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埃及食物裡的甜蜜 美食上桌
位處歐亞非的埃及,受到各種文化的衝擊以及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飲食上除了嚴格遵守伊斯蘭教規外,埃及人以麵包、米飯為主食,也十分喜愛甜食,各類甜點出現在節慶、慶典上。 文■開羅台灣貿易中心 圖■達志影像 根據埃及新聞網站MASRAWY 2019 年10 月發布一則關於全球用餐成本統計研究報告報導,報導指出埃及膳食成本在全部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七。以「口袋餅三明治」為例,可作為足以果腹的一餐,售價一個僅新臺幣3.5 元,再加新臺幣5 元便能加顆蛋。「口袋餅三明治」內夾大量生菜、豆泥、炸蠶豆酥、炸薯片、滷茄等,將食材放進口袋麵包中,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昂貴的肉類蛋白質。此外,蔬菜則以番茄最普遍,幾乎每道菜都可看到番茄的存在。 在臺灣須具備一定烹飪水準的人才會經營餐廳,然而在阿拉伯世界善於烹調的多為不會外出工作的婦女,所以一般餐廳的餐點口味不佳,食材、品項也缺乏變化,例如:口袋餅三明治,稍加奢侈的餐廳則有供應烤肉、鴿子飯、牛腦、海鮮等。 埃及有幾樣特色食物與臺灣口味相近,Koshari 是一道埃及大街小巷中常見的國民美食,將通心粉、長豆,米粒和鷹眼豆混煮後淋上番茄醬、檸檬汁、油蔥酥,因原味偏酸,若事先要求少放蕃茄醬以及不加檸檬汁,則臺灣人接受度頗高。另外,還有「綠湯」之稱的Molokheya,其實就是中臺灣農民夏日常喝的古代消暑聖品「麻薏湯」,在臺灣混煮地瓜、魚乾,在埃及則是打碎成漿,煮雞湯當成沾麵包的醬汁。以臺灣人而言,稍加稀釋後直接熱熱喝十分美味。
埃及飲食習慣很少喝湯,而是仿效西方習慣,若經濟能力許可在餐後端上甜點。甜點對埃及貧窮的普羅大眾是奢侈品,因此只能將紅茶粉以熱水沈浸在杯底,再加上三大匙白糖和兩片薄荷葉的濃紅茶來代替解饞。在穆斯林齋戒月必須準備大量的甜點在開齋飯後食用,以度過隔夜下一個禁食、禁飲的漫長白日。
▲口袋餅三明治便宜又可果腹,是阿拉伯人主食之一。
▲在埃及大街小巷內,Koshari 是常見的國民美食。
▲Molokheya 是埃及人作為麵包的沾醬。
甜食魅力無法擋 「極甜」是埃及人的最愛 埃及甜點最大的特色就是「甜」,而且是極甜。在西式咖啡店點一杯冰沙,即使是少糖仍足以稀釋成兩杯;而外觀令人垂涎欲滴的西式蛋糕或阿拉伯傳統點心,甜度更是無以復加。而糕點則通常會出現在節慶、婚禮或生日宴會,大多數的甜點都會加上起司和堅果,阿拉伯人在製作甜點時會用到兩種特殊香料,其一是從蘭花塊莖中提煉出的特殊香氣白膠漿Shalab,另一種是樹膠Mastaki。埃及甜點消耗大量砂糖,古時候的阿拉伯甜點則以椰棗和蜂蜜來製造甜味。由此可知,埃及人特別偏好甜度極高的甜食,以自己有副「甜牙齒」而自豪。
埃及飲品種類選擇少 酒類販售低調 由於伊斯蘭教義規定教徒不可飲酒,只有少數五星級飯店和西式高檔餐廳才會提供含酒精性飲料,坊間只有專賣店可以賣酒,兩大本地啤酒品牌Stella 和Sakara 都是傳承自國際品牌海尼根體系合資於本地製造;當地最有名的紅葡萄酒品牌為Omar Khayyam,不甜白葡萄酒則是Cru des Ptolemees。在專賣店合法買賣酒類時,習慣用簡陋的報紙或全黑塑膠袋裝酒,以免遭到側目。
▲埃及本地的啤酒品牌Stella。
埃及飲料市場品項極為單調貧乏,稍有變化的只是增加各種水果口味的汽水。埃及人認為茶必須熱喝,冷茶或冰茶被視為是壞掉的茶,所以至今尚無飲料公司能夠在埃及成功銷售茶飲料。過去也有包括臺灣人在內的亞洲人推廣奶茶,但都失敗作終,足見本地人飲食習慣極其固執,不容易接受新式食物。埃及人熱衷濃醇現榨新鮮果汁,常見的有芒果汁、柳橙汁、芭樂汁、檸檬汁、草莓汁、紅石榴汁及甘蔗汁。沙漠地區產出的水果甜度很高,但部分埃及人還是加糖,令人匪夷所思。
超市餅乾99%都是巧克力口味,即使是進口國際大品牌也幾乎不會引進其他口味。埃及人的飲食觀念僅願意嘗試西式品項,對亞洲品項仍處於連嚐試都不考慮的心態。唯一例外是日式壽司,基於上一世紀對日本文化的好奇,埃及人接受壽司卻只喜歡壽司的用餐形式,改變正統生食魚肉的作法而大量油炸,彷彿吃炸小飯糰。由此可知,若想開發埃及食品市場,除清真認證外,最大的重點在如何打開當地人對飲食保守的心扉。
愛吃糖的埃及人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統計,埃及20至79歲中有15.1%,約822萬的人口患有糖尿病。此外,埃及人作息時間偏晚,一天中最重要的午餐在下午3至4點,晚餐延後到9至10點,飯後又需要來口甜食造成許多埃及人食道逆流症的不適,但甜食的魅力依舊無法擋。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發現埃及食物裡的甜蜜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20/第543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