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大作戰 企業減碳新思維

一「碳」究竟


淨零碳排是所有企業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如何創新思維,提前布局,有效因應,將是企業展現永續競爭力的重要關鍵。踏尋減碳有術領導企業的腳步,找出可以實踐的減碳解法。

文/王詣筑、華邦電子 圖/陳素芳、華邦電子


▲面對淨零排碳的全球目標,企業應從掌握自身碳排開始,才能擬訂定計畫,逐步落實。

歐盟針對特定進口品項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自2023年10月1日起開始試行,碳有價的時代正在發生。淨零碳排是所有企業都必須面對的課題,若不及早採取行動,恐將影響未來市場競爭力。

不少企業要求員工隨手關燈,甚至拆除部分燈管,這樣的做法足夠嗎?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就在眼前,但空有願景沒有實際落實的方法,在減碳成效上亦難有進展。

本篇分享奇美實業與華邦電子在減碳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奇美致力範疇一、範疇二的減碳,更成立綠能園區保留樹林成為動植物的庇護所。華邦電子秉持綠色製造原則,減碳同時展開植樹計畫。期盼透過兩家標竿企業的減碳案例,啟發業者找出可以實踐的減碳方法。

奇美實業

打造綠能園區 落實永續理念


高聳的樹木整齊地排列,地上的落葉交織一條林蔭大道,伴隨微風吹拂,灑落的光影變化著,眼前的美景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拿出手機猛拍。奇美實業行政總處副總經理陳世賢笑吟吟的鼓勵:「盡量拍,這裡平常沒有對外開放。」這個地方是奇美綠能園區,占地40公頃,其中25公頃幾乎被樹木覆蓋,另有15公頃設置地面型太陽能板。


▲奇美副總經理陳世賢(左)與永續發展室副經理林丕淇(右)對於奇美積極落實減碳永續感到自豪,也樂於分享公司經驗。


▲奇美綠能園區拒絕砍樹種綠電,堅持樹電共生的理念。圖■奇美實業

留樹種電 堅持樹電共生理念

奇美綠能園區是奇美在各種永續減碳作為中,最令人感動的實例之一。這塊土地原先規劃建造廠房,但廠房沒蓋成反倒陸續種下逾2萬棵樹木,幾十年過去如今已成茂密的樹林。2018年奇美著手將其中15公頃的工業用地拿來「種綠電」,電廠設計堅持「樹電共生」,陳世賢轉述總經理趙令瑜的話,「樹是這塊土地的原住民,如果為了綠電砍樹跟我們的理念衝突」。

留樹是共生理念落實的第一步,電廠建置時不鋪設混凝土,直接將太陽能板支架深入地底3公尺,「鋪了混凝土,土地就不能呼吸,20年後還會變成工業廢棄物」,奇美實業永續發展室副經理林丕淇解釋。因為沒有混凝土,太陽能板下方的雜草旺盛地生長,奇美定期請人力剪除,拒絕使用除草劑;面板只用清水清洗避免使用清潔劑,就怕傷害土壤。


▲奇美綠能園區電廠不鋪設混凝土,友善土壤也避免製造工業廢棄物,因此需定期由人力剪除雜草。


▲奇美綠能園區因低度人為干擾,成為動植物安居樂業的家,更是生態庇護所。

友善環境 為生物營造安居樂業的家

友善環境的電廠維護對奇美不是難事,真正讓奇美投注心力的是依樹林而生的無數生命。「生態是活的,如何讓生態定著在這裡,我們工業人不了解」,陳世賢點出難處。為此,奇美找來屏科大學者,首先展開生態盤查,了解當地生態組成的樣貌,進而找出穩固生態的方法。

一經盤查不得了,首年發現園區動、植物種類各多達282種,並觀察到大冠鷲、黑翅鳶、台灣窗螢及史丹吉氏小雨蛙等生物出沒。「這裡的陸螢數量有100多隻,是很大群族」、「開館那天下大雨,滿天的紅蜻蜓」,說起園區豐富的生態,奇美人語氣裡滿是喜悅。這也讓奇美深刻體認到,面對高度開發的臺灣社會,園區的存在有如最後的樂土,必須堅持低度人為干擾,為生物營造安居樂業的家。

例如滯洪池上的浮島是依據屏科大學者建議設置,生態盤查時發現滯洪池聚集了許多鳥類及水生生物,希望藉由浮島完善水域生態鏈。同時在園區架設棲架觀察猛禽類活動、安裝巢箱期待領角鴞入住。現今動植物種類已突破300種,奇美更拍攝影片「太陽的禮物」,與大眾分享園區裡的生物多樣性與活力。

注入永續DNA 積極實踐遍地開花

奇美綠能園區儼然成為奇美對外說明永續作為的「活招牌」,陳世賢透露來訪的歐美官方人士對園區讚不絕口,若是帶客戶來訪更是「無往不利」。不過,讓客戶放心與奇美合作的不僅限於園區的維護,而是奇美內部從下到上都積極實踐減碳的永續DNA。

其實奇美的永續部門直到2023年才成立,而且是3人的小規模編制。不過奇美的減碳意識早自2007年的碳盤查開始,自此致力減少範疇一、範疇二的碳排放,要求公司各部門都要提出相關作為,陳世賢用「遍地開花」來形容奇美的策略。

他舉了奇美選擇DHL減碳空運服務的例子。DHL提供客戶使用永續航空燃料來減少碳排,奇美不但採行此服務,還要求奇美所有的國際快遞貨件在運輸過程中100%使用永續航空燃料運輸,為國內企業首例。這項合作案的促成是來自奇美內部員工提案,「因為減碳、永續已經落實到大家的生活中,用DHL寄信是小事,但也很重要」,陳世賢表示。

因此,當財務同仁轉呈新加坡碳權交易所(CIX)相關資訊時,很快獲得內部關注。其實2021年奇美曾與供應商合作零碳運輸,由供應商購買碳權抵換航程產生的碳排,為了更進一步了解碳交易的流程與細節,奇美決定加入CIX親身試驗。

2022年6月奇美成為首家在CIX完成碳權交易及抵換的臺灣企業。奇美自該平臺項目市場(Project Marketplace)購入總計1萬噸碳權,來源為柬埔寨及祕魯的森林自然保育專案。這1萬噸碳權將用於2021至2025年度內部同仁日常通勤與商務旅行產生的碳排抵換。

陳世賢指出,這1萬噸碳權要如何使用,是經過仔細計算。每年同仁通勤與商旅約產生2,000噸的碳排,因此1萬噸的碳權量體正好適合用來抵換。奇美特地製作了「零碳旅行」的行李吊牌,讓員工可以自信的去拜訪客戶,分享公司的減碳作為。


▲建置綠色能源為奇美眾多減碳作為中的一項。

先掌握排碳 買碳權前應知使用目的

有了CIX的經驗,奇美也成為首批加入臺灣碳權交易所(TCX)的企業之一,同樣購買了1萬噸的碳權,占TCX首批碳權交易量8.9萬噸的約11%,成為臺灣少數同時具有參與國內外碳權市場經驗的企業。

這1萬噸碳權該如何使用,陳世賢表示公司正在發想,希望能更有創意的使用這些碳權。他給了一些想像,比方說奇美舉辦的活動、參加的會展,也許都有可能轉為「零碳」。

面對碳交易議題發酵,奇美作為在國內外平臺均有經驗的前輩,陳世賢建議,購買碳權前應知道該如何使用,「不然會是公司的永久資產」。以TCX設計為例,購入的碳權不能再轉售,只能留供自用。林丕淇解釋,「碳權不是股票可以買賣賺價差,這個設計是為了防止炒作。」

所以,企業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排碳情況,像是屬於其他間接排放的範疇三,一直是難以處理的痛點。而奇美正好將自CIX購入的碳權用於該領域,解決員工通勤及商旅的碳排。

掌握碳排、清楚用途後,在平臺的選擇上,CIX與TCX差異不大,不過陳世賢認為臺灣中小企業可以從參與TCX開始,因TCX制度設計對中小企業較為友善。例如,TCX購買碳權最低交易量為1噸,CIX則是1,000噸,TCX也代為處理稅務、交割等手續,溝通成本也較低。

擁有2萬噸碳權的奇美短期內不會再購入碳權,而將著重在碳權的使用,並關切市場制度的變化。林丕淇表示,目前奇美手上有自過去政府專案取得的10萬噸國內碳權,之後還會再有10萬噸進帳。因此,奇美將持續關注國內碳權交易市場的最新發展。

一路走來,奇美深知永續從願景到實踐有多麼不容易,有感下游客戶不少為中小企業,對減碳議題的了解與資源較為有限,因此推動更積極的「碳手印」,也就是從企業減少碳足跡延伸為企業伸手協助客戶減少碳足跡。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後,舉辦數場交流會分享自身經驗。對奇美來說,減碳不光是為了產品差異化、在市場居領先地位,也期待攜手上下游客戶發揮更大減碳影響力,共同友善地球。


▲1.奇美取得國際認證,減碳成效有目共睹。
2.奇美綠能館由過去民宿改建而成,大量使用回收素材,包含屋瓦及室內桌椅。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24/4月 第640期

本文摘錄自‎

零碳大作戰 企業減碳新思維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24/4月 第640期