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時鐘、睡眠、人體健康的三角習題

情緒低落與肥胖竟是熬夜惹的禍?


• 睡眠時間、長度、結構、入睡的難易程度等都受到生理時鐘調節,以廣泛且複雜的機制調節生理的晝夜節律。

• 睡眠不足時體內的食慾激素會隨之改變,加上在不當的晝夜節律時間消耗能量,即使攝食量未改變,體重仍會增加。

• 多數臨床數據顯示情緒障礙與晝夜節律紊亂有關,如憂鬱症、躁鬱症等。若重新調整晝夜節律,則可改善這類症狀。
你一定聽過「生理時鐘」(circadian clock)這個名詞,但是你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嗎? 又是怎麼產生的?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鐘到底有多重要?

晝夜節律與生理時鐘

由於地球自轉一周需要23.9345小時,因此地球上的生物大約每24 小時就會經歷一次晝與夜的交替。經過長時間的演化,生物體也形成約24 小時的作息週期。其實,在沒有外在光暗週期影響時,大部分日行性動物的週期比24小時稍長,而夜行性動物的週期則比24小時稍短。這種在沒有外界環境因子影響下保持接近24小時的生理週期現象,定義為自主生理時鐘(free running),而這樣的週期節律就被稱作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晝夜節律在同一個物種的個體間會有一些差異,平均而言,人類的晝夜節律大約是24.3 小時,因此在沒有明暗環境的影響下,我們每天會愈來愈晚起床。

晝夜節律會與外在環境同步化(entrainment),而日光便是能將生理時鐘同步化的最強環境因子。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生理時鐘也會對外在光線有不同反應。舉例來說,傍晚的陽光會讓我們的生理時鐘延後,而清晨的陽光則會使生理時鐘往前。結合這些光照產生的影響,生理時鐘才能由每天24.3小時,與地球自轉產生的24小時日夜週期同步化。
時鐘如何運轉?複雜的主時鐘與週邊時鐘

在我們體內,負責啟動生理時鐘的關鍵區就在下丘腦前端的視神經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位於SCN 的主時鐘(master or central clock)由約2萬個神經細胞組成,當環境中的光透過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pRGCs)傳遞到SCN 時會啟動谷胺酸(glutamate, Glu)、鈣、環磷酸腺苷(cyclic AMP, cAMP)的一連串訊息傳遞,啟動環磷腺苷效應元件結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調控生理時鐘核心基因的表達及晝夜節律。在人體的細胞內部,生理時鐘的核心基因主要包含BMAL、CLOCK、PER、CRY 四個基因,這些基因形成了一個相互制衡的系統,是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基礎。主時鐘會透過荷爾蒙及神經傳導物質,與其他器官中的週邊時鐘(peripheral clocks)協調並同步化,以維持生理功能的平衡。而這些週邊生理時鐘對它們所在的器官功能而言,也具有重要的調控能力。
「睡眠」背後的科學

人類是日行性動物,在24小時的晝夜節律中,「睡眠」是大多數人每天晚上都必須經歷的一件事。這個看似平常的「休息」,背後的科學卻不簡單。透過行為觀察,科學家發現「睡眠」是一段肌肉活動減少、對外部刺激反應降低的時間,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偵測睡眠時的腦電波活動顯示,雖然我們的身體在睡眠時呈現不活動的狀態,但大腦依然活躍。

美國睡眠醫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ASM)將睡眠主要分為四個階段:三個非快速動眼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及一個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每個週期的深度睡眠時間長短不同。NREM和REM在整個晚上以週期性方式交替,大概會有4~6個循環,科學家對於造成特定循環睡眠模式的原因尚不清楚。不過有學者推測,特定的NREM和REM睡眠序列可能有修復認知或恢復體力的功能。例如睡眠時的最大變化之一是生長激素增加釋放;有些與消化、細胞修復、生長相關的生理活動通常也在睡眠期間最為活躍,這些現象表明細胞修復和生長可能是睡眠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有人認為睡眠能讓大腦消化、處理白天吸收的資訊,對身心恢復及睡眠期間記憶鞏固有益,但這個理論尚未得到證實。

睡眠就像是食物一樣,屬於基本生理需求。大多數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7~ 8小時的優質睡眠,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良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睡眠時間愈短,人就愈容易思考遲緩、困惑、犯錯,也可能由於嗜睡或疲勞而產生危險,且睡眠不足的人並非都能夠意識到他們的表現下降。而睡眠不足所導致的行為表現,其實與酒精中毒時相似(圖一)。由此可知睡眠不足對人的影響極深,應該被予以重視。
睡眠、晝夜節律與生理時鐘的相互作用

儘管睡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主控制的影響,但睡眠的時間、長度、結構,以及入睡的難易程度,都受到SCN 主時鐘調節。研究發現,生理時鐘在白天提供促進覺醒的訊號,其中包括皮質醇(cortisol)濃度升高、核心體溫升高、褪黑激素(melatonin)濃度降低等(圖二)。
生理時鐘也會影響睡眠結構,在皮質醇濃度達到高峰之前、核心體溫達到最低後,我們的睡眠通常會傾向落在REM淺層睡眠的階段。生理時鐘還會調節清醒期間的警覺性、認知、大腦活動。一般認為,個體所需的清醒和睡眠時間長短受睡眠恆定(sleephomeostasis)影響⸺睡眠恆定是指「持續睡眠的時間」與「覺醒的時間」之間的平衡,而生理時鐘與睡眠恆定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因此,啟動和維持睡眠與覺醒的能力,會受到生理時鐘與恆定睡眠壓力的綜合影響。

晝夜節律紊亂引起的健康問題

隨著文明的發展,許多人的生活型態已不再規律。無論是旅行產生的時差,或是熬夜加班、寫報告、追劇等,人們在夜間暴露到人造光源的機率愈來愈高,而晝夜節律的紊亂與睡眠不足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無可避免的問題。科學家利用許多高通量的基因轉錄(transcription)和蛋白質體學分析方法發現,生理時鐘以十分廣泛且複雜的機制在調節生理上的晝夜節律。以一個生物體來看,約50%的基因有節律週期的表現,而這些有節律週期的基因掌管著許多影響身體健康的功能,例如荷爾蒙的釋放、體溫、細胞週期、代謝、免疫等。可想而知,一旦晝夜節律紊亂,身體健康也可能會跟著出狀況了。

目前研究發現,當生理時鐘調控的晝夜節律和外在明暗循環不同步時,會增加許多疾病發生或惡化風險。例如肥胖、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睡眠障礙、憂鬱症、躁鬱症等神經精神疾病,以及癌症、炎症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都與生理時鐘調控紊亂有牽扯不清的關係。這些議題自2017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三位研究生理時鐘的學者之後,有許多詳盡的文獻回顧,而本篇文章將對現代人常面對的文明病⸺肥胖與情緒障礙做較詳盡的探討。 閱讀完整內容
科學月刊2023/3月 第639期

本文摘錄自‎

生理時鐘、睡眠、人體健康的三角習題

科學月刊

2023/3月 第6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