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無人計程車靠它 Uber竟是特斯拉最大強敵

文/何佩珊

電動車公司特斯拉(Tesla)的無人計程車Cybercab,預計最快要等到二○二六年才有機會上路,但無人計程車接送的世界,已經是現在進行式。目前全球各地許多城市都有無人車測試據點,甚至也已經有正式收費的商業化案例。


美國、中國無人計程車早已上路
特斯拉雖是後進者,但握有兩大優勢

如Alphabet旗下Waymo,是目前各家業者中,商業化進展速度最快的,在美國舊金山、洛杉磯與鳳凰城,都已經開始提供實際收費的商用無人計程車服務。根據該公司公告的數據,今年五月,他們的單週運送趟次已經達到五萬次,並在兩個多月後翻倍,突破單週十萬次,且仍在持續擴大服務範圍。

Waymo證明了,無人計程車已經不只行、文遠知行,還有叫車平台滴滴出行等,都參與了這一場無人計程車大賽。

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武漢等超過十座城市,都有機會體驗無人計程車服務。

相較之下,早在一六年就喊出Robotaxi(機器人計程車)願景的特斯拉,反倒成了市場上的落後者。

但特斯拉仍是眾人不敢小看的對手,甚至可以說是市場上最強大的潛在玩家。原因在於, 不同於目前市場上多數業者,如Waymo、百度等,公司的核心都是自駕車軟體。以Waymo來說,目前提供服務的車輛,大多是拿市場上現有車款,加入自駕車軟體,以及相關感測器改裝,這意味著在車體的成本上也是比較高的。

而特斯拉是這當中,少數掌握軟體,又具備硬體設計和生產製造能力的業者,因此可以推出Cybercab這種「原生機器人計程車」,在成本上取得競爭優勢。

根據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日前「We, Robot」發表會上的說法,一輛Cybercab的成本不到三萬美元。對比之下,市場推估Waymo及無人駕駛車公司Cruise每輛自駕計程車成本,上看二十萬美元,價差十分顯著。

此外,特斯拉讓市場更懼怕的,是具備讓現有特斯拉電動車都轉為無人計程車使用的潛在能力。


▲Waymo最早是Google「射月計畫」的其中一項實驗,經過15年努力,終於發展成有變現能力的商業化服務。法新社

當一個業者在市場上擁有的車輛數越多,意味著他們可以為乘車者找到匹配車輛的機率越高,因此,此事若成真,將會成為特斯拉的巨大優勢。

但對特斯拉來說,要實現無人計程車的願景還有許多關卡。

Cruise共同創辦人沃格特(Kyle Vogt),以他過去參與過二十五萬次無人駕駛計程車營運經驗,整理出十五項服務實際運行會遭遇的難題,如車子在路上卡住了要如何處理?無人車的感測器在路程中出現髒污,如何解決?如果遇到緊急車輛,自駕車是否能正確讓路等。

叫車服務對它是考驗,卻是Uber強項
特斯拉對決的,是Uber和它的夥伴

實務運行中,許多未曾設想過的細節,都有可能成為阻礙無人計程車發展的巨大考驗。

而且,因為這不僅僅只是一輛自駕車,更是自動駕駛計程車,所以是否具備完美的自動駕駛技術,只能說是最基本的要件;在這場競賽中,不可或缺的,是對消費者的服務能力。

就像是「誰能在最快時間內,幫乘車者找到最適合的車輛」,背後就是一門挑戰軟體能力,以及營運經驗的大學問。舉例來說,市場上如果有一百輛車,平均分散在一座城市的每個角落,當一百個叫車需求都集中在城西時,就代表路上一定有許多空車,和大量叫不到車的人。

此外,無人計程車公司是否能提供叫車者需要的支付方式、能否幫消費者尋找掉在車上的遺失物等,當一天有數萬,甚至數百萬、千萬趟次乘車需求時,客服問題也是千奇百怪,而這都屬於整體叫車服務的一環。

然而,這些問題都不是特斯拉單憑車多、成本低就能解決的。

但這正是叫車平台Uber的強項。

就像Uber執行長霍斯勞沙希(Dara Khosrowshahi)說的:「我們花了十五年,和數百億美元的資本,才構建出一個能同時滿足乘客和司機需求,並且經濟上可行的系統。」其他業者要在短期內追上,並不容易。

這也是為什麼,已經在二○年處分旗下自動駕駛技術集團(ATG)業務,不再投入自駕車研發的Uber,會在這場無人計程車大賽裡,扮演吃重角色。

甚至,無人計程車大賽,很可能會上演一場特斯拉與「Uber和Uber的夥伴們」的對決。


▲百度推出的無人計程車蘿蔔快跑已於中國多座城市營運,現也傳出他們有意挑戰海外市場。法新社

自駕車公司缺少服務經驗與能力
但與Uber平台合作,能立即變現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知名自駕車公司,包括Waymo、Cruise、文遠知行、Avride和Wayve,都宣布與Uber成為合作夥伴,未來在多座城市都有機會用Uber的App叫到上述幾家公司提供的無人計程車。

雖然Waymo、Cruise等業者,也有自己的叫車平台,而且在無須與真人駕駛分潤的情況下,他們可以端出更低的費用,與既有叫車平台業者競爭。但一方面如前述提到,多數業者的核心能力,是自動駕駛技術、硬體生產製造,缺少提供服務的能力和經驗。

而且在他們能在市場上投放足夠多的車輛,並且讓足夠多的使用者下載自家叫車應用服務,創造出網路效應之前,也難以建立有效率的轉換,產生商業效益。

對比之下,做為全球最大叫車平台,Uber已經有一個現成的服務平台和叫車網路。霍斯勞沙希形容,他們的平台之於自駕車業者,就像一個隨插即用的服務,一旦加入,這些高價打造的無人計程車就可以立即變現。

投資銀行Evercore ISI集團分析師馬哈尼(Mark Mahaney)認為,Uber是最大的共乘需求聚合平台,想要擴展業務,並且提高固定資產利用率的自動駕駛公司,將會認真考慮與Uber合作。

曾經,出售自動駕駛部門之於Uber,是一個艱難的問題,但現在看來,這項決定不僅為他們省下高額研發支出,更讓Uber能夠居於中立的位置,也不至於錯失無人計程車商機。

在「We, Robot」大會後,特斯拉股價一度下跌約一成,Uber則是大漲逾一成,市值再寫歷史新高,顯見市場的看好。

這場無人計程車大賽誰將勝出,現在還說不準,但可以肯定的是,無人計程車顛覆傳統計程車產業的日子,已經越來越接近了。


▲Uber執行長霍斯勞沙希(Dara Khosrowshahi)。法新社

果斷放棄開發自駕技術

他領Uber轉盈、市值再創新高


從現在的眼光回頭看,Uber執行長霍斯勞沙希(Dara Khosrowshahi)在2020年決定出售自動駕駛技術集團 (ATG),無疑是幫助公司由虧轉盈,市值再創新高的關鍵決策。但在當時,這件事並非如此理所當然。

2014年投入研發,加以擁有大量行車數據和使用場景,Uber過去被認為是無人計程車競賽中的領先者之一。

但霍斯勞沙希形容,ATG就像是一個和公司主業截然不同的支線任務,要同時經營的難度很高。他舉例,做為一家軟體公司,他們會快速犯錯,藉此不斷測試和學習,「但在硬體領域,犯錯的成本非常高。」

他認為,一家公司要做好跟本業相近的支線任務已經很不容易,更何況還是領域截然不同的硬體。他指出,即便是世界公認的軟硬整合高手蘋果,實際上也會有軟體開發速度比不上Google或Meta的狀況。

考量ATG在當時對本業沒有明顯加分,加以Uber本業在2020年正面臨疫情帶來的衝擊,他於是決定壯士斷腕,專注本業。

但他依然看好自動駕駛的未來,也未打算就此放棄,只是選擇將重心從自己開發,轉為專注在確保當有一天這項技術到位,能夠大規模在Uber網絡上使用。

從結果來看,今天Uber確實成為各大自駕車公司的合作選擇,也讓Uber變成可以提供更多元選擇、更具競爭力的平台。(文●何佩珊)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2024/10月 第1927期

本文摘錄自‎

Google無人計程車靠它 Uber竟是特斯拉最大強敵

商業周刊

2024/10月 第19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