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習近平十年前提醒的老問題 如今變成迫切危機
中國開始啟動「第十五個五年規畫」的前期研究;但截至目前所見,許多已然釀成危機的老問題,並不是這份五年規畫的重點。 撰文/李季洋、楊紹華 對中國來說,正在走入末段的二○二四年,有兩個頗為特殊的意義。 第一,這是中國第十五個五年規畫,也就是所謂「十五五」規畫的擬定之年,從初期的方向安排脈絡,可以約略窺見中國未來經濟政策的重點走向。 第二,自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四年五月首度提出「經濟新常態」一詞,距今正好十年;獨攬大權十年後,他究竟實現了多少當年鋪陳的經濟革新?也到了回頭檢視的時候。
▲「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習近平在10年前的宣示,如今聽來有些諷刺。達志
「新常態」改革十年掉漆
建設總面積供過於求 傳產業產能過剩 先從「新常態」的十年回顧來看。習近平當年喊出新常態的出發點,是認定中國經濟將進入成長減速的新階段,經濟結構必須有所調整。在一四年十二月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他發表了關於「新常態」的相對完整論述,其中幾個關鍵句,對應至今,仍有滿滿的「既視感」。 習近平說:「我國有十三億多人,總體消費水平還不高,餘地還很大。」這是對中國應該提振消費的宣示。他也說:「房地產出現結構性、區域性過剩……,建設總面積超過實際需要。」這是對於房地產泡沫的警告。他又說:「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過需求……,產能已近峰值。」直接點名產能過剩是個問題。 十年後再看,習近平當時提出的各種問題不僅仍然存在,甚至進化為中國經濟的迫切危機。論民間消費,即使不看數據,在日前於北京舉行的一場經濟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前官員就大膽喊話中央應「減稅救消費」。而九月二十四日中國人行祭出的華麗救市組合拳,除了透過降息、降準、拉抬股市等作法提振消費信心,更直接對房地產市場急下猛藥。 「其實習近平當年的思考方向大致沒問題,可惜成績不理想。」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如此評論。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的她,今年以來也密切觀察中國「十五五」的初步規畫,只不過,從現階段的狀況看,吳佳勳認為這個攸關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大計,似乎仍然沒有對老問題、大麻煩對症下藥。 去年十二月,中國發改委正式啟動「十五五」規畫前期研究,今年起,中共中央與地方政府陸續發布「十五五」研究課題的徵集,吳佳勳則從各省市目前的徵集課題進行觀察,盤點未來五年中國關注的政策焦點面向。據其歸納,包括「新質生產力」、「產業智慧化」、「產業綠色轉型」等,都是出現頻率極高的重要關鍵字。
「十五五」只顧抗衡美國
全球疫後都有報復性消費 唯中國沒有 「可以看出,中國官方主要關切的面向,大多還是由『供給面』的角度切入。」她解讀,無論是新質生產力或是產業的智慧、綠色轉型,都與中國面臨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突圍策略有關;也就是說,這些目前擔綱「十五五」要角的關鍵字,究其核心,「其實還是為了要與美國抗衡。」 相對地,「從各個重大議題中,我比較少看到中國官方思考『民眾面臨的問題』。」吳佳勳侃侃而談,她表示,中國自疫情結束後主要的經濟問題,是在於內需消費與民間投資疲弱,「全世界在疫情後都有報復性消費,唯獨中國沒有。」而民間消費與投資的困境,又與中國房地產、地方債等問題相連,「但在目前『十五五』研究課題裡,看不到太多關於這些問題的規畫。」 於是,十年前的老問題、此時此刻的迫切危機,至少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被放進中國未來五年最重要的經濟政策規畫當中。若以當下情況判讀,吳佳勳認為,民間消費、民間投資及外部的國際衝突等,恐怕仍是未來五年影響中國經濟下滑的關鍵因素。 不過,這當然並非定論。在九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會議中,不僅罕見的討論經濟議題,甚至「首次」承認當前中國經濟出現「新的狀況和問題」,也表態接下來將加大貨幣與財政政策力道,改善「民生問題」與「民營經濟」。這場重量級的表態,是否會讓「民眾面臨的問題」後發先至,成為未來在「十五五」規畫中的新鮮要角?值得後續觀察。 「但除了財政政策的刺激之外,不可忽視的另一個環節,是如何恢復外資信心。」說到這裡,吳佳勳也重新回到過去十年的「新常態」長征路,「不可否認,在這十年中,中國也遇到了許多意外的挑戰。」包括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十年間,大概有五、六年都是內外交迫的狀態。而中國的應變作為,無論有意或無意,都逆反了當時希望調整內需結構的想法。」 她舉例,包括疫情期間的高度社會監控,中美對峙下陸續修訂或推出的《反間諜法》與《數據安全法》等,都讓外商感到壓力,釀成如今外商直接投資明顯衰退的結果。 在一場驚天動地的救市行動下,中國官方似乎重新面對了十年前就已提出的老問題。而這場行動對中國經濟的復甦藥效有多長、有多強?關鍵,或許在於習近平是否重新翻看自己在十年前的那番「新常態」論述。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習近平「十五五」起手式下錯藥?
今周刊
2024/10月 第1451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