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人就1人腸躁症,三管齊下擺脫困擾

台灣腸躁症盛行率高達20%,每5人就有1人是腸躁症患者,估計有數百萬人為此所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文∕畢翠絲
緊張、壓力大,腸躁症上身!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步調緊湊,飲食習慣不佳和睡眠不足,有些人長期便秘、有些人則是腹瀉不止,深受腸躁症之苦。一名四十多歲張女士是個典型的案例,近半年全身不舒服,除了胸悶、肩頸痠痛、失眠和焦慮,肚子痛持續了半年以上。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表示,張女士在診間敘述自己每天如廁4到5次,尤其是常常一吃完飯就會想跑廁所,大便形狀較稀,沒有血便,半夜睡著後症狀比較緩解,也不會因為拉肚子醒過來。在診所做過胃鏡、大腸鏡都正常,於門診時驗了血紅素、大腸癌指數,血液及糞便的發炎指數都很正常。

仔細詢問得知,近半年因為需要照顧失智的婆婆,加上孩子青春期都叛逆,生活戰戰兢兢、很有壓力,講著講著開始低聲啜泣。除了提供藥物的幫助,也提醒透過飲食及運動做身心調適。

數次回診後,張女士表示最近開始練習空中瑜伽,也因此結識很多聊得來的新朋友,加上營養師協助調整飲食,腸躁症的症狀也因此徹底消失。
這些族群特別容易發生腸躁症

李柏賢指出,台灣腸躁症盛行率高達20%,每5人就有1人是腸躁症患者,估計有數百萬人為此所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研究發現,腸躁症是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可能成因包含基因遺傳、情緒壓力、飲食習慣不佳以及腸道菌叢失衡等因素,造成腸道蠕動異常變快或變慢,傳送時間改變,對食物及外在壓力刺激的敏感增加,讓患者腹脹、腹瀉、便秘、腹痛等症狀反覆或交替出現。

腸躁症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以及不確定型。大多數患者年齡小於50歲,女性多於男性;腸躁症常見於年輕族群,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特別好發在年輕女性、抽菸、喝酒、生活壓力大,以及焦慮的族群。有些人則因為腸胃炎、發炎性腸道疾病,或是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叢失衡,都會增加罹患腸躁症的風險。

腸道菌失衡是目前很受到關注議題。人體中細菌數目比細胞數多,其中大多數集中在腸道,糞便的重量有一半是細菌的重量,可見腸道菌對健康的重要性,不只影響腸道功能、體重、免疫力,甚至和許多疾病密切相關。目前國外也有研究利用糞便微菌叢移植,有效改善腸躁症症狀。
腸道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

腸道神經數目僅次於大腦,因此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大腦與腸道這兩套神經系統,靠著「腦腸軸」,有來有往的相互影響。因而在大腦感到緊張、焦慮的時候,會造成腸胃功能紊亂;反之腸胃炎等腸道疾病,也會讓大腦感到焦慮、不舒服。

長期的情緒壓力、加上西化飲食導致腸道菌群紊亂,造成腦腸軸失衡,就會引起慢性腹痛伴隨腹脹、腹瀉、便秘或是兩者交替等等腸道症狀,誘發腸躁症。

此外,腸躁症也有一定的家族性,因此有許多父母陪小孩來就診時會說:「我小孩應該是腸躁症,因為我小時候也有相同的症狀」。

李柏賢表示,腸躁症主要核心症狀為反覆肚子痛,加上半年以上「腹痛、脹氣與排便有關,排便後會暫時緩解」、「排便次數改變,如便秘或腹瀉」、「大便形態改變,如變稀或變成乾硬的羊大便狀」,三個條件符合兩項以上,且過去三個月內,平均每周至少發生大於一天,做過大腸鏡、胃鏡檢查以及相關影像學檢查都正常,排除實質的器官病變之後,才能確診腸躁症。
治療腸躁症三管齊下

壓力與飲食常是誘發腸躁症的原因,調整飲食習慣、紓壓及調整生活習慣、適當用藥,才能讓症狀恢復較快。

1.調整飲食習慣

腹敏(FODMAP)是在腸道會被發酵腸氣的短鏈碳水化合物。「減少攝取高腹敏(FODMAP)食物」以及刺激性食物,是緩解腸躁症症狀的有效方式。這些高腹敏食物包含青花椰菜、 菇類、蔥、蒜、洋蔥、蘋果、梨子、芒果、櫻桃、西瓜、牛奶、奶油、起司、優格、市售麵包、啤酒等麥製品、開心果、奇異果、蜂蜜,以及含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飲品,尤其是市售的各種手搖飲,容易在腸道分解產生氣體、造成腹脹不舒服。刺激性食物則包含茶、咖啡、麻辣火鍋等等。腸躁症患者可有限度嘗試低腹敏、避免高腹敏食物的飲食策略,但不要過度嚴格導致營養不良,必要時可請專業營養師協助。
根據美國消化醫學會治療指引,薄荷腸溶膠囊可透過紓解身心壓力、讓平滑肌放鬆、調適內臟感覺、抗菌以及抗炎,緩解腹瀉型腸躁症患者的症狀。但是因為薄荷精油本身會造成食道灼熱、疼痛等副作用,因此不建議服用,合格且經過檢驗的腸溶膠囊是比較安全的方式。針對便秘型的腸躁症患者,可溶性膳食纖維可以軟化大便,改善症狀。這些富含可溶性、低發酵性膳食纖維的食物,通常吃起來都比較軟嫩、黏稠,包含膠質含量高的水果,如木瓜、柑橘、火龍果,以及木耳、秋葵和洋車前子等,都是很棒的食材。 閱讀完整內容
常春月刊 2022/12月 第477期

本文摘錄自‎

每5人就1人腸躁症,三管齊下擺脫困擾

常春月刊

2022/12月 第4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