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變線上、留學生回台競爭
一流人才變多,怎麼勝出?
在求職窄門變更窄的後疫情時代,企業挑人的邏輯也出現變化,當「人求事」競爭激化,怎樣才能脫穎而出?
文●馬自明、游羽棠攝影●駱裕隆
▲疫情下職缺變少,企業挑人更嚴謹。求職者實力僅是基本要求,具擁抱改變的心態,才能突破擱淺,成功上岸。
中央大學碩士畢業的徐純慧,今年從上千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獲聘為一家大型壽險公司的儲備幹部。為了準備線上面試,她對著手機鏡頭自言自語數小時;為了不在鏡頭前瞄小抄,她預先蒐集各種考題,把答案背熟;面試完一家,她不管是否錄取,馬上準備下一家,累積超過十家公司的實戰經驗。
「今年面試競爭者變多、變強,有的在外商實習過,有的在國外就學,因疫情回台灣找工作,」歷經多場面試,她觀察:找工作真的變難了!
疫情下求職,遭遇兩大挑戰:一是不熟悉的線上應徵方式;二是留學生成為強大的競爭對手。為了不讓自己「擱淺」,每個人都必須拿出一百二十分的努力。
以元大金控來說, 今年總共收到一千一百封儲備幹部的履歷,書面審核先挑出三分之一,只剩三百三十位,參加第一關面試後,再挑出其中四分之一,第二關面試再挑出一半,最後決選挑出三十位,錄取率只有二.七%。
而且,能闖關的,清一色是頂尖大學研究所畢業,在校成績名列前茅。若無法證明自己更突出,就會成為被刷掉的九七.三%。
元大金控人資長張曉耕指出,他們的儲備幹部有學物理、生物科技,還有念視覺設計的,不限商管科系。所以,科系、背景獨特反而可能是優勢。例如,動物系可以運用分類學,提出在財金領域的創新見解,這是其他財金本科生做不到的事,能讓主考官眼睛一亮。
此外,她建議,在學時若要累積海外交換經驗,可以到「較少人選擇的國家」,例如北歐或東歐等。因為,主考官通常認為,這類新鮮人適應力強,抗壓力高,而且對職涯規畫,也會較有想法,不易人云亦云。
「現在是資方時代,挑優秀的人才太容易,經營自己特色變得很重要,」智緯管理顧問總經理張敏敏建議,台大等名校畢業生,不見得要擠外商、科技業窄門,到本土、傳統產業反而更能凸顯優勢,甚至三十五歲前,就能當上公司的中高階主管,前景更亮。
面對棘手問題,該怎麼回答?沒有標準答案,考驗的是邏輯思考力
「北韓金正恩死亡的話,對國際關係有什麼影響?」「如果你被客戶說長得好像他的孫子,要如何跟他談生意?」主考官拋出的問題,通常千奇百怪,經驗不足的面試者,腦袋常常一片空白,不知該怎麼回答。
「面試問題不存在最好的答案,」護膚品牌妮維雅台灣人力資源部主任柯翔文提醒,主考官是藉由丟問題,測試面試者的應變等能力;換句話說,他們不期待聽到正確答案。
「怪問題」主要考驗面試者的三種能力:第一,反應力,碰到突發狀況馬上應變,不會慌張;第二,邏輯力,有條有理分析問題,推導出可能的答案;第三,時事觀察力,平常是否關心時事,並可以提出觀點。
這三種能力,哪一種最重要?「我們第一重視的是邏輯思考能力,」張曉耕表示,「有縝密邏輯思考能力,才有辦法辨識問題、分析問題,並且提出解決對策,未來面對問題時,才有解決的能力。」要培養邏輯力,一是多讀報紙社論或雜誌專文,吸收他人對時事的觀點;二是遇到國際或社會大事時,嘗試把可能的影響,分點寫下,訓練邏輯推導。
世界變化太快,如何把機會變大?學當「通才」,隨時切換不同職務
疫情期間,在辦公室上班轉為遠距上班,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吳學良指出,這帶來了兩個變化:首先,企業用人將會精簡,傾向找全方位的人才,以一擋百;其次,不強調專業分工,改成靈活的小團隊作戰,成員要有隨時負擔他人工作的準備。
「你不可以只懂做行銷,你還要懂財務,也要理解一些供應鏈,甚至會寫程式,」他說,「跨界人才,在未來職場才比較有機會。」
要成為「通才」,柯翔文表示,必須要有兩種態度:一是擁抱改變的心態(change mindset),願意隨環境變化、學習新知;二是提高適應力(flexibility),保持工作的彈性,能在不同職位間調動。
該如何做到?第一,在學校時可以透過修習不同領域的通識課程,獲得不同領域的知識;第二,嘗試成為社團的領導人,或者專案發起人,透過執行專案,將可累積財務、行銷等不同面向的能力。
「我大學參加詠春拳社,當過一年社長,」台大財金所畢業的李勵岡,應徵本土金控時,錄了一段打詠春拳的影片寄去,強調他任內做粉絲專頁行銷,又向學校爭取經費,帶團參訪,社團也穩定三、四十人參加,頗具規模。在社團累積出不同的能力,讓他順利錄取。
不過,「通才」並非指樣樣通,卻樣樣鬆。「擅長什麼要很明顯,主管最忌諱這邊會一點,那邊會一點,」張敏敏表示,如果什麼都懂,但沒有一項專精,主考官不易找到面試者的定位,也不易獲錄取。
後疫情時代,除了是年輕求職者最艱難的年代,對於職場中人,備好並精進這三大能力,也是未來經濟動盪下的必勝法則。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一流人才變多,怎麼勝出?後疫情3法則求職不卡關!
商業周刊
2020/第1707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