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原住民野菜 吳雪月建野菜學校

「蘆葦心可以食用,開花後可以做成掃把;以前的箭筍被當作建材,捨不得吃,長成箭竹可以拿來蓋房子;纖維化的黃藤曬乾,切成片狀或條狀,當作繩子綁;月桃的莖曬乾可以編織成蓆子或包包。 」吳雪月不假思索說出記憶中每種植物的生活用途,這些長輩傳承下來的生活智慧,在吳雪月的心中建構出一幅取之於自然的地景。

文/游家榕•圖/林靜怡攝影、吳雪月提供
吳雪月是居住在花蓮壽豐光榮部落的阿美族,從小對部落裡的阿姨印象深刻,她們習慣沿路摘採,回家就是滿滿一把野菜,「家裡附近也會種植麵包果、毛柿子、黃藤、檳榔、生薑和原生龍眼等,不只是食材,更是阿美族的民族植物」,她補充,民族植物包含食材、建材與祭典等,涵蓋生活各個面向。

這樣的地景記憶,吳雪月亦將其刻畫在一手創辦的花蓮原住民族野菜學校。野菜學校設立於花蓮市的美崙山公園上,於2020年底成立,作為野菜種子的復育與推廣基地。學校為兩層的木造房屋,一樓作為各式種子的展示空間,二樓則為教室,可以開設課程、舉辦交流活動及DIY等等。

木屋外,幾階石階延伸至美崙山,薏苡、玉米、高粱、小米、龍葵、莧菜、刺蔥、紅藜、艾草、紫背草、巴篸菜、檸檬香茅、黃藤、樹豆、米豆與豇豆等二十多種植物種植在基地園區內。吳雪月穿梭其中,一一介紹它們的生長季節與習性,「我們想把這裡當作阿美族的房子,居家附近就會有這些植物」。
從野菜採集到種子復育

早在二十多年前,吳雪月便開始蒐集野菜資訊,拍照紀錄,並於2000年出版《台灣新野菜主義》一書。書中收錄63種常見野菜,但吳雪月目前已蒐集超過150種野菜相關資料,她深知遠遠不夠,「還有其他縣市的阿美族部落或不同族群,也會有我沒看過的野菜,因為每種野菜都有適合種植的區域。」

雖然有多年蒐集、整理野菜資料的習慣,但直到2015年10月參加在巴黎舉辦的中華飲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接著前往米蘭參加世界博覽會活動後,才開始了保種的實際行動。當年世界博覽會的主題恰好是「食物」,吳雪月看見展場牆壁存放一罐又一罐的種子,或是一拿起蘋果,展場螢幕便秀出蘋果的履歷,才讓吳雪月意識到,原來保存植物可以從源頭做起,因而興起野菜種子復育的計畫。
吳雪月從小時候的回憶出發,作為保種的初步嘗試,「小時候部落的家家戶戶屋簷下都會掛起各式種子,直到季節到了,再拿去土裡種。但問題是,放久了芽率會變低。」吳雪月決定透過不斷種植,讓野菜自然在田地裡散播、生根。因此,從2014年底起,吳雪月便在花蓮的開心農場自己試著種植,「有種子後,季節到了,植物自然會長出來,年復一年,會愈來愈多。」

種植過程難免遇到困境,吳雪月曾在鯉魚潭池南部落試種樹豆,種植第一年,部落長輩就說:「不要種了,種不起來。」果真連續種兩年,樹豆只開花卻沒結果。後來才發現,池南地區的日照不足,不適合樹豆種植。這也讓她開始關注每種作物適合生長的環境與土壤和氣候。
此外,有些野菜愈來愈難找到,她以菝葜這種野菜為例。菝葜據說可以作為藥材,很多遭連根拔起,雖然吳雪月以前吃過,但很久都沒找到。遇到朋友傳來在山裡找到的菝葜照片,吳雪月拜託朋友帶回來,才有機會種植。她認為,復育野菜最難的地方在於有時候適合作物生長的時節一過,就只能等來年,「一直都有時間壓力,但這就是大自然的法則。」

保種不是把種子放在盒子裡

原住民族野菜學校不僅致力於種子復育,也希望與花蓮的部落或是種植野菜的農友合作,舉辦交流、體驗活動。從創辦之始,吳雪月便邀請阿美族不同部落的長輩到野菜學校,也會到部落文健站分享野菜資訊。每次的交流,總能看見老人家對野菜的熟悉與堅持,「老人家不會把種子就這樣放著,一定會拿去種,也不會隔太久,這和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

對吳雪月來說,保種並非將種子放在盒子裡好好收藏,「把祖母給我們吃過的好東西找回來,就是保種的概念。我們要不斷地種。只要持續種,植物就不會消失。」吳雪月希望未來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種子銀行,種植適合部落氣候、土壤的植物,而原住民野菜學校則成為部落交流,分享知識的平台,也可以彼此交換種子,讓更多野菜能保留下來。

從野菜學校創辦至今,每月至少會舉辦一次種子交換的活動。學校擺出園區裡自種的野菜種子,供有興趣的人挑選,也獲得不同種類的種子。初創階段,種子的數量還不多,只能讓大家帶一些回家,「不過試種後,每個人都會擁有更多的種子,植物就能繼續生長在很多土地上。」

你的雜草 阿美族的寶

在種子復育計畫之外,野菜學校亦透過體驗活動,推廣野菜知識與文化。目前推出的課程,除了野菜飲食文化導覽以及美崙山大自然教室的解說,亦舉辦檳榔鞘手作DIY等活動,讓民眾可以透過阿美族看待大自然的視角,認識平常在我們身邊的植物,「你以為是雜草,在阿美族族人的眼中卻非常有價值。」
對於野菜的認識與記憶,也不免回到餐桌上一道又一道的菜餚,因此,野菜推廣與分享,自然會從野菜的烹調談起。吳雪月笑說,每次與老人家交流,都會回想起小時候,桌上總是有兩、三個碗公裝著野菜湯,「那是最簡單的煮法,老人家也很懷念。」吳雪月也在嘗試野菜創意料理:藤心跟木鱉果的葉子很搭;成熟的月桃果可以用來榨油;若取成熟轉紅的月桃果,可以煮成奶茶;現在也在試做接骨木果醬。從一次次的行動,吳雪月不斷發掘野菜的新滋味。

閱讀完整內容
料理.台灣 5-6月號/2021第57期

本文摘錄自‎

復育原住民野菜 吳雪月建野菜學校

料理.台灣

2021/ 5-6月號第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