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輝煌賺七億到大虧六億 詹宏志面臨「出售」十字路口
曾經的台灣電商霸主網家,如今虧損擴大、求售傳言四起。公司衰退,外界劍指詹宏志,他的決策,究竟是不是造成網家走到如此境地的原因?
撰文/張如嫻
「去年說不領薪,今年是親口道歉,希望以後別再道歉,要拿出魄力改革給股東看。」去年六月二十八日,在網家(PChome)股東會上,董事長詹宏志為虧損擴大向股東們致歉的畫面歷歷在目,然而日前公布的去年營運數字卻仍持續走低,一年間,網家虧掉近半個資本額。
攤開網家財報,一五年稅後淨利曾超過七億元,每股稅後純益達八.二四元,當年網家市值曾飆到四五二億元;然而,二三年卻大虧六.六億元、每股稅後淨損五.○一元,如今市值剩不到巔峰期的十分之一。有「台灣電商始祖」之稱的網家,為何會走到如此境地?
回顧網家由盛而衰的歷程,七年前,詹宏志決定撒錢與蝦皮大打補貼戰,顯然就是走下坡的開端。
時間回到一五年,背後大股東為騰訊、母公司「冬海集團」(Sea)在美國掛牌的蝦皮,挾可觀資源來台搶攻C2C電商大餅,祭出運費補貼策略攻城掠地。其實,主攻B2C的網家當時營運未受明顯衝擊,一五、一六年獲利均在七億元以上高峰,但旗下主打C2C的商店街,同期間獲利則顯著衰退。
「我們正在跟蝦皮打仗,這場仗不能輸。」一七年八月,詹宏志如此公開表示;九月,網家透過增資露天市集與商店街超過十億元,補貼之戰正式開打。
但事實上,當時並非所有股東都同意這作法,尤其在一七年,網家宣布增資後不到一個月,除了時任總經理李宏麟辭職,大股東賽特資訊也解除何飛鵬在網家的法人董事代表職位,讓外界解讀何飛鵬等人對補貼策略有異議。對此,網家否認傳言,何飛鵬也回應,與詹宏志關係很好,沒有不愉快。但據知情人士透露,兩人仍是好友,不過見面時,已絕口不提蝦皮之戰。
從財務數字看,此戰確實損及網家元氣,除了網家自一七年第三季起連續六季虧損,代表財務體質的負債比率,也從原本不到五○%的健康水準快速惡化攀高,自一八年第二季開始到去年底的各季結算,僅有二二年首季底的負債比率低於六七%,其餘都在六八%以上。
長期研究企業策略的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主任吳相勳認為,網家當年輸在「動作太慢」,而且「顯然沒充足準備,一路被壓著打。」一位熟悉企業財務的業界人士則分析,當網家因為一場惡戰讓公司負債長期居高,會讓公司難以施展拳腳全力改革,也更難面對其他挑戰。回頭看, 蝦皮之戰的代價不僅止於短期虧損,還有網家保持近二十年的B2C電商老大地位。
作為台灣電商後起之秀,momo成長速度不容忽視,而當蝦皮與網家火拼C2C市場,它更聰明選擇避戰,鞏固B2C戰場並攀上龍頭寶座。不具名業界人士指出,網家被蝦皮與momo進逼時,還以「另開戰線」因應競爭,把資源投注在跨境電商、美妝、服飾等,「很多人都質疑,當時外界詬病最多的網站介面都還沒改,為何卻大舉擴展新事業?」
對於相關質疑,詹宏志曾在一八年六月發表「三十億之後──論補貼與蝦皮之役」談話時回應:「所有『有規模的人』移動起來都難,如果缺乏外力刺激,動任何東西都會感到很害怕。」相較之下,「蝦皮進來的位置無人替代,那個位置太嚴重了……,它無論如何都會影響到我,不如讓這個交戰現在就發生。」一番話,解釋了他當年選擇「開戰先於改革」的決策順序。
吳相勳對此分析,「組織慣性,讓他們覺得自己還存有優勢。」他解釋,網家看到「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市場,大多先處理「新威脅」,卻沒發現電商核心事業正處於險境,「這是組織慣性導致的結果。」換言之,網家認為自己的版圖完整性不可侵犯,於是當面臨競爭,它只顧猛攻卻忘了防守。事實上,詹宏志當年也曾表示,面對同業進攻時,「我想來想去,根本沒有防禦這回事,只有攻擊。」
物流園區布局沒起色 營運沉重包袱
外界認為,如今網家更須留意的關鍵壓力源, 是網家的林口A7物流園區。一九年詹宏志看好電商發展,一口氣包下林口A7物流園區共四. 五萬坪,自用之外,也可作為第三方倉儲,協助廠商提升出貨效率。
然而自二三年啟用以來,網家業績暫無起色,但每年光是繳給A7的租金就要三.三億元,換算下來每月得付月營收的一○%,對這家連兩年虧損的公司來說,無疑是沉重包袱。
如何挽回頹勢?各方專家給出包括組織精簡、降低規模或調整商業模式等建議,當然,也不乏「出售」這一選項。彷彿走到十字路口的網家,還有多少時間與資源可以拚?公司該賣還是不賣?現在,又到了詹宏志抉擇的時刻。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只顧攻忘防守 網家衰微啟示錄
今周刊
2024/4月 第142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