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同一套規則來面對所有兒童是不可能的,每一名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當我們根據一定的標準區分為同類型,也必須謹慎的將他們視為不同個體對待。」—阿德勒 撰文/李家雯
每次談到《哆啦A 夢》中的孩子們,許多父母都會期待自己的小孩就能夠靜香一樣,是個討喜的角色。卡通中的她,個性嫻靜又認真、對生活負責又自律,似乎具備了所謂「理想孩子」的一切特質。然而,當我們深入探討靜香這個角色時,可以看到像靜香這樣「完美」的性格下,其實內心裡所要背負的心理壓力與負擔,未必比較少。 溫柔外表下,對完美的追求 靜香給人的印象總是溫柔有禮,學業成績優異,這種表現源於她對自我要求的高度嚴格。她不僅希望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也在個人形象和行為舉止上力求完美。這種對完美的追求,可以看作是她希望獲得他人認可和接納的方式。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孩子行為的背後都有其內在目的。對於靜香來說,她透過不斷地追求完美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以獲得來自他人的讚賞和尊重。然而,我們可以想像,當一個孩子總是過度追求來自他人的認同,就很可能會產生對自我價值的意識混淆,導致她的內心容易陷入不安和焦慮,因為她總是擔心自己無法達到理想中的標準。 過於追求完美的負面影響 靜香的完美主義雖然讓她在眾人面前光彩照人,但同時也給她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她有時會因為無法達到自己的高標準而感到沮喪和焦慮。在卡通裡,我們可以聽到靜香對同伴經常抱怨,自己的鋼琴與小提琴,總達不到媽媽的期待,令她感到痛苦。而媽媽的期待,也加重了她對自己的苛求,有時甚至對他人也有不切實際的期待,造成自己在人際互動時的辛苦。 例如,靜香在學校活動中經常擔任領導角色,但當事情不如她所願時,她可能會感到挫折和失望,認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這種自責和壓力,讓她無法放鬆心情,享受兒童應有的無憂無慮。此外,靜香也很愛吃地瓜,卻因擔心別人的眼光而隱忍自己的喜好,不願意在公共場合表現出來。這種對自我需求的隱忍,反映了她在人際關係中容易退讓和壓抑真實自我的特質。 壓抑自己迎合他人並非完全不好,但當孩子過度自我壓抑,又不被鼓勵表達時,就很容易將壓力囤積在內心,最終可能導致情緒的大爆發。在我多年校園諮商輔導的經驗中,觀察到許多在師長眼中屬於「乖乖牌」的孩子,內心其實存在許多自己的聲音,但他們往往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配合大人,避免成為大人心中的負擔。 當這些孩子再也無法承受內心的壓力時,他們可能會做出讓師長們感到意外或錯愕的行為,讓人以為孩子變了。其實,未必是孩子變了,只是孩子從未有機會表達自己真實的聲音而已。當孩子有這樣的現象,身為大人,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是去聆聽孩子們的聲音,允許他們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其次,是教導情緒管理技巧,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因積累過度後出現大爆炸。例如藉由深呼吸、冥想或寫日記等方法,都可以幫助他們有效宣洩壓力並因應焦慮。 人際界線模糊:過度隱忍與退讓 此外,靜香在人際關係中,也經常為了保全友誼,維持好形象,而壓抑自己的感受,進而顯現出界線模糊的問題。她過度隱忍和退讓,經常將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放在次要位置,以避免衝突和矛盾。例如,我們可以看到卡通中,常有男同學調皮搗蛋的對她惡作劇,但她卻鮮少為自己大聲制止他人的惡行,為自已發聲。這樣做,雖然使她在人際關係中顯得溫和友好,但長期下來會讓她感到壓抑和辛苦,因為她無法真正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 若孩子像靜香一樣,在面對朋友的要求時,常常難以說「不」,我們可以教導孩子去判別,哪些要求對她來說是不合理或會增加壓力的?她希望透過迎合他人的期待來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但這種過度退讓的行為,最終可能導致她將感到疲憊和不滿。 面對這樣的困境,教導孩子有效地拒絕他人的技巧,並且強化自我價值感,是很重要的。教孩子如何禮貌而堅定地說「不」。通過角色扮演和實際練習,幫助他們在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能夠自信地拒絕。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樣重要,不應該為了取悅他人而壓抑自己。我們可以做的,是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並在他們表達時給予積極的回應。 鼓勵,是阿德勒心理學培育孩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核心概念。當孩子們可以感受到來自師長們沒有評價式的引導,感受到支持時,往往能更感到安全,也更勇於嘗試不同的方法。關鍵是,父母須有足夠的敏感度,洞悉孩子在追求完美下,同時渴望透過他人認同來獲得自我價值的內在需求。一旦我們看懂了,才有機會細緻地引導與陪伴。
就學困難與人際退縮,許多都是「靜香型」的孩子 其實對於像靜香這樣追求完美的孩子,在諮商與輔導場域裡,並不陌生,而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們往往呈現的卻是相反的樣貌,例如,就學困難(拒學)、人際退縮(懼學),又或者極度容易陷入氣餒與放棄。他們和靜香相似之處在於可能對自己有著過高的期待,害怕失敗和被拒絕,這導致他們在學校和社交場合中變得退縮和焦慮。他們害怕被他人評判,因此選擇避開可能暴露自己不足的情境,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孤立感和不安。 這些孩子的完美主義和對失敗的恐懼,使他們在面對挑戰時顯得猶豫不決,甚至放棄嘗試。他們可能會避免參加需要展示能力的活動,從而錯過許多成長和學習的機會。靜香的故事,讓我們看見這些孩子在追求完美背後,對自我價值感和他人接納的深切渴望。 理解和引導孩子走出完美主義 對於像靜香這樣追求完美的孩子,家長和教師應該如何引導他們呢?首先,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追求完美並不是錯誤,但過於追求完美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接受自己的不足,並理解失敗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通過實際行動來幫助孩子調整對完美的認識。例如,當孩子在某項活動中表現不佳時,我們應該強調過程中的努力,而不是結果的好壞。這樣,孩子能夠學會享受過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結果的完美。 營造包容的環境,讓孩子學會自我接納 越是追求他人認同的孩子,我們越該為他們營造出高包容和高接納的環境,讓他們感受到無論成功或是失敗,自己都是被愛和被接受的。這種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助於孩子減少對完美的過度追求,進而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觀。 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不僅能幫助像靜香這樣的孩子走出完美主義的束縛,還能培養他們更全面的情感和社交能力,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能夠更好地面對挑戰和困難。 《哆啦A夢》裡的靜香,表面上我們看見的是一位人見人愛、乖巧可親的孩子。但當我們細細看透她的內在時,能更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和需求。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引導和支持他們。 對於那些過於追求完美和在人際關係中,格外配合他人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幫助他們學會自我接納和適當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因為這些行為符合大人期待和社會規範,就忽略了他們的本質,將不屬於他們的框架套在他們身上。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支持孩子們在安適中成長,培育出獨立且獨特的人格發展。
李家雯(海蒂) 諮商心理師,重度阿德勒與日劇成癮者。期許自己成為搭橋的人,不只陪個案搭建與世界連結的橋,也為大眾建立認識阿德勒的橋。著有:《你在煩惱什麼呢?》《教養是合作》《時光洗衣舖》FB 粉專:【海蒂的療癒3 次方】。 閱讀完整內容
生活健康 > 靜香:從《哆啦A夢》中看見孩子對「完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