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統計,腦血管疾病長年位居國人第三大死因,僅次於癌症與心臟病。腦血管動脈瘤雖非惡性腫瘤,但具致命性,一旦破裂造成出血性腦中風,死亡率達三成。
整理:楊雅馨
五十歲的陳小姐趕在二○一六年年底為自己安排全身健檢,這次增加了腦部核磁造影檢查,沒想到檢查後被告知有腦動脈瘤,建議她進行手術治療,對於到底該不該接受手術,她十分煩惱,決定徵詢第二意見。
大多數的腦血管動脈瘤除非破裂,一般而言很難察覺,門診裡,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與陳小姐一樣,往往是安排了高階健檢才發現。據統計,台灣每年至少有一千兩百到一千三百名腦動脈瘤新增案例,好發年齡集中在四十至六十歲。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主任魏國珍說,腦動脈瘤有別於一般腫瘤,而是由於動脈血管壁,在長年累積的血流不停地沖刷下,形成一個像吹氣球狀一樣的囊腫。
腦動脈瘤最典型的位置是長在血管交會處的前交通動脈和後交通動脈及中大腦動脈,「就像馬路的交叉路口,路衝就容易發生事故。」腦動脈瘤一旦破裂,三分之一的人到院前已經死亡;三分之一的人有嚴重後遺症;只有少部分的人可以全身而退,亞東紀念醫院影像醫學科主任賴彥君說。
腦動脈瘤多半是後天造成的,如頭部受到撞擊、三高(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停經後的女性等。也有極少數人有家族遺傳,另外若有多囊性腎臟病者,也可能好發腦動脈瘤。
病徵小 畏光、複視須留意
令人憂心的是動脈瘤破裂前症狀不明顯,很難及早發現。魏國珍說,體積較大的腦動脈瘤,常會壓迫到第三對腦神經(動眼神經),病人會出現眼瞼下垂、畏光、眼球活動不靈敏、複視,瞳孔稍微放大等症狀。
破裂後則會出現雷擊般的爆裂性頭痛,並有脖子僵硬、噁心、嘔吐等症狀,專家一致提醒,「如果出現從來沒有過的劇烈頭痛,就要小心了。」應立即送急診就醫。
健檢時發現未破裂的動脈瘤,究竟該不該處理?賴彥君表示所有的未破裂動脈瘤都得處置,即使不做外科手術或微創介入手術(栓塞),都得在體內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 降低動脈瘤破裂的風險,例如控制血壓與血糖、血脂、戒菸、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及生活作息,避免生氣和劇烈運動、頭部撞擊、泡溫泉最好十五分鐘內起身等等;並定期影像追蹤,一般而言,第一次發現腦動脈瘤應半年內追蹤,之後可間隔九個月至一年,若仍沒變化,可延長至每年甚至每兩年。
大於0.5公分 依外觀做手術
一般來說,大於○.五公分以上的腦動脈瘤,醫師會依位置、形狀及外觀規則與否等,給予不同的處理方式建議。魏國珍與賴彥君分別針對未破裂的腦動脈瘤外科手術(開顱手術)及介入性治療(栓塞手術、血流導流管)做進一步說明:
開顱手術:打開頭蓋骨,找到動脈瘤位置,用動脈瘤夾夾緊動脈瘤頸部,使正常血液與動脈瘤分離,讓血液無法再「滋養」它長大。一般來說,術後要在加護病房住一、兩晚觀察。
栓塞手術:從鼠蹊部放入導管,將導管置於血管中,然後將微細導管循著血管導引至動脈瘤中, 透過微細導管,將白金線圈(如GDC、Martix……)置放於動脈瘤內,經影像確認線圈填滿動脈瘤後,阻止血液再流入動脈瘤,它就不會繼續變大、破裂。有時需搭配支架置放,塞住動脈瘤並保持動脈暢通。手術完成後要在加護病房住一晚觀察。
血流導流管:方法與栓塞一樣,主要是針對寬頸型的腦血管動脈瘤,但不用置入線圈就可改變血流方向。輔助栓塞使用之支架,本身孔洞大, 無法完全阻擋血流,而導流管的設計,網孔比栓塞輔助用的支架小,幾乎看不到空隙。此方式目前健保不給付,約自付三十八萬元左右。手術完成後一樣要在加護病房住一晚觀察。
腦動脈瘤該不該處理,得看位置、形狀及大小,「但也不是位置、形狀及大小就可決定。」魏國珍和賴彥君說,得依據病人身心狀況、作息、家族史,以及動脈瘤是否位於易破裂部位等一併評估。一般而言,腦動脈瘤愈大愈不規則、病人年齡愈年輕,愈需要積極治療。
腦動脈瘤6大高危險群,你上榜了嗎?
• 40至60歲
• 女性主管
• 長期抽菸
• 高血壓
• 長期處在高壓力環境
• 家族史有兩位出現腦動脈瘤···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