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外送聯手Line背後竟是一門「住」的生意
近日本土美食外送平台「有無外送」,宣布和Line合作,將該平台逾一千三百多家的餐廳外送服務,上架至LineSpot。很多人好奇,在兩大外送平台Uber Eats和Foodpanda夾擊下,它有什麼存活空間?有無外送的唯一股東是信義房屋,它與Line乍看毫無交集,搭上線的原因是:同樣看好社區經濟。 文●張庭瑜
▲有無外送總座蘇守仁(左)和Line台灣董事總經理陳立人(右)宣布合作,實體地頭蛇、線上社群王兩者都瞄準社區經濟。 幫店家想活動、長者送餐累積大數據,加值地產服務
自二○一六年成立至今,有無外送無論是餐廳數、用戶數和聲量,都差國際外送業者一大截。但換個角度看,有無外送瞄準的市場、要玩的遊戲,一開始就跟國際外送業者不同。
「我們並不像這些平台,是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有無外送副總經理劉育榮說,「我們從服務的角度,看怎麼樣解決社區居民的痛點。 」
意即,有無外送不是靠抽成獲利,而是靠深耕社區,槓桿它的房地產本業。
他說明,信義房屋常辦實體活動,如媽媽煮菜教室、帶銀髮族做健康操等,都是「把服務做到前面」,先深入社區生活圈,等到住戶有買賣房子、租屋或設店面的需求時,第一個就會想到你。美食外送,就是其中一環。
這也是為什麼,有無外送不像國際平台業者,要燒錢拚市占,而是著眼在深耕用戶,包含商家和住戶。去年,還為此增設新職務:區域經營者,目的是要維持店家和用戶的黏著度。
區域經營者和商家的關係經營,不像以往業務簽完約就消失,更像是「在地管家」,得花更多心力找出店家需求。
例如,他們發現有些店家無力負荷電話外送訂單,因此讓店家可呼叫有無外送的外送員送單,且僅須支付跑腿費,兩大外送平台則未做這塊。他們也會幫店家想實體行銷活動,因為若一家店經營不下去,外送平台之前花的人力、教育訓練等成本,都是做白工。
有無外送稱外送員為「 騎士」,他們除了送餐,還要維繫客戶關係。由於該平台在每個區域的外送員都是固定的,跟熟客有信任關係,例如,有用戶會透過它,每天替家中長輩送午餐,因為外送員固定,長輩也不會因為看到陌生人而害怕。
「我們並不是把獲利擺在最前面,先把客戶服務好,後面的利潤自然就會來。」劉育榮說。商發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觀察,甚至更進一步,這些外送消費資料,也能累積成大數據、算出該社區商圈特色,回頭加值信義房屋的房地產服務。
像是,從點餐明細就能推算出某社區的購買力、分析大家喜歡吃什麼、哪些種類的餐廳生意特別好,這些數據可讓房仲在出租店面時利用。
「當數據變成重要資產,反而不會太在乎在這塊到底賺多少錢。」李世珍說。
這也是為什麼,信義房屋透過旗下不同單位,建構社區生態圈,包含有無外送、社區管理App「社區幫」等,待生態系串起,就能看見效益。 找外送巨獸弱項進攻目標是串起社區生態圈
至於外送服務,現階段只要能不虧錢、自給自足就好,這也讓它的服務想像更廣。
例如,它推出其他平台都沒有的「揪團」功能。這團隊觀察到,外送平台動輒祭出免運優惠吸客、降低客單價,但,客單價正是能否獲利的關鍵,因此他們靠揪團功能,拉高客單價,最多時有高達四成訂單都來自揪團。
他們看見另一個趨勢是,外送平台抽成高、又留不住消費者數據,部分店家開始想做自己的外送系統。
首先,他們切入外送代運營,從其中的訂單金額和運費抽成。去年起,包含漢堡王、麥當勞、可不可熟成紅茶等連鎖店家,都陸續將雙北外送服務外包給有無外送,降低自營外送的複雜度和成本。
另一個今年才開始嘗試的B端生意,則是外送系統貼牌服務。本月,有無外送替漢堡王做的外送系統已經上線。
「外在的環境這樣子,我們必須找出新的商業模式。」劉育榮說。
而這次加入Line平台,一方面著眼它在台有多達二千一百萬名用戶的導流效果。比如,Line之前和三家線上點餐外帶系統合作,四月初上線一個月內,已媒合數千筆訂單。
不過劉育榮說,合作最大的關鍵其實是兩者在經營「社區共好」的理念一拍即合。雙方從接洽到實際完成串接上線,僅花不到兩個月。
而Line和有無外送合作,除了一口氣在它的商家資料庫中倒入一千多筆店家資料、補足過去缺乏的外送服務,未來還有機會跟信義房屋的「社區幫」串接,切進「住」的領域。
有無外送讓我們看見,其實,只要想清楚自己的戰場在哪裡,就算資源不比對手多,也能走出自己的路。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