泣也是照顧者容易遺忘,甚至壓抑的表達能力。悲傷和哭泣,其實是因為愛著家人,想要更靠近家人,也是在意家人的表現,陳乃綾在其新書《解開照護枷鎖》內〈親愛的,你可以哭〉一文中也提及,哭泣不是脆弱,是勇敢面對悲傷與挫折,是跌倒後再爬起來的墊腳石, 哭泣,可以讓我們從眼淚之中找到新的力量。通常哭過之後,人反而會比較清醒,而那些過往人生的愛恨糾結與壓力,在這當中,也可以得到一些療癒和釋放。她語帶認真地說:「我很鼓勵大家有事沒事,找個適當時機、地點哭一哭。」是啊!求助與哭泣這樣偶爾的示弱,反而能讓身心更健康,也是與他人互動交流,讓自我感受自然流動的好機會。

照顧者的好生活居家照護壓力指數檢測

既然唯有照顧者好, 才有穩定的照顧品質,那麼家庭照顧者的預防性保養、自我關照就得時時自我覺察、評估與感受。身為心理諮商師,陳乃綾知道多數人普遍在照顧過程中容易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她特別在書中提供「居家照護的十大壓力指數檢測表」,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肩頸痠痛、煩躁與憤怒、退縮、焦慮、憂鬱、失眠、身心疲累、身心症、免疫力下降等十個參考指標,並依不同分數結果,提供照顧者不同建議與做法,幫助其更敏銳地察覺自己的身心狀況。

那自我照顧是什麼? 陳乃綾說,其實就是愛自己。自我照顧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些是比較生活化的方式。像是感覺狀態不好時, 做幾分鐘腹式深呼吸, 或者找一個舒服、安靜的角落閉上眼睛靜心、冥想,甚至每天給自己五到十分鐘的放空獨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都是快速釋放壓力,容易讓自己放鬆、愛自己的方法。除了這些實際可做的活動外,照顧者心態上的調整也很重要,例如不要當拯救者,很多過度熱心付出的人,自然養成誰有問題就想幫誰的習慣,到頭來做超過能力負荷的事把自己累垮了。其實,不論年齡、健康與否,我們都得學著重視自己,把關心自己、照顧自己、保養自己當成是日常的例行公事,這樣即使在漫漫的照顧長路上,天天都將是好生活。

照顧者減壓四解方

(一)外出休息:如果做不到每週喘息,至少每個月安排數小時休息,而且這段休息時間最好是離開照顧場域,做能讓自己放鬆的事。

(二)認清事實:隨著年紀增長,生理機能會逐步退化與弱化,當被照顧者情況不如從前時,請拋開自責與質疑,認清這是自然老化的現實。

(三)暫離現場:面對被照顧者的情緒勒索時,請暫時離開現場,並冷靜思考話語背後的用意與動機,事後彼此再溝通,才不致互相傷害。

(四)召開家庭會議:照顧是家庭成員共同的事,需要大家一起討論凝聚照顧共識,所以召開家庭會議很重要。

三種好生活建議

未來有可能照顧家人的人:在照顧家人之前,維持正常作息、適時運動,保持身體健康、心智與情緒穩定。再者,適時了解長照資源政策的現況,多閱讀相關文章,提前做好心理預備,才能坦然面對這人生必修的課題,不致備感壓力。

正在照顧家人的人:請學習自己不總是什麼都可以,多多練習說:「我好累」、「我想要休息」、「我需要大家的幫忙」,偶爾示弱,會讓其他家人更知道如何協助、支持您。不知道該怎麼辦時,可以找家人召開家庭會議一起投入與討論。

未來有可能接受人家照顧的人:提前做好每個人都會老病死,以及都可能接受照顧的心理準備,在身體漸漸退化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同時學著勇敢開口請求幫忙,試著看清病痛其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巨大,把握時間,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
不論年齡、健康與否,我們都得學著重視自己,
把關心自己、照顧自己、保養自己當成是日常的例行公事,
即使在漫漫的照顧長路上,天天都將是好生活。
閱讀完整內容
Life Plus熟年誌2020年02月號

本文摘錄自‎

照顧必修課:學會愛自己

Life Plus 熟年誌

2020/第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