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工作,你也是〈生存以上,生活以下〉嗎?
「上課鐘,變成打卡鐘,單行道般的人生流失在車陣中,進行曲,規律的平庸,活的像是一句標語押韻而服從⋯⋯」失去熱情也許並不如想像中可怕,因為它可能帶來契機、改變、以及另一個更靠近理想生活的機會。
撰文/郭玟秀 圖片/Freepik
「我常常覺得我過得不好,工作薪水很棒、生活沒什麼好挑剔的,但我就是不快樂⋯⋯。」
「對比我的朋友,我在工作上應該算混得不錯,大家也都這麼覺得,但我不覺得啊!我覺得自己在工作上很消極⋯⋯沒什麼成就感⋯⋯我是不是生病了?」
「我知道工作就是賺錢的管道,但我對現在的工作一點興趣也沒有,也找不到我真的想做什麼⋯⋯。」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心聲?千篇一律的日子裡面,當我們不再是為了「生存」而感到焦慮,不再擔心溫飽、擔心晚上沒地方睡覺、甚至有一份還不錯的工作,這本應該是令人鬆一口氣的,對吧?但事實上,卻有更大的恐懼與焦慮席捲而來,那讓人徬徨無助也混淆,如果物質、生理、外在條件上的種種狀態都已經讓人安心,那為何我還是感到不夠?
已不再為「生存」煩惱,但那並未使人解脫
我們發現「活著」已經不單單只是為了「生存」,「生活」也變得至關重要。在這個時代,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金字塔人們已經爬得越來越高,「生存」焦慮已不再是「生理」層次上的吃飽睡好、又或是「安全」層次上的時時刻刻擔心安危;而是轉移到「社會」層次上的重視關係、「尊重」層次上的感到自我被重視與肯定、甚至是更高的「自我實現」,是否能夠達到理想、發揮自己的能力甚至為此感到滿足。
聽長輩們說,過往的年代不需要「想那麼多」、「你們年輕人就是想得太多」;對比過去,或許我們確實是「想得太多」,但那也正是這個世代共通的經驗,當環境提供許多的選擇與可能,不再說一是一,而是更講求「你要的是什麼?」時,我們無法不想多。
「工作」正是其中一個最實際的例子,隨著許多新興職業崛起、工作模式、業務內容五花八門、賺錢方式百百種,但此刻經驗到的是更大的焦慮:「我該何去何從?我適合什麼?」當答案不再是肯定的,代表著每一步都是場實戰演練,不知道會往哪裡去、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後果,而這個「未知」,著實讓人恐懼。
工作究竟是為了生存,還是生活?
工作與勞動換取的是金錢,而金錢是活在這個社會的必需品,有錢能夠買到許多東西,甚至是部分的快樂;但同時,有錢似乎也買不了所有東西,例如:想要的生活、對自己的看法、感到滿足與舒適的感覺。
工作不僅僅只是生存的手段、又或是金錢的兌換,亦涵蓋著自我的意願、能力甚至是心之所向,「這是我要的嗎?」這樣的困惑越來越常出現;在職場上面對的也不僅只侷限於「工作」,而是由許多複雜的關係交織而成,與主管、同事之間的應對、合作、人際關係,而最重要地,是在工作的這些時日裡,與自己的關係。
如此龐大的焦慮與壓力下,有時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情緒與心理空間已耗盡,無法再奉獻自己;感覺靈魂被抽離般,好像必須要「像個空殼」,才能繼續做這份工作;又或者總感覺缺乏成就感,讓本來還願意努力的自己變得消極不已,卻也無能為力。上述都是「工作耗竭」的警訊,也代表著該停下來重新檢視,生活與工作出了什麼問題,我們到底是在「生活」還是「生存」?
我們以為自己在「生活」,其實只是「努力生存」
工作不僅僅只為生存,也是生活,諷刺的是我們卻總是本末倒置,將工作視為得到「更好的生活」又或是「自我實現」的手段之一,漸漸忘記該如何「好好生活」。
治療室中時不時聽見來談者這樣提問:「我該怎麼擺脫這種感覺?該如何重拾熱情?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其實我們正在面對的是「失去」,失去熱情、方向與人生意義,此時若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好好面對失去帶來的失落、痛苦、悲傷、憤怒、空虛,自然無法重新拾回熱情與方向。
那我們怎麼會走到這裡?也許在忙於工作、日復一日、吃飯睡覺的日常過程中,大腦已經疲憊到無法轉動,於是大腦用一個固定的規律方式來好過一點,例如:自動化思考、SOP 制式流程、找到一個固定的答案然後應用在所有情境,雖然確實能讓某些事情變得輕鬆,但也可能在感到壓力的第一時間認為自己大概「沒有選擇」,面對這個無法動彈的處境,只能別無他法地「繼續維持規律」,因為改變帶來變化,而變化是「未知」的,過於固定的規律讓我們忘記該如何面對未知的新鮮感,也忘了那也許是一件令人振奮、而非恐怖的事情,逐漸地,我們僅是「生存」,而不是「生活」。
沒有選擇讓人只能停留在「生存」,保有餘韻才能夠「生活」
生活應該包含更多新鮮感、刺激、彈性地接受與經驗,那正是「熱情」所在;當談到「我要的是什麼」時,談的其實是各種可能性,但這些可能性都需要不斷思考、嘗試、有容錯空間,甚至在失敗後出現的挫折感能夠被接住。
重新找回生活的餘韻與彈性、重新感覺自己是在「生活」,而不是為了工作、生存、汲汲營營與焦慮,並非容易之事,但那卻是這個世代中,每個人都需要練習的課題。
1. 感到壓力時,先重新呼吸
當大腦處在高壓的邊緣,我們自然沒有空間去思考和調整,身體甚至會出現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一種貌似「僵住」的感覺,伴隨著緊繃、焦慮、不知所措,此時請「有意識」地放下手邊的庶務,找個獨處的空間,讓自己「大口呼吸」,簡單地深呼吸、吐氣重複幾個循環,讓自己的身體先慢慢放鬆。
2. 創造並有意識地保留「思考空間」
也許工作很忙、行事曆的工作日程安排都是用「塞」的,那再多塞入一、兩個自己的行程也不為過吧?「有意識」地排入一、兩個空檔,初期先讓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也許約三五好友吃吃飯、追劇、躺著不動、運動、放空等等,只要是能夠先短暫得到喘息與愉悅的事,都好。
嘗試讓自己的身體與心靈得到一些「補償」,在療癒與充電後,再「恢復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包括:除了維持現狀我還有哪些選擇?我想要的是什麼?
閱讀完整內容
3. 好好生活不是終點,而是持續邁進的過程
思考那些從來沒有時間去想、但又認為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例如:這份工作的優缺點、我喜歡的是什麼、我想做的是什麼、理想的生活是什麼樣貌、我希望生活充滿或不要充滿著什麼。這些問題拓展了思考與選擇,沒有是非題或正確答案,但每一個問題都需要「回到自己」的內心。
心理治療是個管道,並非所有問題的答案。晤談室提供一個思考空間,得以和心理師一起討論那些平常想不出來、沒有方向的問題,沒有人能夠提出「正確」答案,只有屬於自己「適合」的方向,而那非常仰賴個人的投注與參與,甚至時常需要動態調整,也可能在感到自己正在好好生活的同時又突然失衡,但在這些調整的過程中,「我想要的生活」將會逐漸清晰鮮明。
生存與生活之間也許從來沒有一條穩固的界線,而我們總是在掉入「努力生存」之後才懂得「好好生活」。但那也無妨,失去熱情也許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可怕,因為它可能帶來契機、帶來改變、帶來另一個更靠近理想生活的機會,在生存之上、生活以下的世界裡來回,我們正等待一個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