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移民潮 【封面故事-看雜誌】

增添遺世獨立之美


民國六、七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位於台灣邊陲角落的台東人口開始大量外移,時至今日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流失。但這卻意外地為台東積累「後發優勢」,美麗的好山好水、優良的空氣品質,吸引了各式各樣的人,開始移居台東,創造不同可能⋯⋯

美麗的錯誤 造就台東獨特的存在
後山的香格里拉

民國六、七十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所謂「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製造加工業的盛況,不僅為西部民眾帶來許多就業機會,也嘉惠後山東部。

現任台東縣政府文化處處長鍾青柏,當時只是個國中生,但他的印象非常深刻:「民國65年,我國中都還沒有畢業,就有許多西部大企業、工廠到我們國中辦說明會招工,還會拿很多照片說明他們福利有多好:『你看這是我們宿舍、餐廳,很棒吧!』等到畢業典禮結束,一拿到畢業證書,我們班大概有三分之一就不見了,為甚麼?都被整台遊覽車載走,他們派到各學校門口接人,這是我的親身經歷。」

如此景況,造成台東縣人口數在民國64年達到最高峰的29萬1,110人之後,就不敵城鄉差距與地域之別,人口數自此一路下滑,鍾青柏說:「很多青年到西部安居樂業後,又把父母接過去,很多這種情況。晚上8點到許多村子就可以數得出來哪些是空屋。」到2017年10月底為止,僅剩21萬9,686人設籍台東,流失近三分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5人也持續敬陪全國末座。

然而,沉寂了二、三十年後的台東,現在卻漸漸地轉為一種獨特的優勢。鍾青柏表示,西部的擁擠、噪音、汙染、PM2.5等等,在台東都非常少見,加上氣候舒適宜人,逐漸為追求慢活、簡單生活的人們所嚮往。

有的人退休後買塊地、蓋間房,在此享受快活的人生下半場;有的人在西部還有事業,但閒暇之餘來此渡假;有的人則在這邊設立工作室,在寬闊的太平洋前、雄偉的中央山脈下樂當藝術家揮灑創意;也有的人還值年輕,移居台東後,在此開創新事業,養活自己,也為台東創造商機⋯⋯

鍾青柏指出,形形色色的人來到台東,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比如外地畫家帶來新的風格、技巧,為本地藝術環境帶來

新的突破;又比如補教名師陳立接手台東縣育仁中學,成立「台東K12未來學校」,突破現有課綱限制,從幼兒園到高中全部自編教材,使學生人數倍增十幾倍。

當然,精彩的故事不勝枚舉。本期封面故事,將為您介紹三對移居台東的夫妻:來自台北的廖和鵬與羅素萍、日人清水淳和布農族妻子衣布、義大利裔美國人David Marino和妻子Rolly,他們都開創出嶄新的生活樣貌與價值,為台東增添幾抹更美麗的色彩。

▲台東縣政府文化處處長鍾青柏。

晃晃二手書店 讓書店開創出不同可能性


不只是移居台東、享受生活
婚後,羅素萍與夫婿廖和鵬從台北移居台東,一開始,兩人享受著山海美景、純淨環境,確定長住之後,開始思索自己該做甚麼。結果,這兒缺書店,他們就開一間;這兒缺乏醫療長照,他們找醫師藥師照服員來探討;這兒缺冷門電影看,他們自己辦⋯⋯

▲從台北移居台東的羅素萍,在缺乏資源的台東開創不同可能性。她手中拿的是《台東文化散步地圖》。葉俊宏攝影

在後山台東,有一間小小的在地書店,不時聚集了醫師、藥師、照顧服務員,以及一般普羅大眾,在這兒探討各式各樣的醫療照護問題。

有時有演講者,有時沒有演講者,大家圍成圓圈互動討論,甚至提出彼此的需求尋求協助,「我的媽媽長期臥床,一個人照顧好累,有沒有甚麼資源可以申請?」或「我家在偏遠山區,重病的爸爸很難行動,就算有醫師願意來看診,但刷健保卡卻要到醫院才行,怎麼辦?」等等。

當然,這裡的活動也不必然那麼嚴肅,常見的還有新書分享會、CD專輯講唱、紀錄片放映、小型表演、示範講座或親子講座,大家還曾帶來「一家一道菜」,跟作者、讀者吃飯聊天。

偶爾來自台灣各地的旅客穿梭而過,甚至還有來自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或韓國的旅客,在書店裡找個角落給自己一片寧靜,或是前往樓上的背包客棧,放鬆在旅程中疲憊了一天的身心。

這兒是台東市獨樹一幟的「晃晃二手書店」,既在地又國際,而創辦人羅素萍與她的先生廖和鵬則來自台北。

新婚探索》從享受生活到開創價值

晃晃,2011年在台東成立的時候,台東幾乎沒有書店,多數書店賣的文具都比書籍還多。而晃晃則從背包客棧、二手書店起步,現在儼然成為台東藝文、旅遊、電影、環保,甚至醫療等社會改革議題的平台,在台東著實掀起了一波波不小的漣漪。

從小在台北長大的羅素萍與廖和鵬,2003年結婚,2004年兩人就跑到台東租個房子,打算在這兒體驗一年。「我先生在台東當過兵,交往時就曾提到不一定要一直留在台北,所以就把結婚當一個機緣,轉換到台東生活一陣子也不錯。所以一結婚,我們就任性地決定到台東生活一年。」

那一年,夫妻倆開著車在台東到處晃,享受著這裡的山海美景、純淨環境,「探索著在台北媽媽桌上煮好的菜,原本應該長甚麼樣子。」不過,他們給了自己一年的期限,「一年後,我才開始思考,要留下,還是要回去。」羅素萍回想著當年:「那時才真正去思考,我們要做甚麼、我的興趣是甚麼,慢慢地探索。」

原本專長是工業工程、網頁設計的羅素萍,在台北時曾任職出版社,喜歡閱讀、藝文,愛逛書店、看展覽,也曾在親子共讀協會工作,練就挑選書籍、說故事的本事。來到台東落腳後,也參與故事協會,到偏鄉、到綠島、到蘭嶼說故事。

搬到台東租屋後,羅素萍經常招待各地來找她玩的親朋好友,漸漸地也運用自家空間經營起背包客民宿。幾年下來,空間不敷使用,2010年買下一棟三層舊式公寓,樓上當背包客棧。「而樓下要怎麼運用呢?這也剛好是一個契機,讓我思考『開書店』這件事。」

羅素萍輕鬆說著:「我喜歡逛書店,既然台東沒有書店,那我就自己開一間吧!純粹是喜歡這件事情,或者覺得說應該要做這件事情。」就這樣,在2011年的夏天,晃晃二手書店於焉成立。

▲一家一菜,和《徒步中國》、《跟著陸客遊歐洲》的作者老雷(右)一起在晃晃二手書店吃飯聊天。羅素萍提供

▲晃晃二手書店手製的空間標示圖。葉俊宏攝影

▲一棟三層舊式公寓,成為知名的獨立書店與背包客棧。葉俊宏攝影

▲晃晃從背包客棧、二手書店起步,現在儼然成為台東藝文、旅遊、電影、環保,甚至醫療等社會改革議題的平台。葉俊宏攝影

▲從小在台北長大的廖和鵬與羅素萍,2004年起移居台東。羅素萍提供

▲晃晃的二手書書源,大多數都是透過交換方式取得,獨具一格。葉俊宏攝影

▲晃晃二手書店裡總共有8隻貓,隨時在店裡晃晃,愛貓的人士可別錯過。葉俊宏攝影

以書換宿》用「交換」創造資源分享
然而,在鮮少書店的台東開一家全新的書店,不僅要面對「客源」問題,還得面對「書源」的問題,「進書困難、找書也困難,所以要透過其他方式。」羅素萍想到了整合自己擁有的資源,「我有背包客棧、有床位,可以用這個方式結合書店,把床位拿來換書!」

於是,羅素萍這個獨創「以二手書交換住宿」的有趣模式,吸引了許多背包客帶著書籍前來。為了避免來一堆自己不想要的書,她採用的是預先審核制,「我有選書能力,所以你要先列書單並拍照給我,我認為OK的,才可以交換。就算賣不掉,也要是我自己想看的書。」

這樣的模式,還吸引了一些亞洲各國自由行的旅客前來,「甚至有個韓國人,拿了一本書給我,說那是他寫的,韓文的耶!他們知道有這樣的店存在,也是蠻有趣的。」羅素萍笑著說。

後來,這種「交換」模式,衍生出更多有趣的可能性。羅素萍在與背包客的互動中,發現許多素人也有精采的故事值得分享,就變成了「以講座換宿」,甚至「以工換宿」的模式。而她也主動寫信給欣賞的作者、出版社,請他們如果有新書發布的巡迴,能考慮到台東晃晃。

▲晃晃二手書店,是台東「在宅醫療」的討論平台,常舉辦相關討論會。羅素萍提供

▲羅素萍認為書店「不止是書店」,它可以是一個平台。店裡也掛著「用書店進行一場文化革命」的標語。葉俊宏攝影

 


不止是書店》成為擴散、串連、凝聚的中心

更進一步, 其實書店「不止是書店」,羅素萍認為它可以是一個平台,就像店裡掛著「用書店進行一場文化革命」的標語一般。羅素萍回想過去在台北,逛書店、聽講座、看戲劇,資源豐富。移居台東後,資源稀缺,「就算有些藝文資訊、活動,參加後我心裡也覺得怪怪的,覺得有時那些活動都是為了辦而辦,或許是為了核銷經費,不知道客群在哪邊,也無法起到擴散、串連、凝聚的作用。」

「像我自己喜歡看紀錄片,但台東唯一的電影院只播商業片,這裡冷門電影根本進不來,甚至在台東拍的部落原住民的故事,竟然也無法在台東上映。」於是,形容自己「牙給」(台語「雞婆」或「自找麻煩」)的羅素萍,主動跳出來找片商談播映版權,然後再跟電影院租場地。這樣均攤下來,每人費用三百多元,比去台北看划算不少。

「而且更重要的是,原本大家以為台東沒有這樣的客群,但我們卻讓他們浮現出來了。有一次我們居然包到電影院的最大廳,而且還不夠坐。」羅素萍開心地說道。

搬到台東時就到處晃、常往偏鄉跑的羅素萍,不僅到處說故事,了解台東各地的人文風情、環境資源,更深入了解到在地的特別需求,因此把晃晃打造成擴散、串連、凝聚人事物的平台。譬如與在宅醫療學會合作,探討台東偏鄉部落獨居老人生病的解決方式、討論少子化後的高齡社會的長照問題;跟鯨豚協會合作,探討海洋生態面對的困境。晃晃成為一個沙龍、一個匯聚供需並解決問題的平台,在這裡可以探討任何問題、分享各種資源。

剛移居台東時,根本也沒想這麼多的羅素萍說:「其實,這樣的空間會產生,也都是我的需求。比方說我以後也會老,在台東生病怎麼辦?我就看到許多移居台東的有錢人,五、六十歲又移回西部去了。」

於是,缺書店,自己開一間;缺醫療,自己創造可能性;缺電影,自己找資源⋯⋯

從探索自己與在地的需求出發,「晃晃二手書店」有意無意間,為台東這塊土地,創造了嶄新的價值與希望。

衝浪民宿「熱帶低氣壓」讓世界看見台東

最美的浪就在東河


因為熱愛衝浪,日人清水淳和妻子衣布搬到東河鄉都蘭海邊,開了台東第一家衝浪民宿「熱帶低氣壓」,吸引了許多日本和歐美客人。夫妻倆用心維護台東的衝浪環境,2009年首次舉辦國際衝浪賽事,把台東海岸推向世界舞台,成為衝浪客口中的天堂。

▲來自日本的清水淳和布農族妻子衣布。葉俊宏攝影

▲熱帶低氣壓民宿,每到秋冬一房難求。葉俊宏攝影

▲清水淳還有一個身分,那就是雷鬼樂團樂手。葉俊宏攝影

▲清水淳時不時望向熱愛的海洋。葉俊宏攝影

▲「熱帶低氣壓」民宿內部雅致的空間。葉俊宏攝影

花東台11線長達1,500公里的綿延海岸線,是台灣最美的公路。從長濱到都蘭,台東的沿海地段也是國際知名的衝浪勝境,來自世界各地的衝浪高手總要逐浪台東,因為「東河」開始認識「台灣」。

日本人清水淳(Shimizu Jun)和台灣太太、布農族的衣布(Ibu)在台東縣東河鄉開的民宿「熱帶低氣壓」,在綿長的海岸線上佇立,聚集了遠近而來的朋友,成為台東有趣的風景。

日本浪子來台》東北季風吹起衝浪的季節

高三那年夏天,清水淳第一次接觸衝浪。聊起二十多年不變的興趣,眼睛一亮,話也變得多了。與他碰面的當天早上六點半,他剛從都蘭海邊回來。每年10月到隔年4月,因為東北季風的吹襲,衝浪者對海浪趨之若鶩,「我已經玩衝浪25年,每次都有新鮮事,我沒辦法不喜歡!」清水淳熱切地說,彷彿可以看到他靈魂深處的愛好自由、享受生活。

來自日本千葉縣的清水淳,同時是雷鬼樂團的樂手,2006年來到台東紅葉溫泉參與音樂祭,結識了布農族的衣布,婚後就在台東定居。當時「東河」是個沒甚麼人知道的衝浪據點,「就幾個老外知道而已,很少遇到其他人。」

冬天為了衝浪,清水淳天還沒亮就從山上騎兩、三小時的機車到海邊,日復一日。當時台灣北部只有一間衝浪店,墾丁也只有少數人在逐浪,對世界衝浪者而言,台東仍然默默無聞。但是清水淳卻發現,台東縣的東河鄉到長濱鄉一帶的海岸線,大陸棚延伸造就平穩的海浪,根本是衝浪客的天堂!

2007年夫妻倆決定從布農部落深山裡,搬到都蘭海邊的阿美族部落,開了台東第一家衝浪民宿「熱帶低氣壓」。因為低氣壓才會起浪,清水淳因此取了這個名字。民宿風格由衣布主導設計,用石板作圍牆,有濃厚的原住民風情,結合熱帶衝浪的海洋元素,特色鮮明。

成立民宿》聚集世界衝浪好手

剛開始經營生意很差,性格直率的衣布有時將情緒寫在臉上,老公會拉著她到海邊看海。衣布笑著回憶:「他說你現在心情不好,開店有甚麼意義,我們就去海邊。回來一樣沒客人,但沒甚麼大不了,至少心情變好了,只是看你執著在哪。問題一樣在,心境不一樣,這是我老公很特別的地方,他超樂觀。」

有次兩人沒錢要向銀行貸款,衣布描述道:「我很緊張,他就問我:『你的上帝呢?』果然,每次都能安然度過。」還有次沒有錢,兩人把單車賣一賣,花錢改裝大貨車去機場接送客人到知本老爺酒店。「當時沒有錢了,我們卻把賺到的錢拿去知本老爺酒店,點了咖啡和果汁,在那種放鬆的氣氛下,聊了很多。」

之後夫妻兩人努力經營網站、改善住宿環境,也持續研發菜單,加入清水淳自己每次衝浪完最想吃的料理,還舉辦衝浪比賽、教小朋友水上救生技術。在種種努力下,到了第二年生意才慢慢穩定。

如今不只在台灣有知名度,店裡最多的是日本和歐美客人。「台灣客人說在這裡很像在日本,隨時都聽得到日語交談。」尤其秋天的浪比較大,台灣人覺得海水太冷,但日本人卻感覺涼爽,有很多日本人會在秋天特地來台東衝浪。

現在,「熱帶低氣壓」民宿已擴展至第三棟,有一般套房和背包客民宿提供選擇。兩人買下了隔壁店面做餐廳,不住宿也可以來吃美食。不打價格戰,卻在台東供不應求,大受好評。「我們的廣告就是這些人的嘴。」苦盡甘來的衣布笑著說。

舉辦國際賽事》東河一舉成為世界級衝浪勝地

想要用心維護台東的衝浪環境,2009年清水淳和衣布成立「台東縣衝浪運動協會」。身為理事長的衣布說:「我們對台東是有夢的。希望能推動游泳和衝浪,改變台灣人過去怕水的心態。」

不僅如此,2009年「熱帶低氣壓」首次在台東舉辦國際衝浪賽事,把台東海岸推向世界舞台,一舉成為衝浪客口中的天堂。當時吸引來自南非、以色列、澳洲、加拿大等國約50位衝浪好手參加,大部分人都是先知道「東河」,才知道「台灣」在哪裡。在衝浪領域中,清水淳和衣布是「台灣最佳代言人」。


東河鄉此後越來越知名,2010年台東縣政府接手舉辦衝浪比賽,爭取列入國際衝浪巡迴賽,在東河鄉金樽漁港舉辦「台灣國際衝浪公開賽」(Taiwan Open of Surfing),2017年已經邁入第七屆,每年都吸引上百名衝浪客參加,更有上萬名旅客在冬季時節湧入台東。

▲不斷改善餐點,是熱帶低氣壓開始被注意的原因之一。葉俊宏攝影

▲台灣的秋冬是衝浪的好季節。Fotolia

▲餐廳內部環境舒適,採光自然。葉俊宏攝影

▲熱帶低氣壓」民宿餐廳,沒有住宿也能來吃美食。葉俊宏攝影

▲清水淳抓起吉他就彈,唱的是布農族的曲調,對他而言衝浪不只是運動,也是音樂、作息和態度。葉俊宏攝影

珍愛海洋》培育地方孩童回到原點

來到台灣之後,清水淳發現在海邊玩的小孩很少,「我覺得奇怪,因為部落長輩說到海邊會危險,但這不對。我小時候很會游泳,是游泳選手,我想教小朋友游泳和衝浪。」

他表示日本衝浪歷史比較久,台灣沒有那麼興盛,「但是台東跟日本比,這邊舒服一萬倍。日本冬天不能在外面吃飯、唱歌啊,這裡可以。」熱帶低氣壓民宿旁的餐廳就有戶外的位置,可以聽濤看海,是最熱門的位置。

2015年清水淳和衣布開始執行「回到原點──海洋文化12年計畫」,培育台東的小朋友熟悉海洋,進一步發展衝浪運動,也帶孩子到處去比賽衝浪。衣布感性地說:「我們布農部落最熟悉的模式,就是和小孩快樂相處,也想要訓練小孩衝浪,所以過程中很快樂。」參與的小朋友從2、3歲到12歲都有,撒下希望的種子。

衣布曾參與由嚴長壽擔任董事長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所舉辦的民宿研習營,高雄餐旅大學蘇國垚、賴顧賢等老師給她很多啟發,重新思考民宿的定位。「嚴總裁在做政府做不到的事情。每月會挑幾間東海岸民宿,不只出錢、出力,還出時間,陪我們走到一個階段才離開。如果沒有接觸公益平台,我這店不會買下來。」衣布指著餐廳說道。

她知道,「熱帶低氣壓」現在已經是台東觀光勝地,也是衝浪教育基地,只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穩穩扎根地方,哪怕世界會看不到?

談天之間,清水淳抓起吉他就彈,唱的是布農族的曲調,大概是妻子衣布和部落友人們的歌。那就是一種life style,對他而言衝浪不只是運動,也是音樂、作息和態度。

清水淳和衣布,用啤酒、吉他和衝浪板,擁抱台東。

▲清水淳如今是知名衝浪教練。圖為民宿外的衝浪板。葉俊宏攝影

馬利諾廚房 用愛烘烤手工麵包
在台東遇見義大利美食

▲馬利諾廚房的主人David和Rolly開朗熱情。葉俊宏攝影

▲手工麵包香味四溢,通常一出爐就被搶購一空。葉俊宏攝影

水塘裡有魚,庭院有雞鴨鵝,果樹二十多種,David Marino和Rolly夫妻在台東找到了心中的夢土。從開義大利餐館到做自己喜歡的麵包,Rolly說David每做一件事都要做到最好。David的幽默笑語讓馬利諾廚房充滿歡樂,感染了每一個到來的人。

▲都蘭自然的環境讓Rolly非常嚮往。Rolly提供

▲Rolly(左)和小兒子Jeffrey(中)、二女兒Sarah(右)合照。Rolly提供

位於台東縣東河鄉的「都蘭」部落,是東部海岸南段最大的阿美族部落。被觀光客戲稱「都蘭三包」的東河包子、都蘭國小書包和馬利諾廚房手工麵包,來都蘭非買不可。

馬利諾廚房的主人是一對外國夫妻,先生David Marino是義大利裔美國人,妻子Rolly是台美混血兒。一見面兩人就熱情寒暄、親切招待,Rolly知無不言、一見如故,如同店裡的麵包香氣,熱騰騰的溫暖,撲鼻而來。

遠離都市》外國夫妻尋找心目中的夢土

面對太平洋, 後倚都蘭山, 開門出去就能見到的那一片海洋,讓DavidMarino夫妻倆放慢了腳步。

David原本任職ICRT電台,在台北住了25年。雖然喜歡自己的工作,但台北的生活環境,讓小兒子Jeffrey的病總是沒能痊癒。就像山海另一端的許多人,曾經在都市中感到迷惘,想要在晚上可以看星星的地方生活,於是在台東找到漂浪的終點。

2002年,兩人和小兒子帶著地圖,跳上火車,從台北先到高雄、屏東,再轉往台東,尋找心中的夢土。剛踏上台東的那一秒,David驚訝不已,想著台東是台灣最後一片淨土;Rolly眼睛一亮、手舞足蹈地說:「就是這裡,This is THE PLACE!」那個瞬間就是命定。

接下來兩人開始台北、台東兩地跑,尋找未來的棲身之地。然而台東的房子不好找,尤其在十餘年前,資訊不甚透明,外來移居者總需要花些心思。「雖然不管在地人或外地移民都很友善,知道我們在找房子,提供很多消息,但山邊、海邊到處都走遍了⋯⋯」

一心想住在都蘭,但四個月過去了,就在Rolly打算放棄都蘭住到台東市區之際,Rolly決定在小巷裡問最後一間住戶。她和屋主解釋搬來的原因後,他沒有立刻拒絕,Rolly開心得不得了。原來那房子是屋主自己蓋來養老用的,水塘裡有魚,庭院有雞鴨鵝,果樹二十多種,竟然就成了他們的安身之處。「我們每天躺下來睡覺,都覺得像在做夢,不相信自己真的在都蘭住下來了,好感恩!」Rolly興奮地說。

▲Rolly聊著自己的經歷,樂觀而堅強。葉俊宏攝影

義大利男人愛做菜》好手藝聲名遠播 無心插柳開餐廳

移居台東初兩年,小兒子健康的確好轉,可是命運捉弄人,竟突然急性腎衰竭,從此必須洗腎,最後仍因病離世。Rolly說起深埋心中的沉痛記憶,卻始終沒有收起臉上溫暖的笑靨,因為她想著的是小兒子的善良,和生前兩人共有的快樂回憶。

Rolly直說,他的愛無所不在,自己會更認真活下去。她的樂觀讓人動容。David安坐在旁聽著,也給了她最堅強的力量。

搬到都蘭之後,David常自己煮東西吃,他笑著說義大利男人都很喜歡做菜,聊起美食更認為是人生美好、愉快的來源之一,可以感染身邊的人。

「原本我從沒想要創業,麵包是我們自己想吃,在台東吃不到,只好自己做。」Rolly笑著說:「David每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到最好。他是電腦工程師,也是無師自通。後來學印度菜,也讓人吃了還想再吃。」

2007年開始,David因為喜歡做菜,每週六會做義大利菜,拿到台東糖廠讓大家付錢來吃,名聲開始遠播。2007、2008連續兩年,David受邀在台東海岸音樂祭美食區擺攤,嘗過David手藝的朋友都讚不絕口。因為身邊太多人鼓勵,兩人於是開始賣麵包醬,如奶油鮪魚白醬、冷壓黑橄欖醬、松子羅勒青醬等,宅配給朋友的朋友。

直到2008年,出現創業開店的契機。房東太太主動問David要不要租下店面賣餐飲,沒想到David一口回絕。那根本不是他的人生規劃,「我小時候就在爺爺的餐館裡幫忙,後來又在爸媽的義式餐館工作,非常累人,我絕對不要開餐館。」David一面說一面搖著手,卻也可以知道,他對義大利料理和文化十分熟稔。

反而是持續當美語老師的Rolly心動了,她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說服David,享受做菜給朋友吃的快樂。

2008年,兩人開了「馬利諾廚房」供應義大利菜。店面裝修冷氣,加上玻璃門,把廚房擴大。只是開餐館的疲累,讓人難以負荷。因為堅持手工製作,用心做出自己愛吃的餐點,每一分都不能馬虎,費盡了David的心力。

由於餐點由David一應包辦,每日早上5點就要上工備料,進出醫院的時間變得更加頻繁,「他心裡也怨我讓他很辛苦。」溫柔拍著David的背,Rolly心疼地說:「但是只要朋友說喜歡,他又會非常開心。」

只是Rolly不久後也出狀況了,雖然減少上英文課的時間,但店裡的雜務仍讓她撐不下來,「就這樣操了兩年半,我們決定停止供應義大利菜,好好做麵包。」


融入美麗風光》用愛做出自己喜歡的麵包

David將松子羅勒青醬,抹在青醬黑橄欖麵包上,吃得津津有味,眼裡都有笑意。Rolly說:「每一口一定要有滿滿的餡料、滿滿的口感才行,因為這是做給自己吃的。」

店裡現在有全麥雜糧麵包、肉桂核桃葡萄麵包、香蕉巧克力核桃蛋糕等六種產品,都是精選食材,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用最新鮮的麵粉製作,常常一出爐就被搶購一空。

Rolly和店裡的阿美族妹妹談天,笑說自己多麼喜歡都蘭的人情味和美麗風光。「走進便利商店除了『歡迎光臨』,都是聽不懂的語言,這邊講阿美族語、那邊講卑南話,我喜歡這種感覺,很平和。」

和鄰居相處愉快,兩人時刻都要到朋友家吃飯聊天。日日看海,心情總是開闊,當地人幽默樂天的天性,也影響了許多外來移居者,「我也更學會要辛苦工作,也要努力快樂。」Rolly滿心歡喜。

店員忙著擀麵團、送烤箱、灑芝麻,白麵團即刻成為結實飽滿的黃金麵包,香氣四溢。兩人忙進忙出,工作就是生活,早就分不開了。現在的日子,平凡而充實。Rolly和David互相對望的神情,溫暖而真切。

Rolly熱情招呼上門的客人,David的幽默笑語,讓店裡充滿歡樂笑聲。Rolly總是說:「謝謝,平安!」大概是她心裡最真實的祈願。這樣的愛,在馬利諾廚房裡,感染了每一個到來的人。

▲David幽默開朗。葉俊宏攝影

▲David和Rolly在廚房分工合作。葉俊宏攝影

▲David非常喜歡做料理,愛吃麵包就動手做。葉俊宏攝影

▲麵包醬口味獨特,持續熱賣。葉俊宏攝影

▲堅持手工製作,每個麵包都要有滿滿的餡料。葉俊宏攝影

▲David(左)和Rolly(左二前)的溫暖,感染來店裡的每個人。右二為大女兒Vivian,前中為二女兒Sarah。Rolly提供


閱讀完整內容

看雜誌第185期

本文摘錄自‎

台東移民潮增添遺世獨立之美

看雜誌

2017/12月 第1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