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怎麼教?破解5個獨生子女的性格迷思
你對獨生子女有什麼樣的印象?會不會擔心家中的獨生寶貝被貼上「驕縱」、「自私」的標籤?少子化的社會,越來越多獨生子女,身為家裡唯一的小孩,容易被爸媽長輩寵上天,造成孩子任性又自我,是真的嗎?
諮詢/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 陳宜家
採訪撰文/許宜津
談到獨生子女,一般人不免有「任性」、「被寵壞」等既定印象,以下這5個常見的獨生子女性格迷思,如何理解、如何教養?讓心理師一一解答。
獨生子女大多任性且自私?
臺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陳宜家表示:「不應該為獨生子女貼上標籤,他們並不一定任性又自私,會有這些狀況,可能與先天氣質的行為模式、爸媽態度與環境相關。」陳宜家心理師表示認為孩子自私,應該換個角度思考,有可能是因為爸媽很累,但孩子卻有要求而認為孩子過於任性。但真的能要求兩三歲的孩子體諒自己嗎?其實孩子可以感受到成年人的情緒,但很難不去反應自己的需求。陳宜家心理師表示第一次當新手爸媽,容易會有壓力,其實教養孩子就是重新跟自己相處,把孩子當作老師,讓爸媽做生命的功課。
獨生子女容易被過度溺愛?
少子化的現代社會,加上物質資源豐富,可能容易不小心太過縱容孩子,造成溺愛,陳宜家心理師先釐清何謂溺愛:「溺愛是指沒有照顧到孩子的需求,而是用自己的需求去回應孩子。」不過如果是抱孩子這類心理層面的需求,建議可以滿足孩子,給他安全感,以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第一次當爸媽加上只有一個孩子,爸媽能給予孩子全部的心力、財力,不過陳宜家心理師提醒,在滿足孩子的過程要思考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爸媽自己,像是購買玩具、教具有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孩童時的夢想,而非真的是為了孩子。
如果孩子為了買玩具而耍脾氣,可以和孩子討論思考為何可以買?陳宜家心理師建議用每月有固定預算的方式和孩子討論,藉此能培養孩子物質觀念,若孩子看到新玩具就想買,可以和他討論「要買原本想買的?還是現在看到的?」或是做出具體換算,像是一個玩具可以買幾瓶養樂多,其實孩子四歲之後就能漸漸建立理財觀。
獨生子女會有「幻想朋友」?
「會有幻想朋友的情形不一定,因人而異,不過大概兩三歲語言剛發展時,這種狀況很正常。」陳宜家心理師表示,孩子有對話的需求,可能會和布偶複製爸爸媽媽的模式,練習自我對話,這對孩子來說也是在整理經驗,當爸媽遇到這樣的狀況,不用太緊張,也不要斥責孩子說不要騙人,爸媽可以自然地加入他,和孩子玩就好了。當孩子能跟爸媽玩就不會一直和幻想朋友互動,等孩子上了幼兒園,認識其他朋友,這種狀況就會改善。
獨生子女不容易與同儕相處?
「在家裡,大家都會把重心放在獨生子女身上,但在同儕的圈子,不會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孩子會發現想說話還需要等待其他人」陳宜家心理師表示,孩子不一定能瞭解如何和其他孩子互動,是因為他不習慣,沒有練習的機會,因此不要用自私的角度去評斷孩子。
與同儕相處與孩子兩種能力有關,一種是情緒辨識能力,一種是社交互動能力,如果零到三歲都在家,只有家人跟成人,人際互動頻率低,則會影響社交互動能力,因為孩子可能擅長和大人相處,卻缺乏與同齡孩子相處的經驗,所以只要增加孩子同儕社交機會,就有機會幫助孩子能力發展,像是帶孩子到親子館、親子圖書館、參加親子課程。
情緒辨識能力,是指能瞭解別人的情緒、觀點,陳宜家心理師建議,這部分爸媽可以透過繪本、影片帶領孩子,像是「如果你是他,你會如何做。」如果到新環境可以主動幫孩子向其他同齡孩子打招呼嗎?陳宜家心理師表示,重點是和孩子討論過,向孩子詢問「需要幫你跟小朋友打招呼嗎?」這時要考量孩子的氣質,若是內向的孩子,可以讓孩子自己看狀況,自然融入,增加人際互動機率,爸媽可以多給孩子時間,讓他多練習。陳宜家心理師提到爸媽身教很重要,雖是獨生子女,不過爸媽的生活型態若是常邀請朋友到家裡,讓孩子有機會接觸不同人,也會影響他的性格,因此無論是有手足或是獨生子女,重點是人和人的相處。
獨生子女的挫折忍受力較低?
在家中爸媽對於獨生子女的回應是快速的,但到了幼兒園,老師一次面對這麼多學生,不會速度這麼快回應,甚至沒有點孩子,他可能會覺得自己被老師討厭,因此要讓孩子學習情緒調節能力、覺察能力,以及情緒表達,其實兩三歲孩子就會有罪惡感、害羞、羞愧,「我是壞小孩」這樣的情緒出現,陳宜家心理師建議爸媽可以搭鷹架引導孩子,詢問「你現在是什麼樣的感受」,看孩子反應,讓表達,藉此瞭解孩子狀況,這時也能建立情緒感受規則,讓孩子不會因不舒服或不開心就用大叫的方式反應。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