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暖化更快、冬天剩一個月 從金門看900兆氣候商機

西班牙小島靠它脫離升溫風暴,更增七千就業機會!


文●游羽棠

我們有沒有可能從挑戰當中,找到祝福?

二○二○年底,台灣遭遇半世紀以來最嚴重乾旱,農民停止灌溉,放棄即將到來的收成——農委會為此掏出逾六十億元補助,彌補部分損失,卻換不回豐饒作物。

同一時期,台灣經歷兩次大停電。到了今年三月,一次停電就有超過五百萬家戶受影響, 製造業運作中斷, 釀成數十億元營業損失。

極端氣候逐漸成為新常態, 天災人禍接踵而來, 考驗著每個國家是否具備足夠韌性,挺過突發狀況。

而台灣的挑戰其實又比全球許多國家來得大。

先看兩個現實。中研院報告顯示,台灣升溫速度比全球暖化更快,夏天從九十天延長到近一百五十天,冬天則從三個月縮短到一個多月——照這樣下去,二○六○年,台灣可能沒有冬天。

台灣水電兩缺恐成新常態 強化韌性、適應力刻不容緩

再來,台灣是島國,相比大陸型國家,我們的河流短、蓄水力較差,電網獨立,遇到天災就容易斷電,缺水、停電恐成未來新常態。

今年,第二十七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各國面對抵擋不了的升溫趨勢,更積極討論如何養成「適應」與「韌性」,提升適應力。

但凡有問題的地方,其實也就等待著解方,蘊藏無限機會。

COP大會,不只是政府談判、非政府組織(NGO)談理念,它也是一個氣候商機的展示場,看對風向,擇良機投入,就有機會領先同業的布局(請見第八十二頁文)。

事實上,氣候變遷從來不只是危機,更是商機。二○一五年《巴黎協定》後, 為符合大會目標,各國從低碳城市、能源效率、智慧農業等面向,衍生出大量基礎建設需求,並投資新科技。

國際金融公司(IFC)分析,現在到二○三○年,光是新興市場國家為了追趕減碳目標,就將締造二十九兆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兆)商機。是去年美國通過十多年來規模最大的聯邦基礎建設投資案的總預算近三十倍。

例如,北非埃及、摩洛哥著重綠建築、廢水處理,要確保有限資源能物盡其用;拉美阿根廷、巴西則投資綠色運具,避免人口增長帶來過多碳排;南亞印度、孟加拉則是努力增建太陽能電廠、風力發電,降低單一能源依賴性。

看準氣候變遷帶來龐大機會,許多企業紛紛投入,其中最知名的代表之一是西班牙營建巨頭Acciona。它是全球前三十大營建業者,過去以興建港口、高鐵、下水道等大型公共建設為主,事業多在歐洲各國。


▲Acciona在西班牙東部興建太陽能發電設備,能供應5萬家戶需求。達志影像

西班牙小島險淪氣候難民 靠綠能產業增強生存韌性

一○年後,該公司大舉轉向永續業務,包括再生能源案場、廢水循環、海水淡化等設備,搭上最熱風潮,即使在疫情間,它都能保持業績正成長。二二年至今,營收成長近五成,成長動能主要在再生能源部門,甚至跨出歐洲,在東南亞開啟能源業務。

法商蘇伊士(Suez) 也在COP大會現場,分享為澳門設計的智慧自來水系統。該系統內的淨水廠,本身也是一座符合能源效益的綠色工廠,從廠內植物種植、道路清潔和廁所廢水利用都顧及,從硬體建築到軟體管理,它一手包辦,藉此擴增業務範圍。

而且,這些機會並不獨厚大企業,它甚至可能翻轉一片土地,帶來無數就業。

西班牙加納利群島(Canary),一座人均所得達二萬二千美元、比馬爾地夫還高的小島,經濟力不俗,並非缺乏資源的窮困區域,近年,卻同樣飽受氣候黑天鵝攻擊。

二○二○年,它遭遇史上最嚴重的沙塵暴, 造成航運中斷、高溫襲擊,城市幾乎停擺。但這讓它矢言加速建構島嶼韌性,包括更新電網、強化小島間電網連結、設置電動車充電站等,在當地建立起綠能產業鏈。二○一八年至今,該島嶼的電動車數量成長超過一百倍,更因此新增超過七千個就業機會。

在大會現場,該自治區的生態、氣候及國土規畫局主秘阿隆索(José Antonio Valbuena Alonso)分享,發展完整產業鏈後,維護設備、監測再生能源產量等都交由當地人負責,好處是,親身投入,認同感更高。

如今,當地大約三成用電需求由再生能源滿足,居民發現,再生能源成本比進口化石燃料更低,且維護設備、監控氣候變化等都能為當地年輕人帶來工作機會,促成就業人口回流,讓新能源受到歡迎。

而事實上,相似的故事,也正在金門發生。

金門成功試驗儲能電網 穩定供電讓金酒年省千萬

金門,就像縮小版的台灣——人均所得高、位在台海第一線,面對戰爭壓力帶來的能源供應不穩定性,不比台灣本島小。原本水電都須依賴中國,如今隨著新科技進駐,它能靠自己。

位在金湖鎮的夏興電廠,是全台第一個成功試驗儲能電網的電廠,它能在發生緊急事件的○.二秒內,供應備用電源,提供電廠三十分鐘緩衝,穩定電網、調節再生能源波動對電網造成的影響——這是台達電一手打造的新設備。

台達電能源系統解決方案事業處資深處長艾祖華解釋,該公司跨入儲能領域後發現,「重點是軟體控制要精進。」過去電池超過負載, 即時斷開就好;但電網系統是二十四小時運作,「要確保穩定輸送,需要長期觀察再微調,不是一次性生意。」

也因此,金門供電變得更穩定,採用儲能系統至今,成功阻擋一百二十四次跳電危機,沒再發生過斷電,「以前每次斷電,金酒的高粱酒產線就會撞在一起,整批報廢,」台電金門塔山發電廠課長黃志鵬笑說,供電穩定,估計讓金酒每年至少省下千萬元報廢。

從企業到個人,我們能否從每一次的危機當中,抓住機運,就成為競爭力能否延續的關鍵,成為下一個十年、二十年成長的基石。

COP如採購大會 台達電這樣吃下商機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連續多年參與COP,它除了交流世界最新的氣候變遷趨勢,更發現COP的另一面,像是一場「氣候採購大會」。

參與過十多屆COP大會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舉例,2018年,波蘭舉辦此大會,當年正好要制定巴黎協定的減碳規則。波蘭政府呼應政策大方向,喊出到2025年要有100萬台電動車,「從政策趨勢可以嗅到有什麼樣的商機正在進行。」

「當年大會電動接駁車的充電站就是我們做的,」台達EMEA區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業務開發資深總監林忠毅笑說,趁著該次COP大會打響名號,目前斯洛伐克及波蘭是它在歐洲的兩大市場。

甚至,同業也會把握機會交流,該產業如何兼顧減碳承諾與營運需求?「也許平常是競爭對手,但在這場合,生意是怎麼做都做不完的,」林忠毅解釋,假如特定國家宣布禁售燃油車,不可能有單一業者有能力吃下所有充電樁需求,但每個業者負責10%,藉此交換在不同市場的結盟關係,會更永續。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說,企業分享技術能力,各國也乘機物色合作夥伴。例如,有一年台達電介紹自家太陽能發電技術,會後,剛拿到聯合國補助的辛巴威就主動來接洽,「它需要解決方案,我們有技術,它就邀請我們去投標。」後來,也數次循此模式拓展業務到更多國家。 (文●游羽棠)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2/12月 第1829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暖化更快、冬天剩一個月 從金門看900兆氣候商機

商業周刊

2022/12月 第18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