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族史提早五年檢查,癌症指數高「不」等於罹癌
口述/陳偉武 整理/吳孟瑤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癌症已超過四十年高居國人死因第一名。二○二二年的報告指出,台灣有五萬多人因癌症而死亡,占總死亡人數二四.九%,等於每四名死亡人口中就有一人是罹癌身亡。因此,如何「預防癌症」是不少現代人十分關心的事情。 本期良醫問診邀請到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偉武分享指出,預防癌症除了良好生活習慣,另一個關鍵在於「早發現、早治療」。以下為口述紀要:
頻繁感冒、食欲不振 有可能是癌症前兆 雖然基於不同的癌症,會出現不同的症狀,但是根據癌細胞的特性,仍可找出許多癌症共通的早期徵兆,以利及早發現治療。當生活發現一些「與以前不一樣」的狀況時,例如血尿、長期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等個別狀態一旦複數出現,就有可能是癌症前兆,須盡快就醫檢查。 癌症的十種前兆:一、噁心、食欲不振,體重在一個月內快速下降;二、莫名反覆發燒、頻繁感冒難好;三、身體出現異常腫塊;四、容易出血或瘀青;五、慢性咳嗽三週以上,易喘、胸痛、聲音沙啞;六、皮膚的痣有變化,或皮膚不明原因出現搔癢、紅疹;七、下腹腫脹、悶痛,容易頻尿、尿急甚至血尿;八、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腹瀉或便秘,大便出血等;九、久治不癒的傷口或潰瘍;十、耳朵持續莫名疼痛。 有時感冒後,我們也會感覺到脖子上腫一顆,這是所謂的「淋巴結」,一般會在兩到三週後變小,這只是感染病毒,或是感冒所引起的腫塊,和癌症無關。但若是腫塊沒有變小,甚至有外形不規則、凹凸不平、硬硬的、不會移動等特性,就有可能是惡性腫瘤。 也有人會問「頭暈」是癌症前兆嗎?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如果頭暈伴隨著體重減輕、不正常出血,或是不明原因的癢、痛、發燒等症狀,最準確的方式仍是先就醫,透過相關檢查來找出確切原因。
▲癌症和「家族病史」非常有關,但仍可藉由早發現、早治療而治癒。
不菸酒不熬夜,為何會罹癌 明明不菸不酒不熬夜,為什麼還是得癌症?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最大的不同處,便是帶有異常的「基因突變」。若是細胞內異常的突變量超過細胞本身可以修復的極限,該細胞便可能成為癌細胞,例如抽菸、紫外線過度暴露都會導致正常細胞的基因更容易受到突變傷害。但除了我們已經知道的致癌相關因子外,根據國外文獻,仍有高達六成以上的罹癌原因可能是「基因突變」,目前尚未得知導致癌細胞病變的原因。 此外,癌症也和「家族病史」非常有關係,只要有家族病史,建議可以比其他人提早五年開始為癌症做準備,例如乳癌,若是無家族史之女性建議從四十五歲開始定期乳房攝影檢查;但若有家族史,則建議最好四十歲開始就定期乳房檢查。 雖然癌症的成因有亂數,但仍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腫瘤的發生是可以預防的,癌症也可以藉由早期發現治療而治癒,除了隨時觀測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外,定期篩檢追蹤也是很重要。 所有事情都是過猶不及,癌症預防也是一樣,飲食均衡、規律運動等好習慣是第一,行有餘力再去做其他保養(如吃保健食品等)。 雖然醫師的工作忙碌、工時長,回到家有時都很晚了,但我還是堅持一週要運動三到五天,就在家放一台滑步機,下班再累還是逼自己上去踩個二十到三十分鐘,有運動就會有差!
癌症指數常用於治療後追蹤 所謂「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tumormarker)」,又稱腫瘤指數,是指人體血液中的某類蛋白化,來預測特定癌症的發生與進展。然而,癌症指數在癌症預測上有其極限,當人體器官受到其他良性狀況影響時,也可能造成癌症指數的異常上升;相反的,當癌症指數顯示正常時,也不代表人體一定沒有癌症。 指數偏高只是提醒要評估癌症的風險與可能性,並不代表確定罹癌,還是得合併其他臨床資訊如影像檢查、病理切片等,才能判斷是身體發炎、其他良性疾病或惡性腫瘤引起。 癌症指數最常見於治療後的追蹤與偵測復發,治療後如果指數下降,表示腫瘤對此治療有所反應;若指再升高,就會合理懷疑是否復發。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癌症前兆未必會痛 十種症狀多留意
商業周刊
2023/7月 第1861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