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黃金期送醫該注意的事
文/葉語容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顏瑞昇(臺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醫生,我女兒牙痛已經很多天了,你可以幫她檢查心臟有沒有問題嗎?」焦心的媽媽,在半夜2 點的急診室拜託醫師。 「她剛剛真的痛到不行,我們才來急診的,新聞報導說有人牙痛,後來發現是心肌梗塞……」媽媽越講越慌張。 急診室醫師望向媽媽身後的女兒,有著一張高中年紀還稚嫩的臉龐,可能因為牙痛正縮坐在椅子上。面對緊張的媽媽,年輕的急診室醫師忽然感覺到,自己的頭也開始痛了起來……
天氣逐漸變冷,走向高齡化的台灣,相信大家多少都聽過心肌梗塞、突發腦中風的案例。事實上,在2022 年國人10 大死因之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就佔了3 項,也難怪許多人對心血管問題特別緊張。 不過,心血管遍及全身,可能引起的非典型症狀很多,如果過度緊張,也只是給自己平添困擾。由於心肌梗塞、腦中風通常是長年累積危險因子,但爆發時又快又急的病症,所以與其過度憂心異常症狀,不如確實掌握小中風(TIA) 等前兆、儘早就醫,預先了解發生當下,如何搶救才是成功率高的方法,把握分秒必爭的黃金期。 急救觀念1 胸悶、胸痛、冒冷汗,是心肌梗塞常見症狀 心血管的問題其實不只會爆發在心肌梗塞、腦中風這兩種疾病上,但這兩種急症最令人聞之色變。其中心肌梗塞是心臟的冠狀動脈被血液中的斑塊、血塊堵塞,而使心臟損傷的病,等到胸口劇痛時,表示心臟冠狀動脈可能已嚴重阻塞、心肌缺血,到了攸關性命的爆發點。 臺大醫院急診部醫師顏瑞昇分析:「心肌梗塞常見的前兆包括胸悶、胸痛,加上明顯冒冷汗,如果以前沒有發生過而突然發生時,就應儘早就醫。當心臟功能不好時,血流量不足、不順暢,就會產生胸悶、胸痛等現象;還有做同樣的活動,之前不會喘,現在卻突然變得容易喘也可能是心肺功能受損的症狀;另外送到腦的血流量不足時,也可能引起頭暈,這幾個症狀都是互有關聯性。由於血管的堵塞是漸進式過程,當血管堵塞到8、9 成,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在非典型症狀方面,也曾有醫師提醒,約有一半的心肌梗塞患者,在發生的一個月前,有胃痛、肩痛等症狀。對此顏醫師認為,很難從病理上確認其因果關係,但是,也許發生的是心絞痛,但因為位置接近胃或肩膀,所以感受上覺得是胃痛或肩痛。所以在平時,如果在胸腔附近有莫名疼痛,加上民眾自己有三高等危險因子,就可儘早到(心臟內科)門診檢查,不要等到發生急症時才掛急診。 急救觀念2 只是疑似中風,也要立刻就醫 除了民眾比較熟悉的腦中風,腦血管缺血也有可能發生TIA 的前兆,民眾可能會有暫時性類似腦中風的症狀。「TIA」是「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的縮寫,指的是「暫時性的腦缺血」,是因腦部暫時性缺血而造成的症狀,包括(至少)一側的肢體突然無力或是感覺異常,或步履不穩、意識不清、暈眩、複視(1 個物品看成2 個),或是(至少)一眼突然失明,常在10 秒∼ 10 幾分鐘後恢復正常。 這些都可能是腦血管被阻塞的現象,但TIA指的是在24 小時內,症狀就恢復正常的病症,大多數人在30 分鐘內就會恢復正常,這是因為血管暫時性被堵塞,後來恢復血液流動就改善了症狀。許多人因為恢復正常,因此就輕忽它的重要性,以為「多休息就會好」,但這其實是不宜忽略的腦中風前兆。事實上,沒有人知道這些現象出現之後,會不會恢復,也有可能一發生就是腦中風,所以只要出現以上症狀,就應該立即送急診。顏醫師提醒:「從有症狀開始起算,心肌梗塞的黃金救援期是12 小時,腦中風是4.5 小時,腦中風的時間比心肌梗塞更短。實務上我們遇過許多中風案例是2、3 天後才送來醫院,通常超過24 小時都是太晚,已造成不可逆的腦部傷害,後續治療僅能以復健改善。」 除了以上幾種症狀之外,有些民眾還關心像是肩頸緊繃、頭痛、頭脹、牙痛、血壓高、容易喘⋯⋯等症狀是否也是心肌梗塞、中風的前兆,但這些症狀難以從檢查中證明其關聯性,所以就醫時可能會得到醫師的回答是「不一定有關、難以證明有關係」。 因為醫師是根據檢查結果、病理機轉做出判斷,但民眾可能會覺得答案不明確,顏醫師分析說:「例如血壓高或波動幅度大等,不能說是中風、心肌梗塞的前兆,但確實是危險因子。」這種情況下,民眾應從日常保健著手改善。例如:肩頸緊繃、頭痛、頭脹可以透過按摩、熱敷、伸展、適當的運動來改善;血壓高、容易喘、牙痛則可以在就醫後,搭配日常飲食、運動、定期回診改善。總之,像是心肌梗塞、中風這類急症,多是長年累積而來,所以平時的保健工作就要做好,到了冬天,心血管的風險就會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