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〇八課綱家長必知六件事

一〇八課綱除了帶來課程的改變,還有考招制度改變,對「聯考世代父母」是新的挑戰。掌握六個關鍵,就能夠陪伴孩子安渡震盪。

文/親子天下編輯部 攝影/黃建賓
一○八課綱改變了學生學習的內涵與方向,但是坊間的詮釋不一。有些仍停留在「讀書是唯一」、「分數至上」,有些認為學習歷程檔案就是在校成績,或是把素養考題當作是閱讀測驗等,這些都是令家長霧裡看花的流言。

面對一○八課綱的「資訊不對稱」,焦慮的爸爸媽媽在採取行動前,可以先對一○八課綱有完整且正確的認識,陪伴孩子在升學路上遇到困難時,做出最適合孩子與家庭的決定。面對新課綱,有六件事情特別重要,也是家長一定要關注的發展。

關鍵一:學的少,但要學的深

一○ 八課綱的第一個密碼是「少」,基本上是減法原則:減時數、減內容、降必修。少掉了教育部統一規定的課程知識。減少的課程時數,會歸給學校,讓每一所學校都可以發展自己的學校特色課程,針對學生的需求打造適性的學習環境。

一定要學的知識內容減少了,但是學習的層次則必須加深。因此,學習開始傾向跨領域的結合、專案導向的學習,學生學習必須很有毅力,且是自發性的,提升到認知和應用的能力。這樣的學習比起學知識更有深度。

跨領域和專案學習聽起來看似複雜、困難,其實是更生活化。舉例來說,台中一中的微課程請學生用三萬元規劃「小資旅行」,學生除了數學的旅費計算和地理人文的知識,也善用表格評比各地旅宿的優劣,在價格與品質間取得平衡。又或是許多課程結束後,會要求學生用簡報報告,便是考驗學生除了知識以外,消化與整理資料的能力,最後還要能上台發表。

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藍偉瑩解讀,減少「知識量」的學習,是要讓孩子盡情探索,多點時間和機會在多元的課程中自我探索,並藉這些不一樣的課程,培養終身受用的能力。

關鍵二:國小起培養閱讀的能力和方法

一○八課綱的考試,會從生活情境出題,描述性題目一定需要較長的文本;或是題目也可能從多角度的素材出發,評估學生是否有閱讀理解和批判分析的能力。這些,都免不了有較長的敘述、鋪陳。因此,小學階段的學生,要透過廣泛的閱讀,培養閱讀的興趣,才能累積閱讀長文的耐性和能力。

「閱讀也需要方法。」品學堂創辦人黃國珍在《閱讀素養》一書談到,閱讀不只是熟知文章的重點、知識,更要學習統整、歸納、推論的能力,才能達到「閱讀理解」。閱讀也不應局限在書籍,圖表、說明書都是重要的閱讀素材。他也提到,閱讀的重要不在於喜不喜歡閱讀,而是生存必備的能力和素養。
關鍵三:從小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

素養評量不只是檢視學習內容與學科知識,更希望看到學生從中延伸出來對知識概念的判斷、應用與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因此素養考題除了會有長文閱讀,也會有非選擇題,期待看到學生的思考脈絡和整理事件的邏輯,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在這樣的趨勢下,如何培養學生說出感覺、嘗試論述、換句話說的能力也就變得格外重要。而這也是未來工作與生活中重要的人際溝通能力。

面對這樣的改變,其實父母應該打破過去「囝仔人有耳無嘴」的傳統觀念,開始與孩子對話。藍偉瑩也對父母喊話,建議小學生父母可以多多引導孩子們觀察這個世界,在觀察中與孩子多對話,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任何一個答案都是珍貴的,即使是錯的答案,」她提醒父母不要用成人的想法去評論孩子的對錯,反倒要忍住,可以追問:「你為什麼這樣想?」引導孩子更深的思考。

關鍵四:選對適性的高中,有利升大學

以前,選高中按照分數填志願就好,但是在未來,考試的分數只會是決定升學的條件之一,反倒是學習歷程檔案,也就是高中三年在做什麼的過程,會是未來大學要看的內容。也因此,國中就要開始選一所適合自己的高中,才能在升學時替自己加分。

一○八課綱實施後,高中選修課的變動性大,從高中一入學就可以開始思考和探索大學的可能方向,以銜接未來的入學。舉例來說,如果是科學性向強的學生,正好進入的高中有提供科學類的校訂課程,這些修課紀錄便會有利於升學,獲得大學青睞;又或是學生想申請人文科系,剛好學校有在地文化與鄉土民情的相關課程,對學生的學習歷程也是加分。

與其高三升大學時再來煩惱如何選大學科系,不如鼓勵孩子從國中升高中就開始「選校」。目前多數縣市都有縣市級的高中課程博覽會,個別學校也會舉辦課程說明會,或是舉辦開放校園(open house)的活動,增進國中生對學校的認識、介紹校園與課程。

國中生活不該只埋首在準備會考,更建議透過各種機會認識高中,選擇一所在課程上有助「適性發展」的高中。

關鍵五:父母要協助孩子找出個人優勢

不只是台灣,大學選才的方式已經在改變,美國頂尖的大學也是。《翻轉過動人生》作者、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同時也是碩士班遴選委員陶德?羅斯(ToddRose)先前接受《親子天下》專訪時指出:「愈來愈多頂尖大學察覺,只看考試成績,太窄化孩子,我們看不見孩子真正的面貌和能力。哈佛一向自豪於不斷挑選、培養世界領袖,所以我們只想找出最棒的學生。只有好的考試成績不夠了,我們要看你的最強項,你要告訴我,你最厲害的地方在哪裡。那一定也是你真正熱愛、動機很強要做好的那件事。」

當各國高中開始發展學校的特色課程,孩子也可以從這些多元的課程裡更加認識自己。首先,家長要先打破「某學科成績好,就代表自己對該學科有興趣」的迷思,並且從旁協助孩子,陪著孩子看見在學習中展現的各種能力。譬如有的孩子擅長圖文整合、有的孩子擅長領導或是統整同學們的意見等。這些學科以外的能力也會是學習歷程裡吸引人的故事。

此外,家長和老師可以多問:「為什麼?」幫助孩子找出哪些事引起他的學習動機;然後要問他們:「為什麼喜歡?」父母學著一直問:「為什麼?」就會發現孩子有千萬個動機和可能。
關鍵六:用學習歷程認識自我、自我省思

學習歷程檔案是一○八課綱實施後,升學的重要工具。然而學生在面臨上傳資料時,難免感到恐慌,不知道該上傳什麼資料。其實,學習歷程的重點是反思,而非結果,也就是學生可以闡述自己是「如何學到」,說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婉琪表示,無論學生的資料多麼豐富,參與多少課外活動,或收錄多少活動證明和獎狀,都不是重點:「有沒有表現出對特定領域的了解與熱情,才是重點。」幹部證明及志工服務也一樣,堆疊出來的項目並沒有意義。她強調,除非這些經驗可以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且學生能夠清楚、誠摯的表達自己,否則這些都只是媒介:「一旦想要跟風,就失去了獨特的自己。」

舉例來說,一○八課綱後,高中端開出不同的多元選修和加深加廣課程,提供不同興趣、性向的學生探索、嘗試。藍偉瑩認為,學生就可以善用高中的多樣化課程,好好在這些課程中探索。學生也可以思考:自己如何學會學科概念和知識?在活動中學到了什麼能力?活動前後的自己有什麼差異?

中央大學招生組組長周弘偉舉例,中央大學數學系可能會希望學生回答:「最喜歡哪個數學定理、公式或理論?為什麼?」「你如何學習數學?請分享其樂趣。」甚至在多元表現項目可以上傳自己的數學筆記!

一○八課綱要幫助孩子在最珍貴的十二年成長過程中,有機會去探索、發現自己,透過學習歷程檔案,不但讓大學看到自己的進步,也能更加認識自己。(文章整理自《親子天下》第一〇五期、一〇七期、一〇八期、一〇九期)♥

閱讀完整內容
親子天下特刊108課綱

本文摘錄自‎

面對一〇八課綱家長必知六件事

親子天下

2020/特刊108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