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Web 3大亂鬥嗎?

Web 2.0發展至今,谷歌與臉書海量收割利益,大數據成為數位時代的油礦,網路使用者失去掌控權。為了打破這種中心化結構,成為Web 3.0的核心理念。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自由撰稿人
過去幾年,我們聽過不少新穎科技名詞:區塊鏈、加密貨幣、NFT(非同質化代幣)、DeFi(去中心化金融),還有當紅的元宇宙。它們略帶神祕色彩,閃亮、陌生、充滿幻想空間,彷彿異國性感香料。如今,在這一切之上,出現了魔王級詞條: Web 3。

科技圈頭號網紅(或酸民)伊隆.馬斯克,在社群平台猛虧Web 3,酸度破表;支持去中心化社群的推特創辦人傑克.多西,也不看好Web3。他們添柴入灶,引爆一波波論戰,讓新年伊始,網路圈就熱鬧非凡。

畸形的網路世界 去中心化聲浪興起

然而,這不代表Web 3 就是一場空笑夢,也不意味名詞背後毫無前景價值。相反的,Web 3 或有些人口中的Web 3.0,可能是未來幾年最重要的網路概念之一。

Web 3 尚難精確定義,簡單說,就是以分散式儲存、運算、記錄的「去中心化網路」,區塊鏈是其中代表。從網路演化的角度,WWW(全球資訊網)開啟Web 1.0 的時代,讓我們可以單向瀏覽、連結資料; Web 2.0 讓網友互相對話,組成社群,凝聚類似維基百科的群體力量。

問題是,Web 2.0 發展至今,谷歌與臉書(及其旗下應用)海量收割用戶資料與廣告利益,亞馬遜等電商龍頭壟斷網購市場,大數據成為數位時代的油礦,網路使用者成為學者口中的「數位農奴」,失去自身資料與數位經濟活動的掌控權。為了打破這種中心化結構,各種技術倡議與實驗,成為Web 3.0 的核心理念。

近年狂吸全球資金的比特幣,原始理想也是如此,藉由分散式帳本技術,希望跳過金融體系的重重跨欄障礙,打造一種去中心、去機構化的貨幣信任體系。長毛象(Mastodon)等去中心化社群平台,試圖推翻臉書、IG獨占用戶個資及審查大權的畸形生態,它們早已在實踐Web 3 的精神。

中文世界的具體例證,當屬結合個人創作、網路社群、創造者經濟的The Matters,這個由《端傳媒》前總編輯張潔平創辦的平台,將網友貢獻的內容寫進區塊鏈,讓整個社區理論上永存於網路世界,同時與名為LikeCoin 的虛擬貨幣結合,創造社區訂閱、打賞的經濟活動。最近則推出NFT頭像,用戶認購後,未來創作可能產生加值空間,更可藉此參與平台治理。

The Matters 走在中文Web3 最前線,從它們身上,可以看到Web 3 的浪漫潛力與現實障礙。理想世界裡,讀者可以支持喜愛的創作者,認真寫手可以專注創造並獲得報酬,上萬人的社群平台可以自我管理(The Matters 只有兩名全職員工),所有資料都不會被平台經營者粗暴刪除或竄改,支撐平台的貨幣體系可以長期運行甚至增值。
當然,我們都聽過,現實比理想更骨感。The Matters 光是用戶群體能否取得共識、自我治理,不時在平台上引起激烈爭論,網友糾紛由誰來裁決、哪些貼文構成犯規、是否應該刪文或停權,都拉扯著中心化/去中心化的兩難。

The Matters 的勇敢嘗試值得尊敬,畢竟,沒有反叛者,就不會有革命。然而,Web 3 的陰暗面遠遠不只如此。比特幣虛耗能源、涉及洗錢的流弊,早已遭人詬病;極端團體利用Web 3.0 不受審查的特性,散布假訊息與仇恨言論,甚至應用於網路犯罪,都是尚難杜絕的嚴重副作用。

Web 3 與Web 3.0 有何不同?答案是,概念大致相同,起源卻不一。在區塊鏈、加密貨幣等技術社群中,近年常以Web 3 定義相關概念與產品;Web 3.0 雖是一個舊名詞,卻在去年下半年聲量暴增,充斥於各大投資論壇,因而被懷疑只是投資客炒完NFT,拿來炒作下一波話題的噱頭。

糾葛的利益網絡 資訊平權仍有長路

這也是馬斯克質疑Web 3 只是「花俏行銷關鍵字」的主因,傑克.多西也擔心,Web3 的崇高理念,難逃被創投公司打包帶走的命運。或如數位媒體專家布萊恩.莫里塞的反思: Web 3 是否只是人們「對當前科技狀態失望的反應總和」?

就像人工智慧,你以為它是一項科技,其實不只,它同時是文明需求、經濟進程、社會倫理等條件交互作用的結果。Web 3 也是如此,社群平台權力失衡、廣告與注意力經濟失序、媒體與數位溝通體系失效、網路個人則失去資料自主權與隱私控制權,這一切,推動「資料解放,回歸個人」的呼聲,進而構成Web 3 改革倡議的鬆散聯盟。

然而,就像元宇宙熱潮,Web 3 能否實現資訊平權的理想,或被臉書等Web2.0 霸主生吞活剝?這是大哉問,背後利益糾葛與愛恨情仇,堪比《駭客任務》紅藥丸與藍藥丸的哲學問題。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651期

本文摘錄自‎

你知道Web 3大亂鬥嗎?

《財訊》

2022/第6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